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起金峰,山明水秀,依山环水——鹿境,是广东海丰县附城吕蔡两大姓的摇篮,有一位史学家出生于此。他一生辍笔耕耘,用笔记载海丰蔡氏族人和谐生息的历史,他就是蔡皇勷。
蔡皇勷,生于明末清初之际。自幼勤敏好学,中年考取秀才,以品德高尚、才学渊博为人称道,堪称一代闻人、史学家。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县令两次都礼聘蔡皇勷为编辑,编修《海丰县志》。可见其在当时社会上、文化界的地位。
明末清初,盗贼蜂拥而起,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而海丰这座临海城市,盗贼更为猖狂。十七岁的蔡皇勷,遂将海丰发生的饥荒、洪灾、海寇山贼掠夺等天灾人祸挥毫记录,记载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终成《皇勷手记》。
我们可以从这部《皇勷手记》中明末清初六十年间的海陆丰地方史事。大至军国大事,小至灾异佚闻,无所不及。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如刘香、郑成功、刘国轩、苏成、苏利、郑阿长、徐楷、姚恭、姚敬、洪晨孚、叶高标等等,都在罗列之中。其中许多人物,在正史没有收录,或者被歪曲记录,都可以在《皇勷手记》中知其事迹。
《皇勷手记》最具有价值的是,蔡皇勷以一字千钧的笔力,记载康熙初年“移民迁界”这一历史大悲剧:沿海人民,被迫迁移;离乡背井,走投无路;父母妻子,亦难相顾;饿殍遍野,无人收理。这一切,都为“正史”所掩盖,为御用文人所避讳。蔡皇勷以知识份子的良知,以史学家的春秋笔法,忠实地记载了这一惨绝人寰的社会历史。
我们阅读其中一段:
明朝崇祯四年辛未年,饥荒、斗米足银三钱,周公出发仓谷,又劝富户出谷,煮粥於万寿寺赈济,事不得法,饥民慕食而来,日仅一赈,路远者平日已饥,而捱到县,则赈期已过,又须待明日,故人多倒于路者,持仗而死,一米户以为高抬时价,然米贵亦非关米户之事,但公爱民心切,愤不及待,遂为责罚,公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自抵任以来,凡贼情人命,若无审决者,皆为解纷而去,意若曰:我是治民,不是杀民也。
《皇勷手记》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到满纸辛酸,一字一泪。一篇照耀千秋的史册,绝非一般卖弄词藻的虚文可以比拟。这一部纪实生动,又可歌可泣的历史笔札,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如今已珍藏于海丰县档案馆之中。
蔡皇勷这位史学家不仅亲眼见证海丰蔡氏繁衍生息的过程,同时为后人回溯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时过境迁,蔡氏在鹿境,昔日故居大宅的墙根底下,斑驳的苔痕呈现出绿色的生机,墙头上生长有一蓬杂草,在斜晖下摇曳着,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