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河南举办2024年君子山登高暨第三届蔡邕文化节  · 台湾蔡正元宗长带领家族返福建恳亲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举办重阳节活动  · 姬周根亲文化研讨会暨第二届世界蔡氏企业家文..  · 广东陆丰博社村蔡氏宗祠源远堂落成庆典  · 广东韶关市南雄文坑蔡氏宗祠(昇公祠)重修落..  · 贵阳蔡氏宗亲会举办息烽蔡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 浙江省苍南县双鹤村蔡氏宗祠落成举行庆典仪式  · 粤港蔡氏宗亲拜访团到南雄和江西大余开展联谊..  · 蔡冠深博士主持香港同胞庆祝国庆成立七十五周..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秦相蔡泽卒葬陈留新证

作者:马现锋  发布时间:2024/5/29

   2022年8月29日,收到广东省东莞市蔡石军先生寄来《秦相蔡泽卒葬陈留考》、《蔡邕及其子女年谱考》两篇文章。蔡石军先生一直致力于蔡氏历史及家谱的研究,是国内外知名学者。我因热爱蔡氏文化,一直关注搜集蔡泽的有关资料,也有一点想法,不揣浅陋,仓促下笔,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蔡石军先生在《秦相蔡泽卒葬陈留考》开篇引用的“戡序”即宋代蔡戡所撰的《蔡氏族谱世系序》,载于莆田《蔡氏族谱》,全文收录于《蔡襄大典》[1]一书,首题:“宋淳熙四年(1177)丁酉岁十二月旦日,宝谟阁学士、兴化军开国侯十世孙戡谨序。”[2]谱序曰:“战国有蔡泽事秦昭王为相……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故陈留蔡氏为盛。”

   研究蔡氏家世、家谱,大多追溯到济阳堂,朱绍侯先生在《济阳蔡氏郡望的历史追溯》中说:“正如蔡氏《济阳通谱》所说:‘千枝一本,万派同源。’其本其源皆在上蔡,而在千枝万派之中,济阳蔡氏则为蔡氏族中最兴盛显赫的望族。”蔡氏济阳堂又源于陈留堂。“济阳蔡氏是由陈留蔡氏发展来的,两者是同根同系,实是一个枝派。”[3]陈留郡尉氏县南蔡家庄,古称蔡相乡,是陈留蔡氏繁衍生息之地,自古就是名门望族,历史久远,其先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蔡国。

   蔡邕在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所作《琅琊王傅蔡朗碑》记载了蔡氏源流史及部分蔡氏族人迁徙到尉氏县古圉城的史实。碑文记载:“君讳朗,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缺,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奕叶载德,常历宫尹,以建(“逮”之形讹)于兹。”[4]清初著名历史学家、金石学家黄叔璥在《中州金石考》卷一《开封府•尉氏县》条目下记载:“《琅琊王傅蔡朗碑》,永兴六年(应为永兴元年,公元153年)蔡邕撰。《大復山樵樊翰记》:(蔡)邕有断碑数十字,在尉氏县,近岁失其传。”[5]

   “公族分迁,氏家于圉”的时间应该在“昭侯徙于州来”之后,蔡国为楚所灭之前,也就是在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至蔡侯齐四年(公元前447年)这段时间。

   战国时,蔡国受楚逼迫,曾多次遭遇战乱,国亡而复兴,兴而复亡,以至迁都数次。蔡昭侯二十六年,楚昭王伐蔡,[6]蔡国宗室贵族多随蔡昭侯迁到州来,有的不愿意去州来,为了避祸,四处迁徙逃离故土,蔡邕的祖先就来到郑国的圉城(即朱绍侯教授《蔡邕故里探源》[7]一文考证的南圉城,今尉氏县蔡庄镇)安家落户了。

   蔡泽为秦国丞相,秦昭王赏识蔡泽东收周室有功,封刚成君。秦相蔡泽卒后为何不葬到祖居地或领地而要葬到陈留郡?蔡石军先生认为:“秦相蔡泽燕人确实:蔡泽之祖父蔡衡迁板城定居,板城乃燕国疆土(今在河北易县南),是蔡泽祖居地,也是蔡泽出生地故称燕人。陈留原属郑国疆土,后为陈国所灭,故称陈留(今在开封以东近尉氏县)。秦初,陈留立县属三川郡治;西汉元狩元年置郡辖十七县含尉氏县。……其实,蔡泽卒葬陈留的原因不难理解:凡隐士均选择深山而居,卒后必葬无人知处。蔡泽处世多凶多险,陈留正是边缘陬地,蔡泽卒葬陈留,不就是为了避险求安吗?”

   蔡泽晚年居住在陈留郡,卒葬陈留郡,他居住及葬在陈留郡什么地方,史书记载不详。从宋代人写的诗词中可查到有关蔡泽的相关资料,可以从中了解到蔡泽晚年的一些活动轨迹。

   宋代黄裳[8]写的诗《尉氏五题》有《蔡相庙》、《三亭岗》、《蓬池》、《啸台》、《七贤里》。《尉氏五题·蔡相庙》诗曰:“范叔脱身车箦间,一言悟主才所难。死齐辱贾逐四贵,合为昭王留武安。万里青云虽自致,燕客相寻亦天意。琅琅乘机叙消息,能使先生谨承德。愿归相印臣不如,结绶怀金岂劳力。富贵只资唇舌能,休笑魋颜与挛膝。人生遭遇合有时,羁旅入秦谁与知。揽权数月何为惧,非义所安人或恶。四十三年雄俊间,归与不归函谷关。孤坟却使郑人看,只恐燕昭由此还。千古英灵果何往,人间祸福空相访。春入祠庭燕御风,交龙旌堕香尘中。”[9]该诗大意写范睢为秦昭王相,辅佐秦昭王,燕客蔡泽入秦,代范睢为相。蔡泽任秦相数月,辞去相印。由该诗标题及“孤坟却使郑人看”、“春入祠庭燕御风”二句可知,蔡泽死后归葬于郑国尉氏县境内,祠墓相望。

   宋代时,黄裳写《尉氏五题》时,蔡相庙、三亭岗、蓬池、啸台、七贤里五处古迹均在尉氏县境内,其他四个古迹《嘉靖尉氏县志》均有记载,唯独蔡相庙(蔡泽庙)《尉氏县志》没有记载,又查阅许昌、长葛、扶沟、鄢陵四县地方志,亦没有相关记载,可能由于历史原因,宋元之后,蔡泽庙所在地后来的隶属有所改变,或者明嘉靖时蔡泽庙已废弃不存,续修《尉氏县志》时资料缺失,未及时收录。

   宋代的文学家李廌[10]也写了一首《蔡泽庙》的诗,诗曰:“从横事捭阖,揣摩相抵巇。兹为富贵术,咄嗟乃自知。相形直误人,俾无百年期。遂汝齿肥心,庙食饱牲牺。”[11]结合宋代黄裳《蔡相庙》诗,可以认定,宋代尉氏县确实存在秦相蔡泽庙。

   宋代蔡泽庙声名远播,文人雅士多慕名来尉氏县寻访拜谒。李廌《蔡泽庙》一诗盖为其定居长葛来尉氏访友交游时所作。结合《太平寰宇记》及宋代黄裳、李廌诗作综合认定,蔡泽庙与蔡泽墓应该在尉氏县境内。

   宋·蔡戡《蔡氏族谱世系序》叙述“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故陈留蔡氏为盛”之后,紧接着说“陈留蔡勋,仕平帝为郿令。曾孙携仕顺帝封新蔡长。携有子曰棱曰质。棱谥贞定公,生汉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

   尉氏县自古就有两处祭祀蔡邕的祠庙:一称蔡相公祠,在蔡庄镇大朱村蔡邕墓前。《嘉靖尉氏县志》[12]卷四记载:“蔡相公祠,在县南五十里蔡邕墓前,未详创自何代人,至今焚修靡替。史称:邕既殁,兖州陈留皆画像颂之。然则,乡土立祠,固其所也。”一称蔡相公庙,在今大营镇君李村君子山上。《嘉靖尉氏县志》卷四记载:“蔡相公庙,在县西四十里燕子陂,其断碑上截犹存。云:蔡邕赴洛,其徒阮瑀辈饯之于此,缱绻不能别者累日。邕既殁,复相与追慕之,立庙焉。嘉靖二十五年,里人李廷宪因其废址重建。”今尉氏县蔡庄镇古称圉乡,后因蔡邕改为蔡相乡。《嘉靖尉氏县志》卷四记载:“蔡家庄,在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墓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今有祠祀邕。蔡相乡,即蔡家庄所在数十里之通名,盖以邕尝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故当时呼其地曰蔡相乡,以荣之。”《尉氏县志》说蔡相乡因蔡邕“三日之间,周历三台”乡人荣之,而得名。蔡相乡之得名,是否也与蔡泽为秦相有关?

   《战国策·秦策三》[13]、《史记·范睢蔡泽列传》[14]均记载蔡泽代范睢为秦相事。蔡泽辞去秦相后,号刚成君。刚成,或作刚城、纲成、冈成、罡城,有三个地方,一为山东莘县,一为许昌东北桐邱城旁,一为扶沟县西二十里。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七·许州》记载:“刚城。《史记》:秦昭王五十二年,‘拜燕人蔡泽为相,因封刚城君。’是此也。”[15]司马迁撰写《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必定参考了《战国策》。

   《战国策》卷五、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慙(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辨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划,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刚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16]宋鲍彪注曰:“蔡泽,燕人。”同卷《范子因王稽入秦》鲍彪曰:“范子,名睢,字叔,后封应侯。”[17]蔡泽入秦,清顾观光《国策编年》隶此于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蔡泽为秦相,鲍彪也注为是年。蔡泽居秦十余年,事秦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始皇帝四朝。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文信侯吕不韦让刚成君蔡泽侍奉燕国国君。《战国策》卷七、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18]

   李廌《蔡泽庙》标题下原注曰:“燕人蔡泽,相秦宣,言往代范睢者。墓在邑旁,有庙。”“墓在邑旁,有庙”,“邑”即指尉氏县,此句是说尉氏县有蔡泽墓,墓侧建有蔡泽庙。尉氏县为蔡氏陈留堂祖源地,并且有蔡氏家族墓地。《嘉靖尉氏县志》卷四记载尉氏县南五十里有蔡邕并其先世之墓。明·胡谧等撰《河南总志》卷三《开封府·古迹》也记载:“蔡议郎墓,在尉氏县南隗保,汉议郎蔡邕所葬。见《人物》。”[21]查阅尚世英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扶沟县城关镇“古名桐邱,曾名双洎镇。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扶沟县置由古城迁此至今”。[19]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二·东京下·开封府·扶沟县》记载:“桐丘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子元伐郑,郑人将奔桐丘。’杜注‘许昌县东北有桐丘城’是也。”[20]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一书引清程恩泽《国策地名考》考证的蔡泽封刚成君的“刚成城”地址有三,一为山东莘县,一为许昌东北桐邱城旁,一为扶沟县西二十里。桐邱就是现在的扶沟县城关镇所在地;我认为许昌东北桐邱城旁的“刚城”与扶沟县西二十里的“刚城”应同指一处。由此观之,“许昌东北桐邱旁”的刚成城原属许昌县,后归扶沟县,《战国策》记载蔡泽封地“刚成城”应为许昌东北的刚城。

   尉氏县不但有蔡邕墓还有蔡邕父亲蔡稜墓、琅琊王傅蔡朗墓。《嘉靖尉氏县志》卷三《隐逸·蔡稜传》:“东汉蔡稜,字伯直。父携,稜其长子也。……年五十三卒。(出蔡邕《祖携碑》)”卷四《古迹》:“蔡家庄,在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及其先世之墓皆在此,今有祠庙祀邕。”同卷《宅墓》:“汉蔡邕宅,在县南三十里蔡家庄。……蔡稜墓,在县南四十里隗村保。相传蔡邕祔葬其侧。”蔡邕的祖父蔡携、父亲蔡稜和蔡邕的坟墓都在尉氏蔡庄镇,唐章怀太子李贤及其门客为《后汉书》作注释所引用的《邕祖携碑》也应该在尉氏县蔡庄镇蔡氏祖莹。《后汉·蔡邕传》唐李贤注引《邕祖携碑》:“携字叔业,有周之胄。昔蔡叔没,成王命其子仲,使践诸侯之位,以国氏姓,君其后也。君曾祖父勋,哀帝时以孝廉为长安邰长。及君之身,增修厥德,顺帝时以司空高第迁新蔡长,年七十九卒。长子棱,字伯直,处俗孤党,不协于时,垂翼华发,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22]清黄叔璥《中州金石考》卷一记载,蔡邕于东汉永兴六年(应为永兴元年)所撰的《琅琊王傅蔡朗碑》汉代原碑也在尉氏县出土。《琅琊王傅蔡朗碑》所说的“公族分迁,氏家于圉”的“圉”,据朱绍侯先生《蔡邕故里探源》一文考证,当指尉氏古圉城(今尉氏县蔡庄镇)。蔡朗碑在尉氏县,说明蔡朗墓也应在尉氏县,蔡朗与蔡邕同宗同族,死后也是葬在尉氏县蔡家庄的蔡氏祖茔之内。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蔡泽辞去秦相后,封刚成君,其封地刚成城在许昌县(今许昌市建安区)东北,离尉氏县仅十几里。蔡泽晚年生活居住在封地附近陈留郡尉氏县洧水流域,与尉氏县蔡氏一起繁衍生息。蔡泽死后,卒葬陈留郡尉氏县,尉氏县古有蔡泽祠墓,后世子孙伴墓而居,尊蔡泽为始祖,蔡家庄的蔡勋、蔡携、蔡棱、蔡质、蔡邕后裔一脉相承,春露秋霜,祀典不绝。尉氏县蔡氏,名门望族,是世界蔡氏祖源地之一。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蔡氏后裔来尉氏县蔡庄镇寻根问祖,追寻蔡氏遗迹。

 (按,拙文经李文建、王广成二位先生指点润色文字,诚表谢忱!)

   注 释:

   [1]蔡庆发主编,厦门:鹭江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35页--36页。

   [2]蔡戡,蔡襄四世孙,字定夫。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持节五羊,代输敷银,为湖南宪。宁宗朝为京兆尹,后为广西经略、淮西总领,蔡戡学识渊博,著有《定斋集》等多种著作50多卷。详见《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等主编,上海书店1980年第1版,第1532页。

   [3]《朱绍侯文集》,朱绍侯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453页。

   [4]《蔡中郎集》卷三,《四部丛刊·集部》,上海涵芬楼景印明正德十年(1515年)兰雪堂活字本;邓安生先生考证,汉永兴元年,各本皆作“六年”,“永兴为桓帝年号,仅二年,‘六’必‘元’之形讹”,邓说是,见《蔡邕集编年校注》,汉·蔡邕著,邓安生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5]《中州金石考》(《历代碑志丛书》第14册),清·黄叔璥撰,顾氏《金石舆地丛书》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蔡昭侯)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以大夫计。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卢苇、张赞煦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页。

   [7]朱绍侯《蔡邕故里探源》:“在尉氏的南圉城,因多次改名,反而被忽视了,故有些字典、辞典都把圉收在杞县内,而南圉城反而不知去向。但至清朝时,形势大变。在尉氏的西南圉城已显露出来。故蔡邕故里在尉氏说,也多为学术界所承认。明清诸多地方志皆称蔡邕故里在尉氏县西南三十五里蔡家庄(古圉乡所在地)。”(《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8页)

   [8]黄裳(1044-1130),字冕仲,自号紫玄翁,福建南剑州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状元)。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卒赠少傅,谥忠文。《宋史冀》卷二十六有传。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通过科举而名动天下,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时其作品争相传抄,被举子奉为楷式。著有《演山集》(又称《演山先生文集》)、《言意文集》、《长乐诗集》、《演山居士新词》等。

   [9]收录于《演山先生文集》卷二,宋·黄裳撰,清初钞本,《宋集珍本丛刊》第二十四册,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舒大刚主编,线装书局2004年版。

   [10]李廌(1059--1109),字方叔,北宋文学家,少有文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古县名,今河南长葛市),直至去世。

   [11]收录于《济南集》卷二,宋·李廌撰,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5册,第724页。

   [12]《嘉靖尉氏县志》,明·曾加诰、汪心等纂修,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刻本,上海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本1963年影印;《嘉靖尉氏县志新注》,李振民总编,李文建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3]《战国策集注汇考》,诸祖耿编撰,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332页--337页。

   [14]《史记》(第728页--738页)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记载:“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范睢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15]《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1版,第1册,第131页。

   [16]诸祖耿先生《战国策集注汇考》(第305页--306页)考证曰:“吴师道曰:《水经》云:雁门于延水东迳罡城南。泽燕人,疑此即其所邑与(欤)?张琦曰:此郦注,非《经》也。于延水合雁门水,故合受通称,或曰雁门,或曰于延,吴氏兼二号为文,谬矣。注原文云:于延水又东迳罡城南。《史记》:蔡泽,燕人也。谢病归相秦,号罡城君,疑即泽所邑也。世名武罡城。赵东潜以秦未并燕地为疑,而复引《寰宇记》:许昌县刚城,蔡泽所封,是时许属魏,逼近韩国都,亦未入秦,皆为非矣。考《史》本传:泽谢病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庄襄,至始皇帝,未尝去秦。刚成乃其封号,非实邑也。于延水,即今宣化府之西洋河;罡城在今保安州界。程恩泽曰:案刚城有三:《水经注》湿水迳阳平县之冈成城,在今山东东昌府莘县西。《寰宇记》:许州东北桐邱城旁有刚城,秦封蔡泽为刚城君,即此。在今河南陈州府扶沟县西二十里。三地皆非秦境,以泽为燕人推之,自以旧注为是(钱大昕主此说)。顾观光曰:《史记》,蔡泽号纲成君,《秦策》作刚成,二字古通。《水经·漯水注》云:于迳水又东迳冈城南。《史记》:蔡泽,燕人也。相秦,谢病归,号冈成君。疑即泽所邑也。《续汉志》谓泽封东郡阳平县之冈成城,则是魏地,疑非。”

   [17]《战国策集注汇考》,第281页。

   [18]《战国策集注汇考》,第443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河南省》编纂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版,第420页、421页。

   [20]《太平寰宇记》,第1册,第33页。

   [21]《河南总志》,明·胡谧等编纂,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影印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刻本。

   [22]《后汉书》(简体字本前四史),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中册,第1337页。

·上一篇:蔡京三大恤民政策 ·下一篇:民国旧地图,惊现“蔡邕故里”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