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金溪县城东门的蔡姓人,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个风俗习惯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句俗语:“蔡家老倌吃独席。”
“寒食”日一过便是“清明”。
“清明”这一天,本地蔡姓人一家一家扶老携幼,挽食篮,挑食匣,到祠堂去祭祀先人。祠堂里,上堂东边的首席,菜肴格外丰盛,美酒佳肴,是要奉敬给全族中辈份最高、年事最长、最孚众望的一位老人,下面才是各家各户的席位。供奉先人的礼仪一结束,人们把恭敬和虔诚献给安详地坐在首席的老人。香烟霭霭中,斑衣层阶舞拜,祝颂、劝酒的声音随之升起。
此时此际,首席上须眉皓白的老人象征性地起举筷子品尝了一点表示谢意。然后,人们才可以各各觥筹交错,开始“吃清明”。
传说这种风俗始于八百年以前。
当时,由于金兵北来,康王南渡,有蔡姓兄弟二人从北方避乱来到金溪。兄弟俩相依为命,哥哥处处照应弟弟。为了攒钱给弟弟成亲,错过了自己的青春韶华。弟弟死后,又竭力扶持侄儿侄孙,视为已出。虽然是兀兀穷年,却也自得其乐。当他到了八、九十岁的时候,侄儿生儿,孙又生孙,后代兴旺繁盛。
小辈对老人十分恭顺,逢时过节,各家相请,老人分不开身。孰亲孰疏,易生芥蒂。一位聪明的孙媳想出了个主意,何不各家分别煮一味老人平素最爱吃的菜肴独成一桌,设于中堂首席,让老人上座独酌独饮,接受儿孙团拜?这个办法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老人死后,合族议定:“吃清明”这一天,祭祀祖先时,另推举一名族中德高望重、孤身独处的老人坐首席,独一桌。从此相约成俗,并正式载入族规,代代流传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