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东汉时期陈留郡圉(yǔ,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从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擅长辞赋等文学,主要作品有《述行赋》,而且精通书法,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创造了“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相传汉灵帝命人修鸿都门,蔡邕见工匠用扫****的帚在墙上写字,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有丝丝留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
蔡邕主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石建于太学,主要为隶书体,世称"熹平石经"。
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他与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没有分家,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品行好。
蔡邕在古琴上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编撰了《琴操》。《琴操》全书共分类著录了47曲,分四类,分别记述了琴曲作品之作者、命意、创作背景或与作品有关之故事等,有的还附有歌词。
蔡邕做官时因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后遭到邪恶势力的谗言诬害,被充军流放。过了许久,他又被赦免。赦免后,他带着一家老小在外奔波,为的是躲避那班有权势的恶人们的谋害,在外过着流亡的生活,后来,他躲到自己的故乡陈留去了。
有一次,多年不见的朋友林仁听说蔡邕回乡了,特意准备了一桌宴席,邀请蔡邕到家里去作客。走到门口时听到有琴声就在门外驻足倾听,开初,琴声悠扬,优美动人。不一会,琴声变得沉重、浑浊,有一种紧迫感。蔡邕听到琴声里隐隐地透露出一股“杀”气。十年来死去活来的亡命生涯,使他对任何一种细微不祥之兆,都有着特别的敏感。他突然警惕起来:林仁请我赴宴,为什么琴声里隐藏着杀机?莫非多年不见的朋友变了,心怀鬼胎,今日请我赴宴是假,伺机谋害是真……想着想着,他感到可怕。再一听琴声,呀!杀气不但未减,反而更加紧张了,仿佛生死存亡之际,莫非他们立即要下毒手了?于是蔡邕转身回头就走。后来正好赴宴的另一位宾客走过来发现蔡邕离开了告知林仁,林仁不明所以以为怠慢了蔡邕,后来琴师解除了误会,原来,蔡邕在门口时,他正在弹琴。弹着弹着,忽然看到窗外一棵树上,有一只螳螂,张牙舞爪地正爬向一只蝉的身后。螳螂正要扑过去了,千钧一发之际,弹琴的人发现那只蝉要飞走了,他担心螳螂扑不住蝉,手上情不自禁地为螳蝉助威。大概就在这时,琴声充满了“杀气”,而正好被蔡邕听出了这琴声中隐藏的杀机。
蔡邕不仅擅长弹琴而且精于制琴,古代的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就为他所作(指的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蔡邕在吴地(今江浙一带)时,借宿在农户家里,家户生火做饭时,他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
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仲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继续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