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市广园西路瑶台朝阳大街9号的瑶溪蔡公祠,寄存了蔡氏族人的百年记忆。瑶溪蔡公祠曾用作瑶台幼儿园、小学,培养了多代蔡氏子孙。如今,它依旧是蔡氏后人祭拜祖先、举办宴会、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
建筑
三间三进的百年祠堂
近日,记者来到朝阳大街的瑶溪蔡公祠。只见该祠堂坐西朝东,呈三间三进格局,虽四周被居民楼包围,但祠堂门前仍有旷地180平方米并架有祠堂门楼,气派恢宏。跨进祠堂门楼,即见祠堂头门。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约8.4米。大门左右两次间砌包台,包台上端以虾公梁、石狮和异形斗拱装饰,颇具岭南特色。大门门额上以墨蓝色漆书“瑶溪蔡公祠”。
大门内为明间,明间又设中门,穿中门而过则见天井。天井以青石板铺地,深7.2米,两侧均有旁廊,旁廊以六架卷棚为顶,以古色古香的壁画做装饰。穿过天井是祠堂的第二进,名为垂裕堂。“垂裕堂”同样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设轩廊;后为天井,前后共9.7米。天井后是第三进,是蔡氏村民供奉祖先灵位的“流耕堂”。
瑶溪蔡公祠主体建筑皆设绿琉璃瓦硬山顶,外墙全部采用原保留的明线青砖,红色耐磨砖地板,处处展现着广府建筑的精致特色。祠堂内外共两组石柱对联,6组木刻对联,无处不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而瑶台村也确实历来人才辈出,文风鼎盛。
历史
蔡氏后人的寻根地
瑶台村民口口相传瑶溪蔡公祠建于明朝,但确切的建祠时间已查无可寻,从祠堂内的碑记中仅可得知祠堂曾经历两次重修。今年已年近70岁的蔡伯表示,自己是瑶溪蔡公祠第21世孙,在瑶台村土生土长,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与2001年祠堂的两次修复重建。
对于瑶溪蔡公祠在上世纪90年代的修复重建,瑶台村民蔡广耀印象深刻。“我的儿子女儿刚从这里幼儿园毕业,祠堂就重建了。
据悉,蔡姓族人为发展文化教育,曾于上世纪40年代起将祠堂改作小学与幼儿园,近两代的蔡氏子孙大多从这里接受幼儿启蒙教育。“祠堂第二进用来做瑶台幼儿园,第三进是小学一年级。”蔡广耀介绍,50年前,自己曾于瑶溪蔡公祠就读3年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祠堂里的幼儿园从解放后一直开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那1987年生的儿子、1988年生的女儿都是在这里读幼儿园的。”
相关资料显示,衍居瑶台村的是蔡氏仲义祖,仲义祖长子为瑶溪祖,次子崇勋祖,瑶溪后人建瑶溪蔡公祠。
谈起蔡姓族人的迁移史,仲义祖后代、崇勋祖第17世裔孙蔡兴国曾表示,蔡姓的源头在山东和河南交界附近的上蔡县。蔡兴国介绍,瑶台蔡姓族人祖先是北宋蔡襄,即宋代书法“苏、黄、米、蔡”四大家中的“蔡”。由于种种原因,祖先们多次迁徙,从南京迁至福建,又从福建迁到广州城郊。战乱时,蔡氏一族被迫迁到南海避难。战争结束后,终于在元末明初回到瑶台繁衍生息至今。因而,瑶台村蔡氏宗祠也成为广东地区蔡氏后人的重要寻根之地。
如今
老祠堂人气不减
重建后的祠堂不再作为学校,然而它始终是蔡氏村民祭拜祖先、举办宴会、聚会议事、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记者走访祠堂当日,瑶溪蔡公祠俨然一个老人棋牌室,“瑶台村的老一辈村民们闲时多会到祠堂打打牌,拉拉家常。老祠堂有人气才不会消散。”蔡广耀一边打扫着祠堂的卫生,一边告诉记者,现下,祠堂里一起打牌聊天的老人们,部分就是当年一起在祠堂读书的同学,“我们既是同窗又是牌友,来祠堂基本算是同学聚会了。”
此外,瑶溪蔡公祠还是村民们用来摆酒设宴的热门场所。祠堂内设有一块斑驳老旧的小黑板,上面详细记录着祠堂设宴人的姓名、时间。“村民们想在祠堂摆宴席都会在这里先登记,以免在祠堂摆酒撞期。”蔡广耀表示,祠堂内外最多可摆70围酒席,不少村民结婚时皆选择在祠堂设宴,“在祠堂摆酒不仅经济实惠,且乡亲朋友们聚在祠堂气氛更热闹些,比在酒店设宴更有传统风味。”蔡广耀如是说。
据悉,每年正月十三,瑶台村的蔡姓族人都会在祠堂大摆宴席,一同庆祝属于蔡姓村民的“年霄会”。当“年霄会”来临,四散各地的蔡姓族人纷纷回归,蔡氏老老少少相聚一堂,品尝传统美味,共话旧日时光。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刘诗敏
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