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家谱植根于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土壤之中,必然带有封建主义的痕迹。周代以后,由官府垄断编修家谱,家谱开始进入了政治生活,成为了升官、联姻、社会交往的依据。宋代以后,家谱进人民间,私修家谱迅速流行起来。不论官修和私修都各自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而修谱的指导思想和内容都离不开封建主义的主流文化,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所以,家谱作为我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谱书中也存在不少通病,主要表现在:
封建主义思想糟粕随处可见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学。到了宋代,朱熹吸收了夏商的天命论,继承了孔孟之道,形成了宋代理学。宋代理学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说,臣要绝对服从君王,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妻子要绝对服从丈夫。“五常”是指“忠、义、礼、智、信”五种封建道德,是维护和调整“j纲”关系的封建道德教条。
“三纲五常”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的社会秩序。朱熹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所谓“存天理”就是存“三纲五常”之理,“灭人欲”就是要消灭一切反对封建主义的要求和人们必须的生存欲望,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制造了理论根据。朱熹的思想理论成为我国后封建社会时期的统治思想,其流毒既深且广,反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纲五常”不仅成为当时统治者的治国之道,也成为“齐家”之法。作为家族历史典籍的家谱也成为了宣扬“三纲五常”的思想阵地,在家谱中,“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重男轻女”的封建糟粕随处可见,尤其在“族规家旷、“祖训”等条目中表现更为突出。如孔府家谱,因儒教在社会的地位,在族规家训中更强调坚持孝、悌、忠、信、礼、廉、耻的伦理道德。在《孔子世家谱》的合族族规中,就明确规定要“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婚姻嫁娶,理论守重”。“孔子孙男不得为奴,女不得为婢”、“读书明礼,显亲扬名,不得入于流俗,甘为人下”。清康熙《孔子家谱》明确规定了谱人的标准,凡不孝、不悌、违悖祖训、怙侈天义、为下贱、干名、犯义、人僧道、邪巫、不按字辈命名者,均不准入谱。
清乾隆《孔子世家谱》还规定随母改嫁的子女、养子、义子、入赘女婿、僧道、名义、干犯和从事下贱行业者,不得人谱。
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家的《洪氏宗谱》原谱祖训6条中有“子必孝亲、弟必敬兄、幼必顺长、卑必承尊”。续训11条又规定“忠君:君恩重于亲恩。谚云:宁可终身无义,不可一日无君。生当明圣,省刑薄敛,敬先尊贤,永享太平,其敢忘诸?”在家谱人物事迹中,收录了不少的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迹,为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树碑立传,为社会树立了遵守封建礼教的典型。歧视妇女的封建礼教在家谱中甚为突出,不胜枚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