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广东陆丰深圳东莞肇庆四市蔡氏宗亲联合举行联..  · 福建漳浦西湖蔡氏举行2024年冬季祭祖活动  · 福建石狮大仑蔡氏中顺大夫祠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文化大观 更多

典故传说

蔡氏文化

谱牒文化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典故传说 > 内容 

蔡襄之孝道

作者:蔡庆发  发布时间:2022/4/28

   孝为古代的道德规范。孝道指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与孝行。孝心体现子女对父母善尽孝敬、孝顺、孝养及侍奉之责;孝行则是子女本身的言行作为,使父母无忧无虑。心行合一的孝道才是孝的美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道德礼仪国家,从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都是以礼教宣扬道德文化教育人民的。作为封建士大夫的蔡襄,他一生不仅政绩卓然、多才多艺,而且事亲至孝,孜孜拳拳。他的孝心与孝行是封建时代的光辉典范。蔡襄的孝道,至今仍有启迪与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一、儒学洗礼

   蔡襄对忠孝关系与意义有明确的阐释与定义,他在《论忠孝》中讲:“事父母之道曰考,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夫忠孝者,感天地,动鬼神。故有冰鱼寒笋之事、返风起禾之应”。在另一篇《福州五戒文》中,他再次阐述孝的意义:“人子之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死生不违于礼,是孝诚之至也”。他是这样讲,其孝心与考行也是这样践行于一生中。他对父母善尽孝敬、孝顺、孝养及侍奉之责。对本身言行作为,孜孜以行,让父母亲无忧无虑。实现了孝心与孝行的完美结合,折射蔡襄忠臣孝子之美德。

   蔡襄出身于农家,但父母亲有一定的文化,母亲生长于名士家庭,知书识礼,宽厚仁慈。蔡襄从小就在父母的熏陶与哺育下,接受儒家礼教的洗礼。在《祭皇考郎中文》中说“早闻义训”。在《上运伎王殿院书》中说:“幼而从学,龆龁之岁偶能习诗赋。”父母亲不仅教育孩子断文识字,而且从小灌输“忠、孝、仁、爱、信、义”的儒家思想,培养孩子知书识礼,忠孝兼俱。除“幼学于乡序”外,蔡襄兄弟还到惠安当代名士外祖父卢仁学馆中读书。卢仁教书认真,教风正派,对外孙蔡襄兄弟要求严格,“不令稍懈”。使蔡襄兄弟“孜孜刻志,临文自省,不陷邪说于师道久废之世,自强不息”(《上运使王殿院》)[1]卷二十四。襄兄弟在父母及外公教育下,健康成长,进步很快。蔡襄长大后回忆母亲对他成长的影响时说:“母氏孝行闻于乡里,约素而严,诸子甘贫而自力,仕宦无过,皆母氏而训也”(《寄欧阳永叔书》)[1]卷二十四。

   传说一次郡守差役到蔡襄家乡逼迫征粮,态度粗暴,蔡襄吟诗规劝:“老母堂前补敝裘,教儿好好见公侯。人生自有相逢处,一点春风在笔头”。在小蔡襄孝行感化下,差役转变态度快速离去。另有一次仙游县尉凌景阳到太平驿复验公事,特地带13岁的蔡襄到塔斗山,登上摘斗岩,县尉让蔡襄以万寿塔和旁之松为题,赋诗一首。蔡襄脱口诵曰:“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诗歌道出蔡襄小年志向。凌景阳听后,感到无限欣慰,连声称赞,还特地告慰父母,要携带襄兄弟到郡学就读。两次赋诗对答,不仅表现了蔡襄从小聪慧、警敏好学,也显示蔡襄在儒家思想熏陶下,形成“径驰周孔域,不为杂说诱”(《赠勤师》)[1]卷二的思想定势。

   二、返乡省亲

   蔡襄19岁中进士步入仕途。是时父母亲已是五十七、八高龄,蔡襄虽忙于政事,但无时不挂念年事已高的双亲。常常忙里偷闲请假返家省亲,侍奉双亲。

   景佑元年(1034年),蔡襄漳州军事判官秩满,恰好其弟蔡高登第,于是兄弟一同回乡。全家喜气洋洋,蔡襄兄弟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骈首拜庆,乡里荣之”(《祭弟文》)[1]卷三十二。襄还满怀喜悦写了《喜弟及第》诗:“里闬高高祖德新,鲁庭诗礼孟家邻。连登桂籍青袍客,共拜萱堂白首亲。倚国精诚明火玉,照人清节对霜筠。童襟开慧盈书馆,浙喜芝兰在处春”。表达对其弟登第及家乡人才辈出的喜悦。蔡襄也趁机在家侍奉双亲,偕父母共享天伦之乐,直至弟弟结婚后才北上赴任。

   尔后,蔡襄远离家乡到京都就任,京城政务更忙,无法返乡探亲,蔡襄对双亲惦念有加。庆历元年(1041年)四月,蔡襄以备办父亲七秩喜庆为由,告假返乡,拜见双亲,欢悦之情自不必说。不幸的是,正当全家沉浸在团聚欢乐之中时,传来弟蔡高在太康病逝的噩耗,全家转喜为哀,悲痛万分。在《祭弟文》中,蔡襄痛惜双亲失子哀伤衷情:“二亲垂老,早暮涕泣,望祭千里之外”。蔡襄担心年迈双亲受不住过度哀伤,特再请假,在家侍慰至过年后才返京赴任。

   蔡襄返京后,忍着哀痛投入庆历新政的前期工作。不久被除授为谏官,抒写他一生政治生涯中最光辉的一页。但庆历新政因保守派势力的抵制与破坏而夭折。蔡襄便以“亲老乞乡郡”为由,请求“乞便郡”,虽然“乞便郡”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却取得“告迎慈亲”的批复。蔡襄甚是高兴,“今者赐告迎亲,岁暮道远,归心遥遥”(《迁阳道中奉寄杨正臣同年》)[1]卷二。于是,蔡襄于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返乡。并顺道从太康搬取蔡高灵柩返乡安葬。蔡襄的孝行虽然让父母得到安慰,但“父母七十,扶仗送柩”的凄凄境况,仍然令全家人悲痛万分。父母年届古稀。未能随蔡襄北上,蔡襄“迎慈亲”不成,他感叹忠孝难两全,只好告假在家多逗留几天,与双亲度年,直到双亲一再催促,他为消除父母忧虑,于次年三月返京。上京后蔡襄仍知谏院,但大批改革派人士纷纷被贬出京,保守派夏竦等人在朝制造“党锢”與论,蔡襄亦被反对派攻击为“朋比”,心情惆怅。身边政治形势严峻,家中高堂无人伺候,蔡襄只好再一次以“亲老乞乡郡”。此次获谁,旨授右正言知福州。蔡襄才松一口气,便携带妻驽返闽上任。

   三、随任奉养

   为了便于侍奉年迈双亲,蔡襄曾千方百计劝说双亲随其身边,但父母自认为年事已高,不愿远行。此时回到福州上任,才将父母迎到任上养亲。蔡襄高兴地把消息告知好友韩琦:“得请乡邦,以奉二亲。天恩之厚,私门之幸。实公大赐”(《致资政谏议明公尺牍》)[1]补遗。

   在给福州王祠部信中说:“双亲素发喜我至,鞠抚欢笑如婴儿”。并常常忙里偷闲,陪双亲聊叙,让双亲享受天伦之乐。蔡襄还怡然自得地吟唱:“城头近晚忽开晴,有色皆鲜景物清......乘风歌吹无时已,面目楼台触处明。不比儿曹夸衣锦,自缘恩与养亲荣”(《晚上碧峰亭》)[1]卷五。

   父亲逝世后,襄担心母亲孤单,除了在福州把高龄母亲带在身边奉养外,之后在京都、杭州等地履职,都把九旬的母亲带在身边,奉亲更是殷勤,为此也引起朝廷误解,受之责难。母亲逝世后,蔡襄仅为母亲守孝8个月,因伤心过度而随母而去,逝世时年才57岁。

   四、诗文吟亲  

   蔡襄能文善待,对父母的孝心,常常留露于诗文之上。除了与父母团聚高兴吟诗颂唱外,平时有感而发也写了不少的诗作,除上文引用外,再录几首:

   《正月巡历部郡待亲还家》:“养亲方解郡,奉使又还家。远岫乡关近,前旌父老遮。挥金贫自愧, 舞彩喜仍夸。特地延宾友,相期咏《白华》”。该诗写于庆历八年(1048年),时蔡襄37岁,由福州知府改授福建路转运使。正月,因巡列部郡,护送双亲回家安居。诗歌表现归乡的喜悦,表达了孝亲之心。

   《三月再返家》:“晓树乡关路,春衣使者轺。江眠闻落散,野饭掇新苗。入里威棱减,宁亲喜气饶。勤勤父师教,民病若为消”。该诗写于庆历八年三月,襄正月巡历部郡刚回过家,此次从兴化至泉州巡视时再次回家。诗歌表现作者回乡省亲的喜悦,表达孝亲之情、济民之志。

   《十九日奉慈亲再往吉祥院看花》:“天意应偏与,春光已尽归。来如从月下,光似逐云飞。艳艳声名远,清多香气微。经阴资润泽,斜照动光辉。剧饮千钟酒,相娱五彩衣。曾非重芳物,庶以奉慈闱”。该诗写于治平三年(1066年)杭州任上,襄抽空陪母亲到吉祥院看花,诗歌描述陪待母亲观赏牡丹,表达了作者孝顺之情。

   《丙午二月十二日杂言》:“仲春一浃,我生之辰。纪岁之行,五十有五。慈亲是时九十二,称觞献寿于膝下。曾孙满前侑以词,慈颜强饮至酒所。我今鬓发白垂丝,挥拂莱衣辄起舞。愿亲长年无穷已,愿儿强健典州府。不富不贫正得宜,如我奉亲难比数”。该诗写于治平三年(1066年),是年二月十二日,是蔡襄55岁生日,适逢卢太夫人九十二诞辰,在家举办寿庆。诗歌表述庆贺生日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和对儿子的期望。

   此外,蔡襄还在许多文章中表达孝心之情,尤其为了实现他“本府作官”便于养亲的夙愿,在《移泉州谢上表的情怀》中认为“守郡养亲,为子之至幸”。在《辞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表》中希望“出守泉山”“足慰母心”,“慈亲垂老,于义不可以远行”)。在《辞权三司使表》中表白“奉高年之慈亲,还就养于旧里”。等等,都表达养亲至孝之情。

   五、弘扬孝道

   写到这, 不禁想起不久前在报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因子女不肯赡养,迫于无奈,告上法庭。同时,邻里也出现子女不让父母居住的闹剧。这虽是社会的个别现象,但看了让人心酸。这些子女的行为,不必说千年之前的蔡襄孝道大相经庭,就是时下,与我们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也不相容,与党提倡的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背道而驰。

   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乃做人之根本,也是中国故有的传统和美德。毛泽东主席生前虽然反对那种父辈对子辈享有绝对的权威的封建孝道,但他一生事亲至孝,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深深感戴的。早在1947年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多次强调要孝敬父母。当他得知卫士李银桥也喜欢母亲时,他深有感触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回你们该懂了吧,所以说,不孝敬父母,天更难容。”他反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人民服务吗?当然不会。”

   《论语。为政》上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2]就是说,所谓的孝,只是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伺养;如果对父亲没有孝顺的心意,用什么来区别孝顺与伺养呢。指出不赡养老人与犬马有什么区别?传统的二十四孝也宣扬,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禽兽尚知孝亲,何况人乎。是啊,不有孝心,不齿于人类。[3]

   我们弘扬蔡襄的孝道,就是提倡敬老尊贤,对父母应从心底里尊重、孝顺。对父母要言行一致的孝敬,悉心照顾。唯如此,才能在社会上,家庭里形成一种尊老敬贤的好风尚,让天下父母无后顾之忧,安享晚年。而对那些不孝行为,不仅要受到社会道德的遗责,严重者应受法律惩处。唯如此尊老敬贤之风才能盛而不衰。

   参考文献:

   [1] [宋] 蔡襄 蔡襄全集 [m] 陈庆元 欧明俊陈贻庭校注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2]论语为政第二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8

   [3]司马道人编中国奇文奇道奇谋奇略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2.9

·上一篇:蔡公时遇害前大骂敌人 ·下一篇:蔡氏改黄氏的典故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