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有句俗语“卡野蔡牵”,意思是指责对方比蔡牵还要凶狠。蔡牵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乾隆年间,在长乐海边的一个小渔村有一位调皮小少年——蔡牵。自幼父母双亡的他住在外婆家。外婆家境窘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样的日子过得实在艰苦,蔡牵想自己长大了,继续待在外婆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偷了一艘船在海上漂泊,一路来到霞浦县三沙港。
蔡牵在霞浦县三沙港替渔船主打工,也帮人出海围鱼。但他每次出海都鲜少收获,有时候甚至空船而归。因此渔船主再也不想租船让他出海。不服气的蔡牵趁人不备,将一艘船偷放出海。他在船上准备了许多鞭炮,等碰着大船,就点燃这些鞭炮吓唬船上的人。日落时分,真让蔡牵遇到一艘运着货物的大船,他赶紧点燃鞭炮。船长以为是海盗来了,带着船员纷纷弃船逃跑。就这样,蔡牵顺手牵羊地把大船劫走,船上的货物全部被他运送回来。
乾隆五十九年(1794),正值闹饥荒,尝到甜头的蔡牵干脆做起出海打劫的勾当。他在当地一呼百应,率领近万人之众驰骋于闽、浙、粤海面,靠劫船越货、封锁航道、收“出洋税”等方式谋生。
嘉庆七年(1802年),蔡牵在海上突袭了浙江总督的船队,大获全胜。他率领部队驻扎在霞浦吕峡水澳加强练兵,海盗船散在西洋、浮鹰岛一带。后来,蔡牵又从西洋出发一路与清朝廷的海疆船队对抗,击败了广东钦差御船队,又进发台湾,打沉了朝廷船只99艘。蔡牵连连获胜,队伍不断壮大。史学家将嘉庆三年至十年(1798-1805年)蔡牵以浙闽沿海为根据地,屡败清军,称之为“蔡牵起义”。
发财后的蔡牵一直想当皇帝,于是他做了一身皇帝的衣裳,戴上帽子,像模像样。但是,听说蔡牵不习惯穿靴,一穿上靴子头就痛,所以他一直穿着草鞋。后来,村民戏称蔡牵为“海皇帝”。
蔡牵在东南沿海众多海盗中有着巨大威望,他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心头大患,清廷决定消灭以蔡牵为首的海盗集团,以儆效尤。嘉庆十四年(1809年)八月,清廷派王得禄和邱良功率领水师清剿蔡牵船队。两支船队在浙江渔山一相遇就展开激战,从白天一直打到黑夜。
夜里风大浪急,清军战船不便进攻,于是依靠数量优势形成包围圈,不让蔡牵逃走。到了第二天,大战再起,清军水师逐渐占据上风。邱良功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指挥自己的座船撞击蔡牵的座船,结果邱良功的座船被蔡牵手下用大碇扎住,邱良功本人也在激战中被长矛刺伤。好在清军船多,大量战船将蔡牵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蔡牵手下拼死奋战,炮弹打光之后,将银碇塞入炮膛继续开炮,致使王得禄也在战斗中受伤。战到最后,蔡牵的座船尾部被清军战船发射的炮弹击中燃起大火,舵杆也被撞坏。蔡牵见再无生还可能,于是开炮自炸座船,与妻小及部众二百五十余人选择沉船自杀。
蔡牵虽然下海为盗寇,但是懂得知恩图报,经常帮助渔民。当蔡牵死亡的消息传开后,沿海的渔民啼哭了三天。后来,渔民在蔡牵练兵的地方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了四字“古寺朝天”,并雕两块海屏做纪念。
史学家对蔡牵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蔡牵是反抗清廷的起义领袖,值得肯定与赞扬;有的则认为蔡牵不过是个海盗头子,应被否定和批判。而我在想,当蔡牵选择沉海而死时,他是否想起当初孤身一人漂泊在他乡,做海盗仅仅只是为了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