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亮(1932.9—1995) 福建厦门人。油画家。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 1955年毕业于该院研究生班,分配到中国美协西安分会从事美术创作。 1978年调西安美术学院任教。 1981年调浙江美术学院。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浙江油画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擅长油画、壁画。
蔡亮的艺术世界
怀念与回顾,织就了艺术史上的另一条线索。在我国老一辈油画家蔡亮去世15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西安美术学院主办的“历史与追怀——蔡亮艺术回顾展”9月5日至16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吴长江,以及廖静文、潘公凯、许江、马书林、王胜利、肖峰、全山石、庞涛、臧伯良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相关研讨会也于开幕式后召开。此后该展还将于9月18日至27日和10月18日至26日赴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巡展。面对蔡亮渐远的身影,展厅中置放的150余件作品,使观众得以亲近那段“难忘的历史”以及那份“心灵的追怀”。
《延安火炬》就是艺坛的火炬
“他的《延安火炬》就是我们艺坛的火炬”。当《延安火炬》《贫农的儿子》《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枣园来了秧歌队》《铜墙铁壁》等蔡亮的经典历史画作,经多方协调终于一同出现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时,很多美术家甚为激动,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的这番话,真切道出了蔡亮及其作品在他们心中的价值与艺术史上的地位。 展厅中,一件件红色经典作品光耀着时代,也引领着人们的回忆。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王胜利至今还清晰记得蔡亮一些重要作品创作时的情景——1976年,作为学生的他陪靳尚谊到陕北体验生活,专程到群众艺术馆去看望蔡亮,那时候蔡亮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创作。“他把草图拿出来,核心就是画三军会师和战士的拥抱,这在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是构图和形式上的突破。”站在教科书一般的《延安火炬》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很多往事被一 一勾起:“蔡亮先生已离开我们15个年头了,但当油画系老师们一起怀旧溯往,或者老朋友远来相聚之时,我们都会想起他。”去年,许江参加全国重大题材集体创作时,大片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中有一位老班长式的人物,成为全画的一个视点,而这种设计正是源于蔡亮,“他的绘画曾经给予我们某种人生与生命的理解”。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说,“看蔡亮的油画,不仅唤起我们对革命年代的回忆,而且使我们感觉到中国人的智慧和胆识。”
红色经典《我们也要当红军》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配图课文《我们也要当红军》,描绘的是两个贫苦少年赶上了红军队伍,而毛主席微笑着答应他们参军的场景。而这幅画原名《贫农的儿子》,作者就是我国老一代著名画家蔡亮。 20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历史与追怀--蔡亮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院美术馆开幕,共展出120多幅蔡亮生前的作品。今年是蔡亮逝世15周年,举办这次展览旨在纪念这位老一辈艺术家。
蔡亮是中央美术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1953年本科毕业,1955年研究生毕业,师从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等大师。毕业后,蔡亮受到错误的政治批判,分配到陕西工作。
此后的20多年里,蔡亮与陕北农民朝夕相处。他拿起画笔,创作了大量表现、塑造陕北农民形象的素描和油画写生,同时也开始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直到1981年调任中国美术学院任教。
除《贫农的儿子》之外,观众还可以看到《延安火炬》《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枣园来了秧歌队》《铜墙铁壁》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是反映抗战胜利之夜、延安群众游行欢庆的《延安火炬》。有评论家说,画家大胆地用“光”来构图,让光演化成旋转的洪流,用蜿蜒盘桓的火把映照的欢腾人群,照亮黑夜中欢乐的人心。
本次展览此前曾在北京和西安展出,在杭州是最后一站分为三个展厅,第一个展厅展出上述红色经典作品,第二个展厅则以西北农民素描画为主,观众可以领略画家高超的素描技法,而第三展厅则是蔡亮在杭州时期的新历史画和风情画作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蔡亮先生维系了20世纪中国美术两个最重要的维度,一个维度是革命历史画,另一个维度是农民画。”
蔡亮在晚年时曾设想以晚清和近代题材创作新历史画,为此他参考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创作了《太后新装》,以剪辫子为素材创作了《完成的和未完成的》等作品。在他留下的一些草图里可以看到,画家还设想以鲁迅葬礼、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黄河大合唱等为素材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