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让人为之骄傲的潮人。
在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他主动要求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高寒地区一呆就是三十五年,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林海雪原,谱写了一曲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壮丽诗篇。
蔡延松,一位从潮州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一位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部级干部,一位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代艰苦创业者”的时代楷模。日前,这位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五十年代初期,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经济落后,百废待兴,由于缺乏钢铁、水泥,大量的基础建设需要木材等原料。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决定开发建设内蒙古大兴安岭。
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些书长大的蔡延松,深受爱国青年为革命事业忘我拼搏的献身精神感染,心中一直有个愿望:以保尔为楷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成为一名钢铁战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4年,22岁的蔡延松刚从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就在毕业分配志愿中郑重地写下: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结果,他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干起了修桥造路的工作。“我的家在潮安彩塘镇的农村。过去,家里非常穷,兄弟姐妹都是文盲,我是家中唯一一个大学生,是国家为我提供了生活费,我才能读上大学。”回忆起当时作出的决定,蔡延松深情地说,“国家开发内蒙古大兴安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所以,我决心到基层去奋斗,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层峦叠嶂,起伏连绵,林海浩瀚。林区人烟稀少,滴水成冰,年平均气温在零下3.5℃,历史极端最低气温达到零下52℃,一年中至少有七个月是冬天,全年无霜期不到八十天,有“高寒禁区”之称。
虽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可是,真正到了大兴安岭,那里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仍远远地超出了蔡延松的想像。“六月雪,七月霜,我都亲历过。”
蔡延松告诉记者,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即使正常年份,一般从9月就开始下雪,一直下到隔年的5月下旬,有些雪终年不化,出门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那景象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由于实在太寒冷,林区居民房屋的门都是两层。因为屋里暖和,屋外寒冷,冷暖空气一接触就会形成很多霜,一开门,刺骨的寒气便扑面而来,让人难以忍受。因此,出门必须先开一层门,然后把门关好,再开第二层门。玻璃窗也是两层的,不然很容易冻坏。
筑路职工在野外住的是帐篷,冬天晚上要戴着皮帽子睡觉,早上起床刷牙时,牙膏都被冻得挤不出来了;吃的一般是用玉米粉、高粱粉做成的窝窝头,很少吃到大米;喝水要先刨冰,把冰装在麻袋里,待冰化成了水才能喝。当时,在林区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吃水用麻袋,夏天吃干菜,开门得脚踹,电报没有平信快,火车没有马车快。”1961年8月,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视察,当了解到林业工人的生活状况时,感叹说:“你们生活太苦了!”他立即指示给林区每人每月发放一斤黄豆补充营养。
林区还有终年不化的永冻土层、火山熔岩区、沼泽区……
在这种极端环境条件下,路要自己开自己修,桥要自己造。面对困难,蔡延松没有气馁,没有退缩,挑着行李和仪器,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长年累月战斗在冰天雪地里,足迹几乎踏遍林区的每一个角落。他把自己学到的专业技术知识,一一运用到修桥造路中。
到林区后不久,蔡延松就参加了第一条森林铁路的修建。他与战友们一起,日夜奔波在密林丛中,在荒无人烟的山岭上搭帐篷吃杂粮,以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像的生活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在高寒地区修路的技术难关,用三年的时间,硬是把这条80多公里长的森林铁路成功修建出来。
在大兴安岭林区,蔡延松从普通的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晋升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最终成为教授级工程师。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都铸进了一条条铁路、公路和一座座桥梁、涵洞。他先后参加了林区4000多公里铁路、公路的修建和17个林业局的开发建设,探索和总结了林区永冻土地区机械化筑路经验,多次被评为林区工程局和管理局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代艰苦创业者”。
1981至1989年初,蔡延松担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副局长、局长。1987年5月,黑龙江大兴安岭发生森林大火,有1万多名灾民跑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蔡延松立即指示安顿好灾民生活并组织开展救灾工作,他自己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坚守在林区火灾现场扑火救灾,被中央森林防火总指挥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支援大兴安岭扑火救灾”模范。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经营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接近3个台湾省的面积,有职工及家属50多万人。为发展林业,搞活经济,蔡延松积极探索林业经济综合改革,提出改变单一木材生产,加快实施以营林为基础,发展林产工业、多种经营和新林区开发的战略。经过全林区职工几年的奋斗,到1988年,林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利税比改革前27年总和有了成倍的增长,林区的各项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工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把林业部的姑娘“拐”到边疆
1985年7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记者柏生采写的长篇通讯《“绿林好汉”和“绿林女杰”——访大兴安岭一批林区建设者》,介绍10位“绿林好汉”和“绿林女杰”的优秀事迹,其中第一、二位就是蔡延松和他夫人吴先禄。
说起吴先禄到大兴安岭工作,还有一段故事。
吴先禄是蔡延松在唐山铁道学院的同班同学,读大学学的是桥梁设计专业。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国家林业部工作,而蔡延松却到了祖国边陲。虽然两地相距遥远,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把两位热血青年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谈起了恋爱,成了恋人。
当时,林业部基建局的领导对蔡延松这个既吃苦耐劳又聪明能干的小伙子分外赏识,想把他调到北京工作,让他与恋人团聚。可是,蔡延松认为,虽然北京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工作也轻松,但他和吴先禄所学的专业知识难以派上用场,在基层才更有用武之地。
在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后,蔡延松积极动员吴先禄跟他一起调到内蒙古工作,吴先禄很赞同蔡延松的想法,于是向组织递交了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工作的申请。一开始,林业部的领导感到有点意外,但当了解情况后,对这对小恋人的做法非常赞赏,马上给予批准……这位领导对蔡延松打趣说:“你这小子不简单呀,把部里的姑娘都拐跑了!”
巾帼不让须眉。一到大兴安岭,吴先禄便一头扎进了茫茫林海,投入到开发大兴安岭的建设热潮中。与蔡延松一样,她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岭中勘察设计。经她和战友们一起设计建起的一座座桥梁和森铁涵洞,遍布大兴安岭林区。她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党员。
情系生态建设和家乡发展
1989年2月,蔡延松被任命为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分管森林工业和科技等方面工作。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从当初奔赴遥远的边疆到调往繁华的京城,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年近花甲的老人,已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扎根了三十五个春秋的蔡延松,内心依然眷恋着那片热土。离开内蒙古赴京上任时,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为他赠诗:“身在高岭三五冬,夙兴夜寐气峥嵘,今日青山添碧翠,他年谁人不念卿。”
在任林业部副部长期间,蔡延松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我国林业发展的思路和做法,在推动林业科技、林业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几十年的林业工作,不仅使蔡延松对大自然充满了感情,也让他高度关注全国的生态环境。早在开发内蒙古大兴安岭时,蔡延松便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科学开发与合理保护并举,为林区后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如今,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952年开发初期的56.49%提高到近80%,成了祖国北疆生态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992年,蔡延松卸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后,担任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绿化基金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长等职,积极推动全国造林绿化及防沙治沙工作,多次以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检查团团长身份到地方督查创绿国检工作。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并随机抽检至少数十个点,体现了老一辈领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本世纪初,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时蔡延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006年,他领导中国绿化基金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澳门两地开展“捐一元钱,献一本书,帮助中国沙漠化地区小伙伴”大型公益活动。在此基础上,隔年又发动华夏绿洲助学行动,帮助西部沙漠化地区贫困少年儿童,得到了全球华人和企事业单位的热烈响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鉴于他的工作业绩,蔡延松被选为党的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当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虽然人在外地,但蔡延松一直情系家乡,积极为潮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献策出力。
2006年3月,蔡延松担任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第四届会长,现为荣誉会长。在联谊会任职期间,他带领全体会员,热情地投入到潮人事业中来,为增进乡情乡谊,服务家乡发展奉献余热。
他组织在饶平开展中日友好纪念林建设,为家乡的林业建设尽力;得知家乡学校要美化环境,他想方设法拨去了树苗;为推动潮安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以及潮州一些林业项目和茶业发展,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帮助;今年4月,他带领首都经济文化考察团莅潮调研;近日,听知凤凰镇凤西村茶园遭受严重虫害,不少百年古茶树枯死,他心急如焚……
对话蔡延松
从农村的孩子到大学生,从基层的技术员到国家的部级干部,耄耋之年的蔡延松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感悟?作为老前辈,他对青年人有什么寄语?作为潮籍的老领导,他对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又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他进行了对话。
“媒体要传递正能量”
记者:作为从潮州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您一步一个脚印,苦干实干,最终成长为国家的部级干部。如何总结自己走过的路?对人生您又有什么感悟?
蔡延松:我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干部,可以说,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对党对国家非常感恩。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才不会白来这世界一趟,要懂得感恩,要多讲奉献,不能索取。陈伟南先生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事业的成功在于努力,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当时,我毫不犹豫地要求到艰苦地区去奋斗,就是想把自己读大学学到的技术知识带到基层,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报效祖国。你看,那么多知识分子愿意留在大兴安岭,甚至直到退休,他们不正是有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坚定信念吗?
现在,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在社会上比较盛行,一些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钱,有人曾对我说:“哎,老蔡,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了,你别再讲什么奉献,没这回事。”我当场就反驳他:“你这观点不对!远的不讲,就讲我们身边的志愿者,他们无偿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叫奉献叫什么?”因此,我希望,你们媒体要多开展正面的宣传教育,多宣传那些艰苦创业、奋勇拼搏、乐于奉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正能量。
“大学生要到基层去奋斗”
记者:作为老前辈,您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希望和寄语?
蔡延松: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大学生都争着往大城市挤,宁愿在城市当蚁族蜗居,也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去。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却存在着严重的人才匮乏状况。我希望,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摈弃落后的择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与其死守大城市,不如到基层去创业,同样能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实现自身的价值,赢得社会的尊重。我相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你看,袁隆平如果不到基层工作,会有那么大的成就吗?
“潮州要用好金字名片创新发展”
记者:作为潮籍老领导,您对家乡潮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蔡延松:潮州拥有陶瓷、五金不锈钢、食品等众多传统产业,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这些产业面临着资源日渐枯竭,生产成本上升,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一些产品缺乏创新,几十年一成不变。因此,必须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研发创新产品,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潮州还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瓷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10多张国家级的“名片”,我们应好好利用这些金字名片,把它擦亮。要进一步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创新发展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跳出潮州、跳出潮汕谋发展。比如,来自“中国乌龙茶之乡”凤凰镇的单丛茶在潮汕地区非常出名,但与大红袍、金骏眉等相比,在全国的知名度仍不高,生产规模也不大,影响力不够。我建议,潮州可考虑学习“天福茗茶”等一些优秀企业先进的经验做法,到外地建立茶叶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拓宽营销渠道。同时,把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科研、文化、教育、旅游融合起来,打造特色品牌,把潮州的茶叶、旅游产业做强做大。
人物速写:不老松
坐在记者面前的蔡延松身板硬朗,精神饱满,说话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让人根本看不出他已是83岁高龄的老人。说到动情处,蔡老更是神采飞扬,不时用手比划着,还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熟悉蔡老的人都惊叹于他精力的充沛。蔡老自1992年卸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后,先后担任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还在多个社团组织任领导职务,忙于国家林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团组织活动等工作,直到72岁才真正退休下来。
退休后的蔡老坚持每天花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读书看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家乡信息,还不时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闲时与家人到各地走走,生活过得十分充实。蔡老还玩微信,微信昵称“不老松”,寓意为“青松挺拔,长青不老”。采访中,他让记者加他的微信,然后就把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发到记者的微信里。
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的乡亲告诉记者,蔡老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说话还带点幽默,在潮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乡亲们有什么活动都喜欢请他出席。有一年,北京潮人举行春节联欢会,蔡老在会上讲话时说:“祝大家健康、快乐、长寿,百岁保底,上不封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从此,这句“名言”便在京城潮人中传开了。
访谈中,蔡老透露了他的养生之道:“走路莫快跑,遇事莫烦恼,平时多动脑。”记者心想:或许正是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心态,造就了他健康长寿的体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