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无奈,历史的车轮也依旧滚滚向前。公元307年至313年的晋朝永嘉年间,留在中原的蔡族人复兴于陈留,成长于江南,最后形成了以闽浙粤等东南地区为中心的济阳蔡氏。
这一时期,济阳蔡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最后成为中华蔡氏的总堂号。蔡谟,这为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就是在这时为蔡氏家族在史册上画上了非比寻常的一笔。
当时因为战乱,晋王室迁往了南方,中原的世家大族,包括当时济阳郡一带的蔡姓氏族,纷纷随之南迁,最后济阳的蔡姓定居在今天的浙江省一带。
蔡谟就是在这个时候避乱南迁的,因为永嘉南渡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所以蔡谟就被视为南渡的蔡姓始祖。在动荡的南北朝历史中,蔡谟历仕五帝,屡被重用,能够在五朝更迭中持续为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有的。
蔡谟弱冠之年,便被推荐为孝廉,不久又中秀才。后来,他因为平定叛乱有功,被晋成帝提升为五兵尚书,掌管吏部,赐爵济阳男。济阳蔡氏由此载入史册。
蔡谟继承了蔡姓家族的渊博才学,又性格耿直、为人谨慎,正因为他的这种行事风格,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流传着许多轶事。
魏晋时期,承袭了东汉清议的风气,士族名流相遇时,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谈。据说,当时朝廷中的两位谈客,王濛、刘惔因为看不起蔡谟,就总想找机会让蔡谟难堪。
一天,两人去拜访蔡谟,谈了很久后问:“你自己认为自己比起王衍怎样?”
蔡谟冷静地答道:“不如王衍。”
于是,二人对望了一眼讥笑道:“你哪里不如他呀?”
蔡谟则巧妙地语含讥讽说:“王衍没有像你们这样的客人。”
王濛和刘惔自讨没趣,尴尬离去。
为官数年,蔡谟晚年多次称病力辞司徒之职,他在给皇帝的请辞信中说:“自己才德有限,有愧于朝廷的厚爱,所以惶惧战灼,寄颜无所。”
后来,“寄颜无所”就成了成语,意思是指脸面无处安放、无地自容。
这位蔡姓的南渡始祖,也因为这件事情,最终被皇太后下诏废为庶人。
蔡谟被废后,终日隐居在家中不出门,讲诵诗书,教授子弟,将蔡氏家族的仁礼才学继续传承下去。在漫长的岁月中,蔡氏一族以儒学教育和研究为家学传承,重视教育,崇尚文艺,经历不断的播迁、融合、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中华民族中的一支,具有鲜明特征的名门望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