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家谱编修的问题。
女儿能否入谱,并不是指女儿可不可以修入族谱(历代修谱,女儿本就记录在内了),而是指女儿能不能够作为本族的传承之人。
之所以说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在以前并不成为问题。某人无子只有女儿,他当然算是“绝代”了,但这种情况不多,因为过去生育子女不受限制,而且,一定继续生,到生了儿子为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要以为这个无后是没有后代,它特指没有儿子。
没有儿子,意味着断了香火,不能以子传子,子子孙孙了。
从197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政府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强制推行,特别是在城市,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样独女户的情况就多了起来。我本人就只有一个女儿,估计这辈子也不准备要儿子了。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特别是只有女儿的人就提出,女儿也可以作为传承之人。
我的看法是,尽管无奈,尽管可以理解,但还是不能一概而论。我的意思是说,要看族人的反应和其本人的意愿,这一点要在凡例中说明清楚,作为一条制度规定下来,要行都行,一视同仁。我们林氏家族在修编族谱时采用的办法是:在女儿的齿录中载明女婿的相关信息,再载入所生子女的姓名、性别等信息,对其第二代以下暂不延伸登载,广大族人普遍接受。
族谱说到底,是父亲氏族的一个产物,在过去,它有它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但并不一定只能是以子传子,子子孙孙。这倒不是歧视妇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而是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只能如此。反过来如果现在是母系社会,你也只能采取以女传女的标准,不然的话就会乱。我曾经研读过一本《韩氏女谱》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你只能采用一个标准。
打个比方,某人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当然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在一些家族,谱名只能随父姓。她长大以后要结婚,结婚之后要生孩子。如果这个人坚持要将女儿、女婿、外孙修入自己的族谱,那他的这个外甥是不是应该改姓?你要求改姓,他的爸爸、爷爷会同意吗?再如果到时候女婿的家族也要修谱,那她的女婿和外孙修不修?
所以,女儿入谱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有一种情况就是可以变通的。那就是如果女儿、女婿育有二子,他同意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或者虽只有一个儿子,但他们同意随母亲姓,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入赘的方式叙其齿录了。但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放松,这种情况也会很少出现。换句话说,过去出现过继或领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就是采取了这种方法处理的,比如李鸿章原本应该姓许,但他的祖父改为李姓,他自然也就不再姓许了。
组织、经费、编辑只是修谱的三个不同侧面,其实紧密相连,合为一体的,不应人为割裂。我从这三个方面分而论之,是为了思路更清晰。
家 谱 学 介 绍
第一章、家谱学研究:
一、什么是家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是人类永恒的追寻,章孝严等待了半个世纪,最近才有机会携妻儿返抵浙江奉化蒋氏故居,展开他个人历史性的寻根之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于去年与英籍太太到江苏祖父母坟前扫墓,两人在雨中肃立许久都不舍得离去;菲律宾国父黎刹的后人于99年回福建寻根祭祖,这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寻根不是属于一个人,或是一代人,而是源远流长的。
为了让有心寻根的全球华人,
掌握正确的寻根方法,《寻根网》由现在起介绍一系列的步骤, 网友可从中掌握搜集自己家世的奥妙。
1、家谱是寻根认祖的主要依据:
寻根一开始就与族谱的关系密切不可分。族谱,又称为家谱、谱牒,是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人物世系和宗族事迹为主的史类文献。其数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并不亚于正史和方志。它与正史、方志及其他古籍构成了中国的史学大观。
族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它最主要功能和最重要价值, 是记述世系繁衍, 使人们可以明宗支, 正本源, 作为寻根认祖的主要依据。
在族谱里,有许多珍贵的有用资料,其中包括了宗族制度、人口、民俗、经济及传记等。通过族谱我们可真实地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记载,祖先的生活情况、家规、家训、人口、民俗、社会风尚、人口迁移、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经济史等珍贵资料。
举例来说,我们从潮州人的族谱中可了解当年潮州人移民的模式和人数、时间、移民原因及遭遇等鲜活记录。这些第一手资料是非常有价值的史实,不单记录祖先为了谋生而冒险飘洋过海的坎坷道路,族谱中所记录的歌谣,亦表达了祖先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悲伤心情,极有丰富的文学及地域色彩。
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中也记载了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家乡、家族的组织系统等资料。
家谱也反映了华人的海外商业活动与他们乡土的社会联系。广东顺德县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该家谱记录了其
家族后代远赴印度洋毛里斯岛经商、印尼邦甲岛开垦锡矿的经历,这些族人在海外的商业活动与家族的密切关系,在族谱中有详细的记载。
所以,家谱的重要性除了反映世系人伦外,更是寻根、研究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民俗学等许多学科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
是宗族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姓氏源流的重要资料来源。
2、编谱系的方法
一部家谱,通常是以其始祖为一世祖,或迁徒到其他地区的第一代,具有同血源关系者计算编谙。谱系编法,
是把祖父的名字位居中间,介于父亲和儿子之间。原则上由始祖开始,依序往下计算六世为一家谱表。
由始祖开始,长子、长孙及往后的嫡长辈,如有兄弟时,他的名字必须被排在右边第一位,目的在说明血亲到密。至于其他有如个人的字、号、生卒年及辈份则填在其他空格中清楚阐明。
依此类推,每代家谱的记录就一目了然了。
二、研究家谱的意义
家谱从其产生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现存的中国家谱大约有两万多种。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足资我们从中深入研究,去挖掘其有益于我们今天家庭道德建设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古代的先哲们早已把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家齐的才能国治,国治才能天下平。而齐家的根本意义其实也就是养成一种家庭气氛,一种好的家风。
中国家谱中有许多内容是有关家风建设的,如家规、家训、族规、乡约以及治家格言等,家谱中的一些人传记中也记载了许多家风建设的言传教身的故事,这都为我们研究古代家庭道德建设、探讨当代家庭美德和精神文明建构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气氛的建设。
几乎所有家谱的家训都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指导思想和家庭教育的基本纲领。从亲孝和睦、理家聚财之理到做官任民、经邦齐世之训,统括了人一生的各个方面。
如北宋欧阳修在《欧阳氏谱图序》中就:“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显然将对后代的教育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去要求,而这正可以说是对家规、家训中心思想的集中概括。
在家规、家训中,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
“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于是“崇忠孝”、“敬父母”、“尊长者”被列在家规、家训之首。
家谱中的家规、家训内容,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成分。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
寻根谒祖的依据是什么?正是家谱作为一个家谱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地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一本家谱,万种情怀、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啊!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第二章、家谱研究
一、寻根八大步法
如果您想寻根,但又不知从何开始,寻根八大步法是您的必备课本。通过简单、容易上手的步骤,寻根八大步法教您一些基本的寻根技巧。
(一) 确立目标;
(二)建立格式;
(三)准备记录(1)——采访;
(四)准备记录(2)——档案文件;
(五)收集资料(1)——探亲访友;
(六)收集资料(2)——联系家乡会馆、陌生人;
(七)收集资料(3)——充分利用家谱社会网络;
(八)完成家谱研究。
二、如何利用历史年表、正史及传记资料修撰家谱
如果说,史书是一个社会活动的写照,那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缩影。
家谱学本身属历史学的一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华人各姓氏血亲集团记载本宗族
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谱,也为华人提供很强的民族凝聚力。
寻根溯源是需要时间的,但随着年代久远,族人 派繁多,辗转迁徙,家谱的资料也在这时 候大量流失,使得后辈子孙要修谱或撰谱的工程变得加倍困难。
家谱的修撰,主要依据上代流传文献资料,除了家族人口的资料之外,有心修撰者也可参照 以下相关资料,采用历史学和考据学的方法以丰富内容、提高家谱的可读性。
1)
历史年表
家谱,最早是从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宋代时期,家谱的修撰日趋成熟并走向平民化,至明清时期,修谱之风更是盛行。
家谱中 所记载的人物和事迹,一般皆有皇帝的年号(如:雍正、乾隆)或庙号(如:宋太祖、清高宗)
等来记载生卒年月,所以,对中国历史朝代有一定的认识,对日后修谱的时间观念帮助很大。
2)
正史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但正史记载以朝廷官宦为主。研究家谱,不仅可以探寻家
族迁徙的轨迹,其中人物传记也可以补充正史之不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例如在湖南、广州、 江浙一带的家谱中,就记载了许多太平天国的征战活动。
同理,正史之史实依据更高,参考正史编撰家谱,可以提高内容的正确性。
3)
名人录/传记
通过家谱,可以查考历史上的名人事迹,特别是家谱中的世系、传记,有时还详于其它史书的记载。
如宋朝名将岳父的后人所撰的[岳飞宗谱],对于研究岳飞及其后人的事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同样的,多参照名人的传记和事迹,可以更了解朝代兴衰更替、人物丰功伟绩,这些也可以作为修 谱的重要资料之一。
4)
地方志
宗族是在同地域、同祖先相联系的情况下发展而成,因此家族史的资料也就是地方史资料的一部分,
家谱和方志同样是重要的地方史料,地方志系统记述一个地方的历史与地理、自然到社会、从历史
到现状的全部地情,涵盖大事记、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等重要资料,固此参考方志 修撰家谱,可以丰富家谱的内容。
第三章、家谱主要内容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这样才能世世更相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南北朝战乱频繁,北人大举南移;北魏孝文帝时大规模更易鲜卑等少数民族姓氏为汉姓,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待之后,姓氏变得更为
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一般上,修谱者大都以下列这两种办法叙述他们的姓氏源流:
1)
参考可信的姓氏源流记载,为了省事就照着抄下来即可。
2)
虽然古书上说的姓源,对于某一个姓而言,其真实性值得可议。若是有参考价值的部分,不妨写在族谱上,
寻姓源的线索。
中国家谱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明清族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
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的出处有两种,一种取自于郡号名,一种为家族中人自创名。
一般上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
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张、傅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
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
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
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
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 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
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 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
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
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
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
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 为“风水图”。
4)
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第四章、家谱与科技
电脑科技与家谱
世界上许多人都对家谱研究感兴趣。
对学者而言,家谱学与他们其他领域的学术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家谱爱好者来说,它通常带有个人研究特色。随着二十一世纪科技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应有,更为古老的家谱研究注入了新的意义。
互联网就象一本巨大的百科全书, 其容纳的信息完全不受地域、纸张的限制。在普通的书本中,信息是有秩
序的线性排列,所以当信息量庞大或彼此的联系错综复杂时,普通的书本就很难容纳。互联网就不同了,它能在数秒内将所以相关的信息展现在您眼前。增加或修改某些信息内容也变得容易多了,读者可以确保在互
联网上随时阅读最新的知识。因此,针对家谱记录多半残缺不全的特点,互联网对家谱研究者而言,是当之无愧最恰当的研究渠道了。
此外,全球互动性是互联网的另一巨大优势。最近新加坡一家主要报纸报导了一位战乱孤儿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失散多年亲人的消息。通过在互联网上联络到的表兄寄给他的照片,五十九岁的他第一次看到了母亲的面容。
当然,电脑科技也不是完美无瑕。例如,当您在互联网发表作品时,其信息是储存在您互联网提供商的磁盘上,
当您不在是该提供商的用户时,您在互联网的链接网址就变得无效了。
由于技术更新,电子记录的准确可靠性还有待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记录需要从旧的系统转移到新的系统中,一些原始记录难免会在转换的过程中遗失。此外电脑软硬件能否兼容的问题也时常存在。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许多人还是喜欢通过电脑进行家谱研究。毕竟,电脑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效率高, 利大于弊。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脑和互联网服务终究会完善起来。
第五章、基本规律
一、研究家谱学的标准规则
为了确保历史资料的客观性、严谨性和学术性,家谱研究学者一致认为家谱学标准应包含下列几点:
*
记录每一项所能收集到的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
根据可信的证据,检验每种假设或理论,删除那些缺乏证据支持的假设,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
采用最初的原始记录,或经确认未被更改过的复制的资料,作为研究结论的基础。
*
使用书面或电子编纂、交流和出版的书籍,作为找寻原始记录的引导。
*
除非有可靠的证据支持,否则不能将论断列为事实;向他人引述该事实时,需列明证据。
*
对缺少证据支持的论断,应使用“大概”或“可能”的字眼,并指明其“大概”或“可能”的 原因。
*
避免在有意或无意间,散发或公开错误或不正确的信息,误导其它研究人员。
*
以诚恳和谨慎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研究结果,引用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时,应详细列明其出处。
*
承认家谱研究具有学术价值;除了出版发行研究成果外,也可将研究复本送交图书馆或资料处保存, 以便公众阅读,并欢迎他人批判指正。
*
采取开明、客观的态度对待他人发掘的新证据或得出的新论点。
二、使用资料库档案的标准规则
家谱研究者意识到他们如何使用珍贵的原始记录和少量的出版著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代和未来的读者,
因此他们通常遵循下列规则:
*
以谦恭和体谅的态度对待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他研究者,体谅工作人员的其他日常工作,不提出无理要求,
如: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倾听自己的家族历史、要求工作人员时常或立即留意自己的家族资料等。
*
穿着整洁,轻声与人交谈,带好儿童。
*
预先做好准备,知道资料库有哪些方面的资料供查阅以及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避免无休止的追问有关祖 先的所有一切资讯。
*
只使用指定的工作地点,尊重“闲人免进”区,并在需要使用影印和缩微影象器材时先获得准许,如有必要, 可请助理人员协助。
*
妥善对待所有原始资料,并在同一时间内只处理几份档案资料。由于这些资料都极其珍贵,不可替代,使用者 有义务保护资料,以备将来使用。 *
爱惜书籍,不要强行拉扯书背。处理相片时需小心,戴手套可避免磨损档案相片。
*
对于贮存的原始资料、影印资料、缩微影相或电讯文件及人工制成品,绝对不能在上面涂写标志、撕毁、擅自 搬离原位。
*
若发现作品中有任何错误或遗漏,应按照资料处规定的程序记录下正确的信息,不可擅自在原始文件上作任何 改动。
*
不要在著作或原始记录作品上放置任何物品,如:纸、铅笔、钢笔、笔记本等。
*
按照规定的操作方法复印文件,不可用夹子、粘贴纸或其它足以损坏资料的文具。
*
除非另有指示,否则必须把文件放回原处。 * 在离开前,应对管理员的协助表示谢意。
*
遵守资料院的规则,即使这些规则刚经过修改,或与其他资料院有所不同。
三、应用科技研究家谱学的标准规则
意识到电脑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家谱学者需对自己的研究负全部责任。因此他们必须:
*了解自己使用的器材和软件的优缺点,从而选用最恰当的工具达到研究目的。
*
禁止电脑软件自动修改他们的工作。
*
对待网上的资料资讯或数码数据库如对待其它的公开发行资料一样,只能把它们当作是导向原始资料的工具, 而不是作为结论或主张的证据。
*
倘若有足够的证据确保数码图像显示是原版文件的复制,其中没有经过任何人工改造,研究者便可以接受复制 图像为原始记录的合理的替代证据。
*
引述网上的数据或通过数码媒体取得资讯,就如引述源于传统媒体或印刷品的资讯一样,必须有资料相关的字传 才能将它存入数码数据库中。
*
在网上刊登资讯或把资讯邮寄给他人时,应注明数码档案的作者为资讯来源,同时也该在档案内列出作者所 引用的原始资讯的来源。
*
在把下载的资讯融入它们自己的档案时,研究者必须评估资讯的可靠性。
*
若研究者对收到的数码档案作出任何更动,他们必须在更动的地方做出注释,以便他人知晓。
*
研究者应亲自审查和修改资料,以避免错误、虚假或欺骗行为的滋生和扩散;对未经审查的资料,研究者应 注明,以便他人知晓。
*
对待上网者如同与他们面对面一样,应有礼貌及尊纪守法, 不使用假名。
*
承认科技只改变了一些家谱研究程序,它没有改变家谱学研究的原则。
四、与他人分享资讯的标准规则
了解到与他人分享资讯(如:演讲、文件、电子传媒)对家谱学的重要意义,有责任感的家谱学者通常:
*
尊重资讯分享的限度性。因为资料的创始者、提供者或编纂者有权力维护个人隐私或是伙伴间的协议。
*
遵守资讯拥有者的版权。只复制或散发版权拥有者所准许的部份资讯,或法律明文规定的“公平使用”范 围内的资讯。
*
确认所有观点、讯息和数据的来源,以及他们被接收的方式;意识到盗用他人的作品产权是知识剽窃。
*
尊重寄件人对所寄出的信函、电子邮件和数据档案的拥有权。只有获得寄件人的许可,才能进一步转寄这些 资料。
*
通知有关人员他们所提供的家族资料有可能被使用,并解释使用的方式及尊重他们特殊要求。
*
倘若有关资料所涉及的人还尚且在世,研究者在使用这些资料前应该取得他们的同意。
*
发表尚且在世的人的个人资料(如:年龄、地址、职业等)之前,一定要获得他们的许可。
*
了解法律在保护隐私方面,可能局限了讯息被进一步公开、使用、散播或发表等的限度。
*
禁止与他人分享错误或未经证实的资讯。
*
体谅到公开非法、不道德、怪异或不负责任等行为方面的资料将对家庭成员带来伤害。
附一:姓名大观
一、民间取名的传统习俗
民间取名的传统习俗现代人认为,名字若与龟一沾上边就会带来晦气,可是,
你可知道,在古代,乌龟与龙、凤、麒麟被誉为“四灵”,属吉祥动物,常被用作人名。
唐代贞观年间嗣楚王叫李灵龟,唐玄宗时期有位歌唱家叫李龟年,诗圣杜甫还为他写过一首《江南逢李龟年》诗。白居易有个侄儿小名“阿龟”,很得白居易疼爱,他在《弄龟罗》中写道:“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
这种心理转变,反映出乌龟在民间风俗传承流变中,不同时代的地位与价值观,由此可看出取名用字与民间风
俗的关系。
民间取名的传统习俗是多种多样的:
1、节令法:根据孩子出生时的节令与花卉取名。如春慎、夏雨、艳秋、晓冬、兰贞、菊香、月桂、雪梅等。常见于女性。
2、地名法:有沈申(上海)、王渝根(重庆)、林浙光(浙江)、袁晋(山西)、黄云生(云南),如老舍的
大女儿生在济南,就取名“舒济”。也有从祖籍及出生地中各取一字,缀联成名,如张绍庆,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重庆,主要都是以纪念为主。
3、盼子法:父母在连连产下女婴,盼子心切,则会在为女儿取名时用上根(跟)弟、玲(领)弟、招弟、盼弟等有趣名字。
4、抱子法:夫妇膝下无子,从外地或外姓抱养一个孩子。此类孩子的名字中,常有一个“来”字,如来宝、来娇、来根、来发。
5、动物法:据老年人说:猪狗牛羊等牲畜是下贱动物,因其下贱,故不被邪鬼注意,取作人名,孩子容易养大
。如阿羊、阿牛、阿猪、小兔、小狗等等。另外有一类名字与此相关,是以孩子出生年份的生肖取名,如小龙 、家骏(马)、玉兔、牛刚等。此类用字在农村较常见。
6、体重法:鲁迅的小说《风波》中描绘:“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如“九斤老太”,这是浙东民间的一种特殊取名风习。
7、性变法:夫妇接连生儿,或接连生女,于是将其中某个男孩取女孩名,当作女儿养育;或将某个女儿取个男孩名,当作男孩看待。这在民间常常见到,前者取名如新妹、宝姬、秋月,后者取名如亚男、家骏、家雄等。
8、排行法:兄弟双名,其上字或下一个字相同,叫排行。如:《左传》长狄兄弟四人,名为侨如、焚如、荣如
、简如。又如《水浒传》中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9、继拜法:有些为人父母者,认为自己的孩子命薄,非有两姓以上的人共养,才能成人。于是将孩子过继给异姓夫妇,再拜请他们另取新名。这类孩子的名字往往为某姓的养子之意,如:何养、周留根、张清(请)苗、
郑抱贤(婴)等。
10、五行法:根据五行缺行取名,这在大陆40岁以上的人名中占的比例较大。昔时民间取名,要请算命卜卦者推算“八字”、“五行”;假如某人命中五行缺少某一行或二行,那就得用缺行之字,或用缺行作偏旁的字取名补救,否则孩子就命途多舛。如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的取名:因为他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又如方有海(缺水)、张鑫(缺金)、高森泉(缺木水)、徐炎坤(缺火土)等人名,亦是以五行法命名的。
二、从字辈谱看名字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字辈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派序,即用以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聚族而居、安土重迁在农业大环境下,成了传统家庭的重心,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道德价值观,首先是儒家倡导的“亲亲”,形成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道德观念,并用家庭成员约定俗成和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有效地维护血缘秩序,履行个人在血缘等级关系中被确认的权利和义务。华人的姓名系统,是早年维系血缘秩序的重要环节;而“字辈谱”正是这一血缘秩序文化的象征。
典型的华人“姓--名”形式,是由一字姓与二字名所构成。姓为祖先遗传;名字中的第一字(如张正权中的“正”字)是作为家族辈份的象征,须按字辈谱所定;通常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张正权中的“权”字),则按父母意愿自由选取。因字辈谱为同宗族人所共有,大家皆按系谱取名,所以这类名字在民间又称“族名”、“谱名”。
一般上,字辈谱所选之字是由开基祖(始迁祖)厘订的,并被写入家谱,具有宗族的权威性,后裔子孙按照字辈谱取名,一辈一字,世次分明地传承下去。即使家族分迁,散居各方,或年代久远,支派浩繁,世系庞杂,只要按字辈谱取名,就可保证同宗血脉的一气贯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乱。
所以,这套高度文化化的辈谱制度,是确保家族血缘秩序永不紊乱的重要方法。昔时家谱在编订字派之前,均有明确的诠释。如明代《太原郡王氏宗谱》载:“行第原为合族定名分而设,使子子孙孙,承承继继,不致有干犯之嫌。故凡世家巨族,莫不皆然。事为至巨,而非泛立也。”
在中国,以字辈取名是汉族文化习俗,但也有少数民因受汉文化影响而讲究字辈谱。如广东凤坪的蓝氏畲族,
从6世纪到13世纪生前的字辈为“友、元、奕、世、德、如、真、金”,死后则以“千、万、大、小、百”五个字辈称呼。死后另立字辈,这是畲族字辈不同于汉族字辈之处。
如蓝氏一世祖叫蓝千七郎,二世祖为蓝万五郎,三世祖蓝大二十三郎,四世祖蓝小大郎,五世祖蓝百一郎。
到六世祖又循环到千字上,如蓝友权,死后称为蓝千六郎。从第九代起,去世后改以谥号,如九世祖蓝世亭,谥纯谨蓝公;十世祖蓝德桥,谥性善蓝公。据学者的看法,畲族的这套姓名制度,显然是认同汉族文化的变异字辈谱。
三、大名解析:寻根网解名须知
1、周易解名之介绍:
周易是由经、传两部份组成。据说,从创作、演进,到完成一套学术体系,共历经四大圣人之努力,初由伏羲划卦,继由文王作卦辞,周公再作爻辞,孔子复论之以十翼(彖辞、大象、小象、文言上、文言下、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事实上,易经是一种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周易解名,其由来久矣!数千年来,中国人以周易来解释人生,或用以命名、解名,它已形成华族人名文化的一项特质,北宋理学家邵雍所着《梅花易数》一书,即有以姓名文字笔划及出生年月日数起卦之法。周易所探讨的对象与内容,绝非是一种巫词妄语,周易占卜和一般迷信占卜不能相比,因为迷信占卜并没有科学根据。周易是从分析自然现象与人事情况出发,通过象徵人物与万物的分类概念,以阳阴(男、女)、八卦(天、泽、火、雷、风、水、山、地)为基础做出占卜。「易」是探求变与不变之动向,「爻」是叙述矛盾、消长之运动规律,周易本乎此理,它就是推测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的互动关系,而且周易崇尚中庸之道,它告诉世人,居中位者能得吉祥之兆。因此以周易解名,基本上是要给人们一个忠告,并预先做好适应准备,其目的是帮助了解自己吧了。
2、周易解名之原理:
根据袁玉骝说法:周易解名,并不是告诉你何时何地有何人找你,也不是告诉你何年何月何日何时有财运或灾难要发生。周易解名是藉一个人的姓与名进行起卦占卜,它所要说的就是希望以自然或社会现象做比喻,推测出可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以及事情的起因、现状和可能导致的结果等,以提醒人们注意,启示人们怎样遵循客观规律去进行奋争,或者避让。总而言之,易经位列十三经之首,以周易解名,可以让人从对应的卦名、爻词中,拿它做为一生的座右铭;周易解名然绝不是鼓吹迷信,信者信之,不信者,就以认识传统中华文化看待之。
3、寻根网易卦解名:
姓是先天的,名是父母长辈取的,每一个人的姓名,基本上都是一组好的名字,但是受到外面世界大环境的影响,处于不同的人、时、空环境下,对于任何一组姓名,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寻根网易卦解名,是依易卦原理规划而得,如对解名结果不表赞同或满意者,可依据所附之序卦、卦辞、象辞、爻辞等易经相关内容自行推敲印证。事实上,易卦所用术语虽有「吉、凶、悔、吝」之别,但是它的警示作用要比断命意义更大,何况一个人命运之好坏,绝不是先天注定而一成不变的。有关六十四卦的白话解说,可以从卦名链结到〈易卦简介〉,它是以通俗的故事为占断案例,从中介绍各卦的象徵意义,以帮助网友探索易卦之意涵。
寻根网易卦解名是以「本命卦」及「爻动卦」两卦呈现方式解名,两者分属「本卦」与「变卦」必须互相参照解读,但每个人的姓名解盘,仍以「爻动卦」之爻位变化为重心。「爻动卦」就是灵动卦,它依「本命卦」为基准,加上每个人阴历的出生月与日之数据演算而得,因此一般姓名相同者,其运势也不一定会相同。俗话说,成功因素,除靠自身努力之外,还须得助于天时、地利、人和,以易卦断名,其目的就是要借镜古人之智慧,从中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以「预测性」透露个人姓名玄机,帮助判断已身的优、缺点,让它来提醒世人,同时认清自己与了解环境,如有必要,还可以及时做出最适当的调整,或拿它做为人生之座右铭,好让吉祥相随而厄运不来。
4、务请亲自算名:
易卦用在「预测」现在与将来,因此「易卦解名」只能针对现世人之姓名,做出预测性与概略性之解析,它仅适用于世人的现在与将来命运之预测。当事人必须亲自上网算名,请先输入姓名及正确生辰资料,生辰是以阴历为准,输入阳历者,系统会自动换算成阴历。『心诚』即会得到『灵验』,得吉运者要知惜福,运势稍差者要多加努力,并以信心克服各种不利的障碍。另外,请不要代替他人算名,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也不须再为古人算名,以免产生误导,古人已成历史过去,算其名则有违反易理之预测性本意,更何况知名人物,在他们的一生当中,通常也是多名的爱好者。
5、笔划算法:
有关笔划算法,盖以现代实际书写笔划数为准,因现在一般使用之部首规则并不很一致,容易产生误解难辨,例如「庆」字归入『心』部;「酒」字属『酉』部而不归『水』部。但是,数字一至十,本意在于辨别基本的十位数算数,故均以该数字应有之意涵归属之,例如「六」算『六』画,「九」属『九』画,余类推。另外,简体字笔划计算,均以还原为繁体后之笔划数为准。
6、年龄分段:
寻根网易经解名是以六十四卦为基础,卦名哲理虽然都是一样的,但因不同年龄往往会面临不同的命运,因此寻根网之易卦解名,是以爻动卦之爻位为基础,将一个人的一生,分成六个不同年龄阶段加以推断,目的是在求取正确解析不同年龄层的姓名运势。主要年龄分段共有六级,包括「养育阶段」一到十岁;「求学阶段」十一到二十岁;「就业阶段」二十一到三十岁;「创业阶段」三十一到四十岁;「成功阶段」是指四十一岁到五十岁;「守成阶段」是指五十一岁到六十岁。六十一岁以上者属「乐龄阶段」,有返老还童之意,故重新回复到「养育阶段」起算,并以每十年为一分段基础加以推断。
爻位与人生六大阶段对照如下:
爻位
人生六大发展阶段
上爻
守成阶段
51以上
爻五
成功阶段 41-50
爻四
创业阶段 31-40
爻三
就业阶段 21-30
爻二
学习阶段
11-20
初爻
养育阶段
01-10
参考文献:
佚名,绘图金钱课
天印,起名学(1998年,香港)
李循络,奇门易经(1985年,台北)
余雪鸿,姓名学秘理(1999年,西安)
袁玉骝,中国姓名学(1994年,北京)
梁尚忠,易学新生命(1994年,台北)
卢清和,最新64数姓名学(1996年,台北)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1998年,北京)
李安纲编,易经:儒教三经(1999年,北京)
秦磊编,大众白话易经(1997年,西安)
胡道静、戚文编,周易十日谈(1999年,上海)
杨维增、何洁冰,周易基础(1999年,广州)
刘大钧、林忠军,周易古经白话解(1998年,济南)
人的八字注定无法更改,但名字就不同,取了个好名或坏名对您一生影响甚大。让《大名解析》为您算算你名字里的奥秘吧!
附二:姓氏源流
一、姓氏的来源
在公元
627 年, 唐太宗统治时期, 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 写了一本《氏族志》, 里头收录了民间的所有姓氏, 作为撮合姻缘还有推举贤能作官的依据。
在周朝时代,氏的产生为最大量和频繁。
据知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近 50 个。 还有异姓封国得氏高达 60 个。 周朝过后,各种不同的氏也陆续出现, 越来越多, 甚至在数量上超过了姓。
在秦、
汉以后, 姓氏开始合流, 二合为一。 姓氏结合后, 从男系起始作为之专用的氏, 反而变成了表示女子家族的例称。 其实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
大多数的都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
有关姓氏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下是一些较为有趣的例子。
1、以国为氏:狄、 代、 戎、 那、 米等
。
2、以居住为氏:门、 乡、 南宫、 西门和北海等。
3、以官职为氏:将军、 钱、 如史和司马等 。
4、以技艺为氏:屠、 卜、 匠和乌浴等。
附三:姓氏字典
例:符
1、历史:符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符姓出自姬姓。符和玺是古代很重要的东西:符是古代君王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作用类似于令箭;而玺是大印一类的东西。春秋时期,秦国设置有符玺令这一官职,就是专门管理兵玺印的。鲁顷公的孙子公雅曾在秦国担任符玺令,他的后代也以官名作为姓氏,称为符氏,是今天符
2、郡望:琅琊郡
3、胜迹:缺
4、文献:符氏族谱
5、名人:符载,符令谦,符彦卿,符曾
附四:阅览室
专题浏览
所有在阅览室的文章都根据下列主题组合。请根据我们所收集的大量文章标题,浏览你有兴趣的专题。
1、方法论:在学习中心掌握了基本要素之后,
现在是温习你的家谱研究技巧的时间。这些研究家谱的补充文章,对每个开始进行家谱研究者来说是必需品读的。
2、家谱学资源:这里有许多家谱学宝贵资源等待您来挖掘。
例如国家档案局、 图书馆、 宗亲会馆、大学图书馆均可供你查阅。
3、姓氏:姓氏是所有研究家谱学的基础。
了解每一个姓氏的起源和历史事件有助您寻根。
4、历史:历史和家谱学是相关的。
在开始家谱研究之前, 您需要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
5、杰出华人:介绍杰出华人对世界的贡献,其传记及族谱。
6、寻根之旅/日记:这些人千里遥遥到当地寻根的亲身经历让您感动,在这里您可了解除了在家里上网寻根外,亲身前往当地寻根的另一番体验。
7、海外华人:华人背井离乡,散发各地,对家谱学来说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这栏目里,您将找到一些关于华人移民的前后故事。
8、寻根活动:不要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寻根。
寻根不是闭门造车的沉闷事件,请参与家谱学、寻根之旅的会议或研讨会, 这将对您非常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