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服务蔡氏宗族  传递蔡氏情怀

  

                   

蔡氏新闻 · 蔡氏宗亲共聚东莞长安举行新春团拜会  · 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  · 福建省蔡氏宗亲联合总会召开蔡氏立姓3070年庆..  · 广东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在梅山庄园举行2025年..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祥芝蔡氏家庙分会2025年..  · 河南上蔡县招商局领导一行莅临惠州蔡氏宗亲联..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南塘柯氏家庙乙巳年..  · 福建青阳蔡氏世界宗亲总会在青阳蔡氏家庙隆重..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金鹏分会2025年年会  · 广东罗定下围蔡氏举办燃放丁财炮活动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国沉钩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蔡国沉钩 > 内容 

蔡国纪事本末(2)

作者:尚景熙 尚伟 尚丹凤  发布时间:2016/6/19

蔡仲复封

   时在约周成王六年,蔡仲元年,公元前1038年。周公东征,蔡叔战败,蔡国被撤除了。蔡叔的独生子姬胡当然也受到牵连。从蔡叔度举兵反对周公,与被囚郁愤而死,可以看到蔡叔度为人是刚烈的。但是,姬胡却为人谨慎,遇事善于策划。《管蔡世家》说“蔡叔度既迁而死”,“胡乃改行,率德驯善”。从“改行”二字看,可知在表现上对蔡叔度反对周公旦持否定态度。周公旦听到大喜,“而举胡以为鲁卿士”(《管蔡世家》),让姬胡到鲁国当卿士,看看姬胡的具体表现和能力如何。姬胡勤奋工作,结果“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管蔡世家》)。“仲”,作第二讲,蔡仲即蔡国的第二个国君。周公旦把蔡仲复封到蔡,是因为蔡叔度的墓在这里,“以奉蔡叔之祀”。周公旦对蔡叔度虽然还有一定感情,但是,蔡仲复国也经过苦心的经营。

   蔡仲复国,也记载在《尚书》中,名《蔡仲之命》。现录全文于下:

   蔡叔既没,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蔡仲克庸祗德,周公以为卿士。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

   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予东土。往即乃封,敬哉!”

   “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率乃祖文王之彝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

   “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

   王曰:“呜呼!小子胡,汝往哉!无荒弃朕命!”

   对上文的注释是:

   “冢宰”:周代官名,也叫大宰,是百官的首长。“正”:统帅、掌管。

   “百工”:百官。“致辟”:杀,诛戮。

   “郭邻”:地名,地址诸说不一,《孔传》认为是“中国之外地名”,上蔡世传则谓在蔡国故城西郭外。

   “齿”:录用。“不齿”:不录用。

   “克”:能够。“祗”:敬。“克庸祗德”即能够恭敬地厉行美德。

   “诸”:之于。“邦”:封。邦、封古通用。“乃命诸王邦之蔡”,《尚书正义疏》:“乃将蔡仲命之于王,国之于蔡,为诸侯也。”即将蔡仲的美德告诉成王,把蔡仲封到蔡国当诸侯。

   “率”:遵循。“率德”:遵循祖先的美德。“改行”:改正父亲的行为。

   “猷”:道理。“克慎厥猷”:能够谨守做臣子的道理。

   “盖”:掩盖。《今古文尚书全译》引吕祖谦曰:“子之新善著,则父之旧愆庶乎其矣。”“前人”指蔡叔度。“愆”:罪过。

   “迈迹”:迈步前进。“自”:从。“身”:自己。“尔乃迈迹自身”:你要从自己开始迈步前进。

   “垂”:流传。“宪”:法。“乃后”:你的子孙后代。“以垂宪乃后”:给你的后代留下法则和榜样。

   “彝训”:指文王对后辈经常训导的话。

   “惠”:恩惠。“怀”:归心。

   “惟”:思考。“慎厥初,惟厥终”:慎重事情的开始,也考虑它的终局。

   “懋”:勤勉。“攸”:所。“懋乃攸绩”:即要勤勉地把你所做的工作做出成绩。

   “自”:用。“中”:中道,不偏不倚的正道。“率自中”:即要遵循使用中道。

   “侧言”:一个方面的话。“度”:法度。“罔以侧言改厥度”:不要听一个方面的话改变法度。

   “荒弃”:荒怠废弃。这里是忘记的意思。

   现参考《今古文尚书全译》译文于下:

   蔡叔度已经死了,周成王册命蔡仲为诸侯,作《蔡仲之命》这篇训词。

   在周公担任冢宰,掌管百官的时候,管叔、蔡叔等人散布谣言中伤周公。周公于是在商杀了管叔;把蔡叔囚禁在郭邻,只给七辆车子;把霍叔降为平民,三年不准录用。蔡叔的独生子蔡仲能够敬行美德,周公任用他当卿士。蔡叔死后,周公就告诉成王,封蔡仲于蔡国。

王这样说:“年轻人胡啊!只有你能够遵循祖先的美德,改正前人的恶行,能够谨守作臣子的道理,所以我命令你在东方做诸侯,去到你的封地要恭敬谨慎啊!”

   “你应当遮盖前人的罪过,思忠思孝,你要从自己开始迈步前进,勤劳而不懈怠,给你的后代留下榜样。要遵循你祖父文王的教诲,不要像你父亲那样违抗王命。上天不亲近谁,只辅佑贤德的人。人民心中没有常主,只归向惠爱的君主。行善的方法不同,都归于国家大治,为恶的方式不同,都归于国家大乱。你要谨慎戒惧啊!”

   “慎重事物的开始,也考虑事物的终局,终局因此不会困苦。不考虑事物的终局,终局因此就会困迫。努力你的功业,和睦你的四邻,来护卫周王室,和睦同姓诸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要循用中道,不要自作聪明扰乱先王的成法。要审查你的见闻,不用一边的话改变法度。能做到这样,我就赞扬你。”

   王说:“啊!年轻的胡,你去吧!不要忘记我的训告!”

   这是一篇训词。名义上好像周成王的话,如训词中的“王若曰”的“王”都是指周天子,“朕”,是周天子的自称。但是,周武王死后,成王尚小,蔡仲受封时他也不过几岁,还是个娃娃,怎能说出这篇道理深邃的训词呢?明显这是出于周公之口。《尚书今古文注疏·大诰》引郑康成曰:“王,谓摄也。周公居摄命大事,则权代王也。”况且训词中称蔡仲为“小子”,蔡仲是成王的叔伯哥哥,成王怎能称蔡仲为“小子”呢?再一方面国君对臣下也没这种称法,只有长辈称晚辈才可称“小子”,周公是蔡仲的伯父,称蔡仲为“小子”是合理的。由于训词出于周公之口,所以对反对他的蔡叔度多贬词:“前人之愆”、“尔考之违王命”。

蔡国重建

   西周时期诸侯国的国都,都有城郭,蔡国的城郭应是蔡叔度始建,至蔡仲时期建成的。根据尚景熙《蔡国故城调查记》一文(刊载《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2期),蔡国故城的建筑与遗迹是这样的:

   一、城墙与城门

   蔡国故城坐落在上蔡县芦岗的东坡。芦岗即古蔡地,春秋时期名曰“冈山”,南北四十五里,纵贯上蔡县境。故城以西的岗下,汝河沿岗的西坡向南流去,至今还可以看到汝河故道。洪河从岗北折向东南,由故城东面向南流去,形成了黄陵陂和蔡塘。蔡国故城雄踞岗坡,汝、洪二水东西环绕,附近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成为这座名城兴起的有利条件。

关于蔡国故城的位置,文献记载甚多。《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上蔡县》载:“蔡城在县西南十里。”清嘉庆元年《汝宁府志·城池》载:“上蔡县城即周初蔡国旧址。”《上蔡县志》与府志所载同。这些记载与实际位置基本上是一致的。

   蔡国故城的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略短,南北稍长,各城角均为圆转角,惟西南城角稍向外突。《上蔡县志·地理志》载:“蔡国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围二十余里。”根据1963年实测的结果,同县志所载基本符合。城墙高约4~11米,宽约15~25米,最宽处为70~95米。南墙西起谢村东北约900米处,东到别村西北约500米处,长约2700米,东墙南与南墙东端相接,北至尚村西800米处,长约2490米,北墙与东墙北端相接,西至大李村南400米处,长约2113米;西墙长约3187米。总长约10490米,折合21华里弱。城墙系用夯土筑成。夯土一般为黄色或灰黄色,夯层厚约8~14厘米,夯窝甚浅,为小窝圆底,直径2~3厘米。城墙中下部的夯土中,有仰韶、龙山、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陶片;上部夯土层里,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和陶片。由此可见,该城始筑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进行过加固和复修。春秋末到战国时期这里虽然未再做为国都,但却是楚国北方的军事重镇,蔡国故城仍然没有废弃。城墙外面保留有城壕遗迹,宽70~103米。低于今地平面5~10米,原来城壕可能比现在还要深。芦岗上的水沿城壕环城东下,在故城东形成蔡河。从城墙与城壕的关系看,可能是边挖壕、边筑城,城墙筑起,壕亦挖成。

   蔡国故城规模巨大,城里是否有内城或宫城,目前不太清楚,有待进一步调查、钻探发掘出证明。

   蔡国故城部分城墙已经破坏,现在城墙缺口甚多,其中有些应为城门遗迹,比较明显的城门遗迹有4处,南城墙3处,西城墙1处。这4处城门都保存较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城门附近城墙厚度明显加宽,右面城墙向内凹成U字形深坎。以南城墙中部的城门为例,右侧门坎东西长116米,南北宽26米。估计城门右侧的深坎,应是城门结构的一部分。坎内的土层中含有很多春秋时期的瓦片、烧土块与灰烬,这些可能是当时建筑物的遗存。根据史记载,春秋时期城门里都驻有守卫城门的士兵和看管城门的“监者”,这些坎内的瓦片、烧土,应是守门士兵或“监房”住房的遗物。

   二、遗迹与遗物

   《上蔡县志·地理志载》:“古城内田垄间多烬余砾屑,残皿败器不可名辨。”

经调查,故城内外广泛分布着仰韶、龙山、屈家岭、商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地面上遗留有各时期的陶片,并不断出土一些重要文物。由此可见,早在新古器时代,这里就有原始村落,是人口聚居的地方;春秋时期的遗迹、遗物特别丰富,大约是这座古城的鼎盛时期。我们在这里把同蔡国故城直接有关的遗址和遗物作以概括介绍:

   1.二郎台:位于王庄村南蔡国城的中部,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面积约120万平方米,高出现今地面6-7米。1943年重修的《上蔡县志·地理志》载:“王庄,在城内西北隅,相传蔡侯朝庙宫殿所在”。王庄旧名王位村,又名王惠村,村名的起源同蔡侯有无关系不得而知,但村南的二郎台完全有可能是蔡侯的宫殿区。台上曾发现很多古井及陶制排水管道,台上台下还留有许多春秋时的陶片,如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的残片,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台上有庞大的建筑群。这里高台的四周以沟渠环绕作为防御设施,同河北易县燕下都的情况相似。每当暴雨之后,沟中经常被冲刷出一些小件铜器和碎金块,因而被称作“撒金沟”。

   2.有关墓葬区的线索:重修《上蔡县志·地理志》载:“周蔡侯墓有二,一在县东北一里外,一在县西郭外。”在故城城内西南隅的翟村一带,不断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椐县志记载,翟村附近出土有蚁鼻钱、郢爰以及春秋时期的铜鼎、铜戈等。新中国成立后,翟村附近又先后出土一批重要铜器,这些铜器有鼎、壶、剑和车马器等,大部分是西周、春秋时代的遗物。另外,故城西北有9个古冢,群众传说有蔡侯墓。这些都为进一步寻找蔡侯墓葬区提供了线索。

   3.蔡国故城规模甚大,出土器物很多,故城内外一定分布着许多手工业作坊。但是,由于我们工作做的不够,目前尚未找到作坊遗址,仅在故城南部上(蔡)、汝(南)公路东侧断壁上,发现一座完整的窑址。窑内堆满红烧土和春秋时期的陶片,从而为寻找蔡国制陶手工业作坊提供了线索。

   这座蔡国故城,虽然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曾经重修,但始建却在西周时

期,故城东垣的底部于1984年曾发现小口尖底的西周夯窝。1996年上蔡召开蔡氏文化研讨会,近30名专家学者曾经冒着细雨对蔡国故城考查,一致认为故城建筑于西周时期,《会议纪要》中有这样的记述:

   上蔡蔡国故城始建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进行修复,战国时期继续沿用,

   现保存有规模巨大的城垣建筑和宫殿基址。故城内外,还分布着贵族葬区和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古代都城之一。(待续)

·上一篇:蔡国纪事本末(1) ·下一篇:蔡国纪事本末(3)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