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民间三大传统佳节(春节、中秋)的端午节,也称五月节、端阳节。史料记载中有多种叫法,如:端五、重午、重五等。古字“午”与“五”通,故端午、重午即端五、重五。“端”有“初、始”之意,“端阳”谓阳气始盛,天气开始大热。《月令广义》载,农历“五月五日端阳”。《后汉书·礼仪志》说,汉代就有五月五日风俗,源自夏商周时的“夏至节”。《岁时记丽》解释“端午”为“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农历五月也称“午月”,初五也称“午日”,因改称“端午”。晋·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又名端阳节,《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而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这样好的日子,故称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午属十二支,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这天又为“天中节”。道教称“地腊节”,唐宋时叫“浴兰节”或“端阳节”,明清时北京谓之“五月节”和“女儿节”。
我国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过节习俗不尽相同,有南北差异。端午是个老少皆宜的佳节,大宗的习俗是吃粽子和举办龙舟竞赛。还有不少地方如赣南地区,有家家门上插艾蒿、菖蒲,抹雄黄酒和佩戴香包的习俗,以驱邪避灾。而地处赣南九连山下的龙南杨村客家人,改革开放前是不流行吃粽子的,而是沿袭客家传统做叶斋和汤汤斋粄子的。太平杨村人每年的“当午节”,都会在杨村圩边一口十五亩的大池塘里举办隆重的龙舟赛事。虽似“螺丝壳里做道场”,却也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和旧志记载相同,“端午,龙舟竞赛,两岸观者如堵,齐声喝釆,间有鼓楫中流,放凫鸭于水中,而观某夺取者……”
龙舟竞赛和包粽子庆端午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最早是从湖南流传开来的。有关龙舟竞渡的记载,如《旧唐书》《东京梦华录》《金山竞渡》《菽园杂记》《荆楚岁时记》等史籍都有描述。但近人黄石在《端午礼俗》中却认为,竞渡习俗的宗教意味浓于悼念忠臣。竞渡原是驱遣瘟神的一种行为。这似乎更贴近事实真相。而闻一多先生所著《端午考》一书中则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和凭吊纪念屈原无关。竞渡和吃粽子却与龙有关。竞渡用的是龙舟,粽子投入水中,常被蛟龙吃食。颇为学术界所认同。
作为佳节美食的粽子,古称“角黍”。《本草纲目》云:“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黍。”而《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农历五月初五的节日风俗,并没有吃粽子之说,而是“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简粽。”涂抹雄黄酒,或在门上插菖蒲、艾叶等,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蝎子、蛇、壁虎、蛤蟆、蜈蚣)尽出。因此,端午习俗是为驱邪避毒,又称“菖蒲节”。
杨村客家人,除三年困难时期吃糠咽野菜外,过年节时,再困难也会做糍(粑)做粄。而端午节都是做叶斋或汤汤斋。一是给亲戚送节用,二是给小孩备点节食,充充饥,平时却没有这口福。端午节前几天,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男人们忙着杀头牲(猪或鸡鸭)、破魚、磨豆腐。女人们则忙着上山砍一种叫吊茄树的粄柴,烧成灰后放到大铁锅里,烧滾水熬灰水,滤掉灰渣后的灰水盛放好备用。叶斋也叫叶粄,开始做前还要到菜地里剪好高粱或玉米叶子(如今都用芦苇叶子),刷洗干净后剪成尺把长一段待用。先往大米里加点槐米、石灰、石榴皮着色。这样做成的叶斋更黄靓。然后把大米机成米粉(早先是用石磨、水碓或石臼辗磨成粉),再倒进大木盆或竹篮里,中间留个坑,把灰水烧成滾汤倒入米粉坑里。先用筷子搅和,稍冷后再用双手使劲揉搓均匀,搓成一条条后再捏成两指宽长的、如小羊舌头般厚薄的馃条,最后用叶子对折包裹捏实,一层层摆在饭甑或蒸笼里,烧猛火蒸熟。此时,一缕缕清香之气袅袅升腾、阵阵飘散,令你垂涎欲滴,顿觉饥肠辘辘。那蒸好的叶斋,按客家风俗,首先要装一碗敬祖神,然后才让小人们开吃。拿到叶斋打开叶子,哇!生黄生黄的如金条。急匆匆咬上一口,那个清香,那个劲道十足,吃了几个还想吃,土话讲的,连舌头吞了都不晓得。蒸好的叶粄,倒在竹篮里晾开,然后吊挂在廊下(饭厅)里的房梁下。除少许送节外,多半成为孩子们口中美味零食,上学、玩耍时,揣在兜里随时赏用。尤其在那个物资紧缺、饥歺渴饮的年代,是充饥填肚的超好美食。如今每每忆起,垂涎溢齿,口舌生津。虽是少有吃到,却是回味绵长的乡愁……
而汤汤斋的做法,则是先用熬好的灰水将大米浸透。黄粄汤汤斋加少许石灰、槐米等,青粄汤汤斋则用切碎的韭菜。然后机打成浆(以前是用石磨)。再把米浆倒进铁锅,边烧火边用锅铲翻动,使米浆均匀受热不烧糊。待米浆稠熟成团,然后起锅到大簸箕里搓成长条,再一个个握成空拳捏紧,每个汤汤斋上都有(除大拇指外)四个手指印。做好的汤汤斋和叶斋的程序一样蒸熟留用,也是小孩子们饥荒年代的可口美食。黄的是灰水的香味,青的则是韭菜的清香,大小形状如婴孩伸出的可爱小拳头。不过,好些年基本不见汤汤斋和糍粑了,就是想吃,也是画饼充饥、吃吃空肚粄,权当解馋而已。唯有叶斋逢时过节才有。亲情常在,才有这口福。过节做叶斋,这种杨村客家人纪念端午(或中秋)佳节、又具传统风情的悠久习俗,但能成为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庚续、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