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续修工作,其实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也需要付出一定财力的事情,但作为对中华古老文明的一种传承,从事家谱的续修,也称得上是一项功德了。
只是,参与续修家谱的人,大多是年长的族人,年轻人主动参与的却非常少,而且,完成后的家谱,很多族人也没有认真阅读,甚至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
这样的情况往往令编修组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长此以往,更会影响到下一代人对族谱续修的积极性,那么,百年之后呢?家谱的历史也许就会因此断绝。
我们该如何改变现状,提升族人对家谱的兴趣呢?
在旧社会,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有限,对于自己姓氏的文化知之甚少,更多的是为了生计而忙碌,并没有多余的闲暇来追溯祖源。
加上信息的闭塞,即使有这样的意识,在续修谱的时候,也没有很好的渠道去收集到自家姓氏的相关资料。所以导致最后编修的家谱,往往直接成为了记录族人名字的姓名簿,而没有任何的文化体现。
而现在,互联网让我们有了足够的平台,来收集到关于我们自己姓氏的各种信息资源,可以将自己家族的姓氏来源等能够追溯根源的内容,放在族谱中,从而为下一代普及这一段历史文化。
家谱,所承担的,不仅仅只是记录下族人的名字和生平,更是姓氏文化的宣传窗口,不仅是传统的文化,还可以融入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展现当代的人文风采。
这些新元素,能让年轻人了解到自己姓氏的源流,知道自己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先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说不定也就因此对家谱文化渐渐产生起兴趣。
也正是因为互联网平台,使得信息化爆棚,网上关于姓氏的知识,浩如烟海,有些资料更是真假难辨,这会对我们收集资料带来不少困扰。
家谱的编续,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需要严肃对待,不能随便拼凑了事。所以,今天为大家推荐几本关于姓氏起源的权威资料:
《潜夫论》、《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氏族略》、《元和姓纂》、《通志》、《氏族志》。
大家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可以多参考几本书,相互比较阅读,分清楚哪些是传说,哪些是事实。同一个姓氏在某个时期的演化可能会有多种说法,只有从各类古籍中查漏补缺,这样整理出来的资料才更有信服力。
讲完姓氏的起源,接下来就是自己所在的支系的源流了。
我们自己所在的支系,如果说之前的老谱上面有所记载,当然最好,可以根据这些记载,挖掘到对应的郡望、堂号、宗祠、支系始祖等内容,这样族谱的内容也更加完整。
有了这些资料的填充,在阅读家谱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从我们姓氏的起源,到姓氏的始祖,再到先祖创建的郡望、堂号、宗祠,然后再到所属支系的先祖。这样顺下来,就能给我们展现出了较为完整的姓氏发展、族群兴衰和繁衍生息的过程。
除了这些历史文化的资料,我们还需要收录一些近现代的内容了。比如近现代家族族人的合影、老照片、族中近现代名人语录、来往信件等等,以增加在世的族人的亲近感,让大家真切地感觉到“这本家谱是与我有关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