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服务蔡氏宗族  传递蔡氏情怀

  

                   

蔡氏新闻 · 蔡氏宗亲共聚东莞长安举行新春团拜会  · 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  · 福建省蔡氏宗亲联合总会召开蔡氏立姓3070年庆..  · 广东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在梅山庄园举行2025年..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祥芝蔡氏家庙分会2025年..  · 河南上蔡县招商局领导一行莅临惠州蔡氏宗亲联..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南塘柯氏家庙乙巳年..  · 福建青阳蔡氏世界宗亲总会在青阳蔡氏家庙隆重..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金鹏分会2025年年会  · 广东罗定下围蔡氏举办燃放丁财炮活动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国沉钩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湖南新化蔡氏外迁范围及原因初探

作者:蔡景峰  发布时间:2015/10/20
   湖南新化蔡氏一支的雍正一修谱载:"吾宗蔡氏,⋯迨我元纪公,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南宋理宗宝𧙗六年年,迁居楚地梅城之南⋯。"由此推算,我们这一支迁徙到新化县已有七百五十余年。至一九九二年六修谱统计,共计繁衍男丁八千余众,其中外迁男丁有二千五百余。同时,在六次俢谱序言上多提出:外迁人员星罗棋布,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录入谱书。那么,新化蔡氏族人外迁集中在那些省市呢?
   据查,新化蔡氏至六世祖兰荪公生五子:徳温、徳良、德恭、德俭、徳让。其中徳俭公远年外出无徴。四房族人经明朝休养生息,至清初,字派集中于:"朝廷正大,光文洪世泽,……"上下有七八代族民,据六修谱查,参与修谱且有后代记载的"光"字辈,就达一百八十一人。由此可推算出新化蔡氏族民己繁衍到有七八百人的族群。查明代《新化县志》载:"嘉靖二十一年,黄册户口总数:户,二千七百一十六。口,五万二千五百一十四"。清康熙朝至乾隆朝的一百多年,是新化县县民外迁较多的一个时代,新化《涟溪李氏族谱(七修)》二00八年统计数据称,"康乾年间,外迁四百八十余房,相当于留湘的二倍。"参考新化蔡氏外迁统计资料,这个说法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当时新化县民有一半到三分之二因各种原因外迁。
   从我们的族谱上分析,外迁主要方向集中在四川(含现在重庆市)、广西、陕西、贵州、湖北。新化蔡氏迁徙到四川的,主要聚居地有:四川遂宁,重庆酉阳的龙潭蔡家堡,酉阳县大溪镇;广西资源县县城及围边乡镇;广西巴马有一支是去年才联系上的;陕西安康县周边乡镇;贵州黄平县一支系清中晚期由酉阳迁徙去的,同时有资料显示,贵州石阡县,毕节地区等有零星分布;湖北来凤县人口不多。其余有四川岳池、简阳、大足、永川、叙州等地、广西恭城、桂林永福等地、湖北恩施等地及湖南省内的邵阳,东安,宁乡,湘乡,城步,隆回,安化,益阳都有有迁徙记录,除东安,城步,隆回尚有族民入谱外,其他地方多称其后裔失考。
   查新化县各姓氏族谱,都有外迁的情况,并且外迁地点基本雷同。如李姓、刘姓、王姓、张姓、谭姓,康姓,段姓等等。据我查看族谱,在外族民的姻亲关系中,存在有与湖南新化姓氏字辈一致的李姓,段姓。如广西资源蔡芝芸,嫁给了一个叫李谟友的。李姓字辈中有"惇叙传谟典"。目前在新化,李姓也是以这几个字辈为主。
   新化蔡氏族民外迁,一般情况下存在有"三丁出一,五丁出二"的现象,甚至有兄弟几人一起外迁的,有父子一起外迁的。如蔡廷贞次子正俊,生子四,大铭,大鹏、大锽、大鐘及正俊的弟弟正值和其子大秀,族谱载正俊、正值是兄弟父子徙川殁葬失考。
   新化蔡氏外迁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
   第一,当时的朝廷政策:清初有两个促成大移民的政策,"湖广填四川"和"西南改土归流"
   在这两个政策的压力下,具体有多少新化人迁徙,地方官方文件没有查到数据,仅见于各姓氏谱书。依据明嘉庆年巜新化县志》的人丁数,结合人口发展速度及各姓谱载概数,在清初至乾隆晚年的一百多年内,有不少于两万到三万的新化县民因此而外迁。
   新化蔡氏族谱上有一个有趣的记载,“蔡大第,字联元,官名可第,明崇祯时人,清康熙时,任四川岳池知县,有惠政,族人徙川者,分给土田种之,后建祠以奉祀,不忍背德也。”从这段记载可看出,当时新化蔡氏族人往来川湘是很频繁的,因此而形成遂宁市步云乡存在有大量蔡姓族人,逐步形成扩大到四川各地的迁徙地图。其中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官方的鼓励政策:为移民提供生产生活便利;对招抚有功官员给予适当奖励和提拔。鼓励移民,在当时的官场就是"政绩工程"。由此,我关注到在移民四川的族群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说始迁祖来自湖北孝感麻城。是不是当时四川,湖北两地官员因争政绩而玩弄的一个把戏呢?压制族民改变始迁祖和始迁地,在当时的湖南是件见怪不怪的事。湖南新化人邓显鹤,有"湘学复兴大师"的称谓,他考据湖南各族群谱书,认为普遍存在"攀援华胄,伪造始迁,讳言土著"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由是当时苗瑶族群不服"王化"不停的在湘桂滇黔制造事端,揭杆起义,这也是清廷后来发动"改土归流"的主要原因。正是在这种国情下,清康熙后期,全国兴起了大修族谱的热潮,许多族群在迁徙地的首次修谱,一般都在康熙到雍正初期。一方面有利于统计人口数据,加强户籍管理,另一方面,是强行割裂族群历史,通过族谱始迁的伪造,消除各族群对后世子孙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愚民政策影响下,许多族群后代就讹以传讹。在一个讨论蔡姓的帖吧,我就看到一条帖,他说的字辈和我们的字辈:光文洪世泽,锡玉景祺昌⋯是一致的,但各别字只同音不同形,始迁地成了湖北孝感麻城了。
   清廷鼓励百姓到山区或贫瘠地区开垦,雍乾时期,颁布了山头地角零星土地“免其开科”的谕令,“永免开科,永为世业之令”(光绪《大清法典事例》卷一六四《户口田赋》。),大大提高了人口稠密处向宽乡的人口流动,且促成了乾嘉时期对山峡地角、水滨河尾的开垦狂潮。西部云、贵、川、陕多为丘陵、山地,到此时期,山地得到大量垦辟,为高产作物玉米、蕃薯种植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西南改土归流后,西南地区屯垦已延伸到原少数民族土司聚集之区,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大批劳动力。

   在广西巴马,有新化蔡氏的一支,从始迁祖定居巴马到现在,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他的后代一直在寻找祖宗的根源,直到二0一三年,才从网上联系到我。见到他们后,他们保留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字辈,并记载了始迁祖蔡光詠和蔡光詠父亲两代人的婚姻情况,为确定世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寻找根源困难的原因是地理名称的改变和他们记录上的一字之差。他们载:祖居湖南省宝庆府新花县。宝庆府是现在的邵阳辖地,含现在娄底市,新花是新化的误读,在新化方言中,化读花音。这一支的后人,对始迁祖的一些记忆是口传的,什么时候迁到广西,什么原因迁往,甚至同宗族人的再次外迁,都是不完整的。他们传递的是先祖为避战乱而迁徙,原因是他们没有了先祖出生时间记载,也不知早期一二代先祖殁葬情况。

   这样一来,避战乱成了合理的解释了。据查族谱,光詠公的父亲生于康熙晚期,那么,光詠公应该是清雍正年间生人。"改土归流"政策全面展开,在雍正十三年,乾隆继承了这份政治遗产,全力推行。那么,光詠公迁广西,应是受这一政策影响,以丁壮身份,屯田垦居于广西巴马。佐证是在巴马地区,还有邓姓,吴姓,曾姓,李姓等族群,他们都说祖居地在湖南芷江、湖南新化等地。这么多族群的后代聚居在一个相对贫脊的山区,唯一的原因是官方原因使然。

   这样的政策,应该是清廷在推行"湖广填四川"政策后,对移民方式进一步完善的结果。康熙三十三年的《招民填川诏》是这样的:朕承先帝遗统,称制中国,自愧无能,守成自惕。今幸四海同风,八荒底定,贡赋维周,适朕愿也。独痛西蜀一隅,自献贼蹂躏以来,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荒芜有年,贡赋维艰。虽征毫末,不能供在位之费,尚起江南、江西,助解应用。朕甚悯焉。今有温、卢二卿,具奏陈言:湖广民有毂击肩摩之风,地有一粟难加之势。今特下诏,仰户部饬行川省、湖广等处文武官员知悉,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挠。俟开垦六年外候旨起科。凡在彼官员,招抚有功,另行嘉奖。
   在重庆酉阳,湖南新化蔡氏族人蔡光命,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有兄弟三人:光命、光训、光周。按谱载,蔡光命娶妻曾氏,曾氏也是湖南省新化县人,殁于乾隆四十八年,归葬于湖南新化祖坟。生子六人,长子生于雍正六年,由此可推断蔡光命迁徙去酉阳在雍正五年以后。定居酉阳后,蔡光命长子迁徙到湖北,不知所终,六子文繍迁徙到广西,同样不知所终。其他四子后裔暂定居酉阳,至第四代,又有"世"字辈及其后面子孙后裔开始外迁,或因经商往外,或因从伍屯居他乡,或因为官择地而居。目前,除一些外出后和酉阳家族失去联系的族人外,酉阳这支外迁地有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市内有迁居重庆、黔江、秀山、涪陵的族人。还有因工作关系定居全国各地的族人,也有因历史原因远离酉阳蔡家堡的族人,无法真实统计。在一九九二年谱上,光命公嗣登记入谱的人数为男丁一百八十六人,这个数据同样不可信,因其有拒修谱而没记入的,更有许多无法联系而无法统计的人数。我个人推测,蔡光命这一支的后裔现有男女接近400人到500人这个数据。
   同时期迁徙到酉阳的蔡光训和蔡光周,除光周公后裔尚有数人居住在酉阳壍水湾外,其余均失考,失去联系年代自清中期到现在,原因不明。
   上述个例,也是族人外迁的另一个原因:个人发展需要和特定历史促成迁徙。
   清康熙初年,大清国人数是1.2亿多,到康熙晚期,人口达到2.9亿之多,人口的急剧上升,加剧了人口密集地区的生存压力。在当时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下,有限的土地和有限的出产,势必导致族群中不甘清贫的族人再次外迁。在一个人多力量大的农耕社会,生育是不受节制的,十几口甚至三四十口人聚居的情况,历史上并不鲜见,这样的一个家族管理,既要有每个人的克制和奉献,也要有风调雨顺来保证收成,方可维系家族的正常发展。一旦某个细节出现问题,分家,争夺甚至兄弟相疏或兄弟相残都是意料之中的事。和平分家,各自发展较好的家族,血脉相连的关系会不断,而兄弟反目又发展艰辛的家族,血脉联系就荡然无存。在新化蔡氏族谱上,记载了大量的族人资料是简单的两个字:往外。什么原因,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一概不知。这些,我认为是兄弟父子无亲情的原因。当然,有的也是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如避仇,躲祸等,自甘消声匿迹,让人不知其所终。这些情况不可一概而论。
   为个人或家庭生活得更好,四川各地族人在清晚期,迁徙去贵州的更多。如上述光命、光训、光周在酉阳的族人,有多个家庭去去贵州发展,以贵州黄平县一支发展较好,尚与酉阳及新化有联系。另有几支仅保留湖南新化蔡氏的字辈,却无法提供完整的世系。虽知是一个族群,却也有诸多无奈。至少,联宗继谱时,只能单列,不敢乱套世系,以乱人伦。
   时代的发展,有时是让人无奈的。自清廷退出历史舞台后,族人在这一百年中,迁徙原因更是多样化。早期因战争的原故,族人为实现理想,散居全国各地,有因事业未竟而失联的,有因举家外迁无暇顾及联宗的族人。在特定的历史中,有许多人因过去家族的荣耀而导致忍受一些不堪的回忆,将家族的故事永远封存,不愿提及,以致现在许多年轻人想寻找祖宗根源而不可得。我新化蔡氏,外迁虽多,但几百年来显赫者寡,大多食贫居苦,少数省吃俭用成为小地主,却遭遇意外的挫折。
   只是有一个情况尚没出现在新化蔡氏族人,那就是还没发现有宗亲迁徙海外。也许有,只是他们的后人没有找到罢了。
   湖南新化蔡氏外迁族人失去联系的,没有灭绝的,就是因为这些因缘差错而造成几代人努力寻根而无果的原故。
   湖南新化蔡氏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迁徙的历史,天下所有的蔡姓也同样是在不停的迁徙中发展的族群。迁徙让蔡姓更加强大,所谓"树挪死,人挪活"。
·上一篇:“柯蔡同宗”理论不清 ·下一篇:广东汕尾海丰县鹿境济阳堂胡太府..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