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字,从文字学上看,本义是指一种野草,形容野草丛生、繁茂之状。许慎《说文解字》说:“蔡,草丰也,从草,祭声。”段玉裁注:“此曰蔡,是为转注,草生之散乱也。”“故蔡当为草名。”古人卜卦的时候常使用一种名叫“蓍草”的野草。相传,古帝伏羲氏画卦于今天的河南上蔡一带,这里的蓍草生长茂盛,其地遂名之曰“蔡”,后人因此也称蓍草为“蔡”。
《汉书·食货志》又说:“元龟为蔡,非四民所得居”,颜师古注:“是大龟之名也”。就是说,蔡地出产的大龟又叫蔡。《河南通志》、《图考》上蔡蓍草图记载:“蓍草台在上蔡县东三十里,近台有水曰蔡沟,有元龟,素甲缟身,浮游其中。”
从上可以看出,蔡的本义是草,而后以为地名,该地又产大龟,故又称大龟为蔡龟。由于蓍草和大龟均是古人用作占卜的神器,而蔡地又是生产蓍龟的胜地,当然也就与八卦的形成有了直接的联系。现在的上蔡依然蓍草丛生,蔡城南门旧有“羲画孔辙坊”及东汉蔡邕所题的“伏羲画卦碑”,县城东的胿(龟)庙村有伏羲画卦亭。
“蔡”字作为姓氏的标识,是以国名为氏,其来源主要有两个。最早一支蔡姓来源于姞姓蔡国,最主要的来源则是姬姓蔡国。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蔡氏,文王第五子(一说第十四子)叔度之国也。自昭侯以下,春秋后相承二十六氏,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蔡姓最早一支源自黄帝支裔。《国语·晋语》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姞姓蔡氏在黄帝后数代建国,经过尧舜夏商一千余年的发展,至商代已较强盛。卜辞说:“壬寅卜,蔡其伐归?击北缶又用?”归即商代归方,距商都殷(今河南安阳市)不远。蔡能伐归,当与归相近,地在今豫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大封天下诸侯于各地,纣王之子武庚被封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防止武庚率领殷人叛乱,武王封三弟叔鲜于管、五弟叔度于蔡、八弟叔处于霍。《史记·正义》引《地理志》曰:“河内,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邶、鄘、卫是。” 邶以封纣之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蔡叔度始封于蔡而居于卫地,卫为姞姓之蔡故地,所以二姓之蔡由此合而为一。
周武王死后,子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篡夺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于是,胁迫武庚,又联合徐、奄、薄姑等东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东征,击溃了叛军。武庚被诛,管叔自杀,蔡叔被囚迁。
蔡叔迁后不久就死去。其子胡,“率德驯善”,被周公荐为鲁国卿士。鲁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胡在鲁国辅政,鲁国大治。伯禽奏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祀。”是为蔡仲。蔡仲所封之国,乃今上蔡。《路史·国名记戊》云:“蔡,今治上蔡,伯爵。”另据考古工作者考证,上蔡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城关一带。城址平面略成南北长方形,周长1049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保存基本完好。故城内有蔡侯宫殿区,为沟渠环绕中的高台,面积120万平方米。台上有很多古井及陶制的排水管道。城北古塚罗列,其中就有蔡侯墓,曾出土有编钟、鼎、剑、戈等青铜器。
蔡仲传至17代,蔡景侯被世子般弑杀,般自立为灵侯。蔡灵侯十二年(公元前531年),楚灵王诱蔡灵侯会宴于申(今南阳),乘其酒醉,便以杀父的罪名将蔡灵侯杀死。接着,楚灵王命公子弃疾率兵灭蔡,任弃疾为蔡公,居蔡镇守。
弃疾为楚国公子,觊觎王位已久,灭蔡三年后,便在陈、蔡、许、叶等国帮助下,入楚郢都发动政变,得胜即位,为楚平王。为了报答蔡人相助之功,楚平王便复封蔡国,立景侯少子芦为蔡平侯。
蔡平侯即位,国都残破,只得另择新都立国。因平侯为楚所立,便选择靠近楚国的古东吕之地为都城。《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汝宁府上蔡县条下云:“新蔡县,古吕国,春秋,蔡平侯徙都于此,故曰新蔡,汉置县,晋武帝分立新蔡郡,东魏置蔡州。”《汉书·地理志》亦载:“新蔡,古吕国,平侯迁至吕以近楚也,因非故都,故名新蔡。”
平侯死后,其子朱刚登位,遭到东国的攻击,东国自立为悼侯。悼侯之弟蔡昭侯时,为报朝楚扣留之仇,联合吴、唐军队从淮河经豫章,大败楚军,一举攻破楚国郢都,从此结怨于楚。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楚国军队围蔡,强逼蔡国迁至江汝之间。蔡权且听命,楚才收兵。
此后,吴派大将泄庸率兵到蔡,胁迫东迁。蔡昭侯不得已而举国迁入吴过境内的州来。州来因地在上蔡的下游,故称为下蔡。
蔡国东迁州来,遭到国民的普遍反对,国人纷纷逃亡。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派兵灭蔡,蔡侯齐出奔,蔡亡。
蔡由叔度开始,历经23代,26君,共599年。自蔡仲至蔡灵侯,即由西周至春秋初年500年的时间里,蔡国都城一直在上蔡。蔡灵侯晚年蔡为楚所灭。三年后,楚允许蔡景侯之子芦(平侯)复国,国都迁至新蔡,从此蔡就听命于楚国。至蔡昭侯时,为投吴反楚,又将国都迁至州来,即下蔡(安徽凤台县)。至蔡侯齐时,为楚所灭。国人离散,多以国为氏,姓蔡。
祖地:蔡姓的祖地上蔡县近年来发展迅速,以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秀丽的新资而遐迩闻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