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纪念泰伯公3308周年..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参加福建安溪魁头坵城庙重建..  · 福建彭田蔡氏二房份西轩叔德祖厅重建暨落成典..  · 福建石狮永宁前埔村蔡氏宗祠重建落成暨祔祧晋..  
蔡氏人物 更多

古代先贤

近代人物

现代精英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人物 > 现代精英 > 内容 

养魚能手蔡海桥

作者:蔡石平  发布时间:2022/8/26

   江西龙南杨村蔡屋有能人,有技在身,凡艺皆专。如之前所述的编织能手,还有矮兵古钉砻,阿三吹唢呐,淦古、桥康哥剃头,日光叔专修压力锅等等,都属能工巧匠。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我记忆的脑海中,这些手艺人当年忙碌的身影,就像夜空中熠熠生辉的星星,常在蔡屋人眼前闪闪烁烁。服务一方百姓,用好一技之长是手艺人的天职!也是养家糊口的铁饭碗。可惜,许多手艺人早些年就过世了,手艺也失传了,只有后起之秀日光叔还健在。本文讲述的是下连塘早年养魚能手海桥哥,凭借记忆和听闻追述一些往事,以示怀念!让后人们知晓蔡屋曾经有过一位倍受族人敬重的能人――海桥哥。

   记得有一年,惠桥老师作为礼生,在中和正给斗金哥办丧事期间,我们师生偶然间聊起他兄长。他深有感慨地说:早年在外乡教书,兄弟俩很少交流,六十年代后调回家中,课务繁忙,大哥一门心思扑在水产场养鱼工作中,虽然离家近也较少顾家,家中一切事务都由大嫂打理。兄弟俩各忙各的,除了逢年过节会小聚,平时也很少相聚。但是,从惠桥老师的话语中,他们兄弟间是感情深笃的。他对兄长在生前没能将其独有的养鱼技术传承下来倍感惋惜!

   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海桥哥是远近闻名的养鱼高手、老魚翁,尤其是饲养鱼苗,在整个新蔡片有口皆碑,远近闻名。魚苗,三南人俗称“鱼花”,人见人爱的水中之花。加上鲤鱼的鲜红、鳙鱼的灰褐、草鱼的青黛、鲢鱼的银白……五彩缤纷,鲜活可爱。神游在水族世界里活泼、灵动,自由穿梭、逍遥自在。在那个年代里,全杨村公社好像只有这个座落在桥头村边的社办水产养殖场,简称“水产场”。方圆几十里凡有魚塘的人家,都放养过经他之手的魚花。年年节节,哪家歺桌上没有水产场的魚花长大的鲜魚?真乃节节有腥,年年有魚(余)。由此,养魚业惠及千家万户的黎民百姓。

   我记忆中的海桥哥,中等偏瘦身材,比惠桥老师略高一点,性格偏外向型,喜欢细声哼山歌,很平易近人,和惠桥老师一样,都是性情中人。没有宗族房份的封建思想观念,只念一公之孙间的亲情,深得人心。尤其听他数魚花时的独特口诀,堪称一绝!他送魚花到人家塘里时,挽起袖子,卷起裤腿站在塘边浅水处,躬身曲背,用担竿插紧鱼箩边的绳子,固稳鱼箩,左手用白搪瓷浅碟一边舀鱼花,一边用右手拇食中三指轻轻拨拉碟中鱼花到水塘里,口中念念有词:一五登科、二五凑够、三五少二、二十多一……拖腔带调、长声唉乃如哼山歌小调般动听,极富古朴典雅之韵味。我曾多次见海桥哥送鱼花到下大门至上大门间的魚塘里投放,最喜欢站在塘边小声鹦鹉学舌,学他口吐莲花般的歌谣。经他手出去的鱼花数目准确无误。每年的阳春至初夏,经常看见他挑着魚箩走村过围,到有魚塘的人家送魚花。远到三坑、润洞、坪坑等地,很能吃苦。还听阿海哥讲,海桥哥送鱼花到坪坑时,曾在他家的“山寮下”歇脚过夜。当年家父和二叔观会进坪坑,也是住在阿海哥家,他们相处如兄弟般融洽。一担魚箩常在海桥哥肩上晃晃悠悠,步伐稳健地行走在阡陌纵横的乡间村野,很是惬意。

   养魚花也是养性,养一种爱物情怀。十几口魚塘只有三五人看管,很是辛苦。养魚护魚,割魚草、投饲料,责任重大。海桥哥好像是个带头人,白天夜晚、严寒酷暑都要巡塘好几遍,工作格外认真负责。釆购回来的魚花,小蝌蚪般娇小玲珑,十分金贵。热天怕魚塘反脚会闷死,还要谨防有人偷钓大鱼。因为有些鱼塘里还养着些成年草鱼、鲢鱼、鲤鱼、鲫鱼等。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平时没肉吃,能弄点鱼吃也是有口福。因此,偷钓、摸魚的事常有发生。我们曾见过海桥哥拿着担竿追赶一个往古排岭逃跑的偷鱼人,上高坎时不小心跌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他爬起来继续追赶,慌乱中偷魚人丢掉手中魚逃之夭夭。海桥哥气喘嘘嘘地捡起草地上活蹦乱跳的鲤鱼,顺手丢进了魚塘里。他同事问:快追上了,为什么不捉住他?他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说:人家把魚丢下了就算了。本是忠实厚道的一介农民,他懂得养魚护魚是本职,一份职业一份责任心。他更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他公私分明,爱魚护魚胜过吃魚,从不近水魚塘先得魚。只是在干塘或魚苗换塘时,弄些小魚虾和同事们小炒一盘下酒,平时也很少吃魚。杨村方言说的“吊稳干魚食净饭”。

   海桥哥钟爱他的养魚业,工作扎实能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很认真钻研学习,养鱼技术很是了得,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他不但善于养魚,还会土法治魚病。人家魚塘里的魚生病了,他会釆草药熬汤汁,泼撒进魚塘治疗魚瘟病;上山砍一种小灌木放进魚塘里,治魚身上的虱子病。魚塘,是水中魚虾的精灵王国,也是他和同事们长年累月辛勤经营、精心养护的“一亩三分地”。海桥哥从未马虎、懈怠过。在每次腾塘换鱼、干完塘后,他都会亲力亲为,带着同事们往塘里洒些生石灰、熬些草药水闹塘,杀死一些危害魚花健康成长的病菌。每一批魚花的顺利出塘,都凝结着他和同事们的一份心血。水产场有他常年累月踩踏迭印着的无数脚印,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他几乎每年会南过广州,或北下九江釆购鱼苗。一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行杨村的新魚品种“九江鲤”,据说是海桥哥从九江引种进来的。九江鲤魚比本土的大肚鲤鱼稍修长些,呈金黄色,味道也很鲜美。听家父和二叔、坪坑的阿海哥讲过海桥哥的趣闻轶事(七十年代中,我探亲回家,在二叔家听他们讲过)。他们聊得津津乐道,我听得滋滋有味。

   海桥哥去广州购魚花时,带上全套西装领带,上到九曲岭顶便换装,戴上礼帽、墨镜,西装革履、全副武装。摇身一变,活脱一个风度翩翩的归国华侨。他的名字也寓味深长,海桥,外人听了,再看他这身得体扮相,咋好像海外归侨。从广州购魚回到九曲岭顶,便卸掉洋装行头,换成老表装束,变戏法似的又回归本真。下九江,在龙南车站下赣州时,也是换上西装行头。家父曾和他开过玩笑说,“海桥哇,你就着那身装头,也冇人责怪呀。”他笑着回答说,“叔公,杨村人都晓得蔡屋海桥的底细,广东、九江人哪晓得我食几碗饭、什么来头?”说得在理,因为那时的地方观念、排外思想很严重。所以,他还学会了讲几句简单的九江话,更为熟稔地讲些地道的广话,便于交流。在那个较为封闭的年代,他算是杨村最早着过西装的人。其实,家父、二叔和海桥哥他们都是同年代出生的,都兄弟般地亲近、随和,没有什么隔辈感。

   海桥哥虽然不是周游世界的大名人,相比那些久居乡野的山佬古来说,也是走南闯北、见过一定世面的人。能吃苦耐劳,脑子又活泛、灵光,才能养得一塘好魚。知鱼情,识魚性,是他长期摸索积累的丰富养鱼经验,他心中珍藏着一本“魚谱”。哪种魚吃什么草料,魚花什么时间吃什么饲料,他都了如指掌。哪口塘养了多少种类魚花,哪口塘养有多少成年草鱼、鲢鳙鲤魚等,他也胸中有数。养魚,尤其是养魚花,在当时的杨村是出类拔萃的,称他为本地养魚专家,当之无愧!

   遥想当年,我们就读的新蔡小学,校大门口就斜对着水产场,经常趁水产场干塘时跑去捉魚虾。因而,童年时代的水产场是我们记忆年轮里翻来覆去的思念,以及海桥哥他们这些经年累月、不辞辛劳的养魚人。他和他的同事们,曾为杨村魚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机缘巧合的是,海桥哥长孙联华老师在蔡屋小学当校长时,我曾在那里做过两年的语文代课老师,为方便和老伴一起在老家照顾年迈的家母。承蒙关照,值此真诚致谢!

·上一篇:买卖公平的蔡全金 ·下一篇:蔡建业:颇具国际视野的“传统中..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