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是伴随着这个规矩,也引发了许多的疑问。这个规矩谁订的?为什么会选择30年为一个节点?其实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个规矩是谁订的不知道,不过订下修谱这个时间节点还挺讲究的。有那么点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说说这件事。
家谱作为一个家族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就因为这层关系,一直以来都被家族中的宗亲们奉为“家族至宝”。一些专家学者对那些大家族的家谱做了深刻的分析后,总算是找到了30年重修家谱、族谱的原因。据了解,尤其是一些大的家族,每次在重修家谱后,都会以新谱替代旧谱,在这个时候,旧谱就会被直接销毁。
为什么要把旧谱销毁,而不选择保留。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避免两代家谱在做对比的时候,因为数据的核实校对,难免产生的数据信息混淆。而从另一个主观的角度来看的话,就是想隐去或修改那些不想被后人所知道的“黑历史”。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就曾指出“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录,就像日记、自传、回忆录一样,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也必定存在很大的主观局限。一般的族谱总要为本家族扬善隐恶,夸大甚至编造本族的显赫历史和优良传统,按照儒家礼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而将真相掩盖起来”。
纵观一些历史书籍,借着修谱之名,篡改家史故事的事情,就有不少的记录。尤其有些人因为自己犯过一些事,不愿家谱记录自己的这些“不良作风”。在我国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道具”,每当有人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如此说来,30年一修家谱,说穿了就是为了“遮丑”。而且这时间节点还真的是选的讲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