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凤山黄氏为蔡氏所改:600年前因为避免方国珍的灭门仇杀,祖妣仅仅带一襁褓子,逃走,后来改姓黄,成为今天温岭凤山黄氏,人丁兴旺,一直未能恢复蔡姓。 元末明初,黄岩洋屿,蔡元一(俗称蔡乱头)与方国珍结仇,后来,方国珍作乱,占据台州等城。后来,蔡氏被方国珍弟兄灭门,仅祖妣携一襁褓子得逃,后改随母姓为黄,为今温岭凤山黄氏之始祖。
温岭大溪白山蔡家桥附近的蔡氏那是也被方国珍仇杀,或迁走,或改姓黄,至今已无蔡氏。这段是我在网上偶然查到,不知道是不是仅仅指得是我家黄氏,或者另有族人改姓黄了。
下面是其他一些相关文章备考。
黄岩平田蔡氏大唐贞观谱序
五蔡氏之先出自周文王子叔度,子孙以国为氏,族属繁多,支蔓遍天下,远者或数千里,势不能按牒以二稽。我始祖元二十六府君讳谟,仕东晋为侍中,历事四朝献可替否,忠言谠论,彪炳青史,王谢而外勋无与比焉。迨穆帝幼冲大臣柄国,公除官不拜,卒以引退,子邵为永嘉守,因自陈留挈家渡江,游于委羽之西相,其山冈敦阜,泉甘土肥,于是剪荆棘辟草萊有地二三井,遂筑室居焉。性喜树艺若其地势高下而种获之春作秋收无歉岁,居民号曰农师,祠湘岭之间,岁时祀焉,复振,儿时每见祖父详道其事不释口殆,欲笔之家乘而未暇也。今幸在告敬述者之所闻记于卷首,庶使后人知木本水源之有,自且以上溯成国得姓受氏之初,及我始祖忠君爱国急流勇退之故,并以见随宦远迁择地而蹈,以是绵其祀而大其宗也,他若衍其支派,纪(见注)其爵里,有德行者必书,乱名教者必斥,妇道之从违婚姻之罗列,死生字号之昭著,罔不备于编则司谱者事也,故不复赘是焉序。
大唐贞观十九年乙巳八月朔日
摘自《温岭凤山黄氏家谱》注:
1、文中的“纪其爵里”中的“纪”=“紀”的左边+“巳”。
2、标点是我自己加的,很可能有误,有些地方,我不会停顿,就连着。
3、温岭凤山黄氏本姓蔡,当年被方国珍弟兄灭门,仅祖妣携一襁褓子得逃,后改从母姓为黄,至公元2007年600年整。
4、文中委羽为黄岩委羽山,家谱中多处提到平田,传二十多代,故我定名平田蔡氏,后迁移至温岭大溪白山数传,再迁黄岩路桥小屿,后避难于温岭凤山,遂有今凤山黄氏。
下面是就“浙江台州黄岩蔡姓的由来”一文作的评论。以备考。
我觉得,平田和沈岙之所以有两个祠堂,而且,不通谱牒,应该是两个支脉。我就是上次和你聊过的蔡善朋。我家的家谱虽然已经和平田的蔡氏谱牒没有连续,但是,知道是从平田支脉出来的。上面写的是平田始祖是蔡邵,从晋代就开始在平田居住(唐代谱序写的是“委羽”之西乡)。而沈岙的蔡氏记载是从蔡均公开始。那么应该是两个支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隔壁两个乡,距离这么近,有两个宗祠,而且还是互相不通谱。具体的情况待考。因为,我没有去过黄岩的平田和沈岙。我们迁出平田至少 700年以上了。现在温岭,而且,600年前因为避免方国珍的灭门仇杀,祖妣仅仅带一襁褓子,逃走,后来改姓黄,成为今天温岭凤山黄氏,人丁兴旺,一直未能恢复蔡姓。似乎为了避免方国珍的仇杀,其他同族人也有改姓黄姓的,因为我查到温岭大溪白山蔡家桥附近有记载那里原先很多蔡姓人家,明初避方乱,有迁走,有改姓黄者。如今蔡家桥竟然没有一个姓蔡的。我们蔡家的这段故事我觉得很有记载的必要。因为改姓黄后,现在人口又多,现在户籍身份制度范围内,试图恢复蔡姓已经几乎不可能。那么,千秋百代以后的本族改姓黄者族人很可能不知自己本是蔡氏,那是很不好的一个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