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却淡泊名利,少年无心官场仕途,只醉心文学创作,钻研书法。中年入官场,仕途通达。但东汉末年群雄四起、格局动荡,蔡邕的一生真可谓是“命途多舛”。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大肆诛杀汉臣,唯独器重蔡邕。一来董卓是个粗人,对文人在心底滋生出几分敬仰,二来,蔡邕当时声名远扬,董卓想借机拉拢。
但蔡邕不关心政治格局,即使是“生死存亡之秋”,乱臣贼子来了又走。他关心的只有两件事:诗书和音律。
自创“飞白体”
蔡邕在书法方面颇有成就,当年曹操都是蔡府的“门下客”之一,他经常向蔡邕请教书法。
而蔡邕还自创了一种字体“飞白体”,书写中产生力度,使笔枯产生“飞白”,类似于一种笔尖开叉的写法。曾经风靡魏晋,曹操之子曹丕的就是这种“飞白体”的沿袭者。
蔡邕所作诗文甚多,最近历史剧《大军师司马懿》的热播,让蔡邕一首《公无渡河》盛行起来。这首《公无渡河》曾被误解为韩国人所作,但其实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内容简短,寓意甚远。
曹娥碑字迷
曹娥碑由蔡邕书写,但其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几个字却充满玄机。
曹操路过曹娥碑,看到是蔡邕所写,心有所感细心品读。但读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几个字却不得其中要意。便问随从中谁能解答其中奥妙。杨修第一个表示猜出了字迷,曹操却让他过半个时辰再说,自己先猜一会。果然,行军三十里后,曹操猜出了字迷的意思。
黄绢,色丝也,合起来是个绝字。幼妇,少女也,合起来是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合起来是个好字。齑臼,受辛也,合起来是个辞字。合在一起是“绝妙好辞”。
连曹操都要行军三十里才能猜出来的字谜,可见蔡邕匠心独具。
焦尾琴
蔡邕不仅善于音律,听琴品乐更是一绝。曾经有一次蔡邕去朋友家做客,琴声悠扬却暗藏杀机,听得蔡邕胆战心惊便打算告辞,问了主人才知道是误会一场。弹琴的人碰巧看到螳螂捕蝉,有所心惊。
蔡邕居然能从琴声中捕捉出抚琴者的情绪,对音乐的造诣可见一斑。
相传,蔡邕因为听到梧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便知这是一块做琴的上好木料,于是把它做了一把七弦琴。因为桐木被火灼伤在琴尾留了一块焦印,故称作“焦尾琴”。
后来,蔡邕的“焦尾”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被称作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但蔡邕纵有万般才情,最终却抵不过“生不逢时”四个字。
蔡邕不因董卓而生,却因董卓而死!或许可以说,蔡邕躲过了残暴嗜杀的董卓,却没躲不过足智多谋的王允。
蔡邕被当作董卓余党而被王允下令杀害。
清冷的风中,蔡邕在生死关头保留了一个文人的体面。但他终究还是归于尘土,与那个时代告别。蔡邕即使是他人头落地的前一刻,心中所念的不是荣华富贵,不是妻儿老小,而是那本没有编纂完的“汉志”。
世上虽有“汉志”,却再无蔡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