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起源于农耕部落传承,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由家族繁衍扩大的社会群体。传统宗族,一般由族祠、族谱、族规、族产以及族长综合为一体,维持着一个姓氏宗族的制度和运转。今天的中国乡村宗族,是城市以外的特色区域。
而所谓的宗族文化,通常指这个宗族传统的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的民俗文化,包含对祖宗崇拜的精神信仰,宗族感情观念、祖训族规、寻根问祖、宗族联谊等等,中国汉族的传统宗族,崇尚与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并对族人、后代进行教育和管理。
例如,《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是他们宗族的精神传统文化之一,曾经被追捧为持家与处世之道的启蒙教育课本。我们所熟知的包青天、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不顺从我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当然,传统的宗族文化,其中也掺杂封建社会制度遗留的糟粕。看过小说《白鹿原》就知道,里面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清朝末年到民国,陕西渭河平原上白、鹿两姓宗族的内外矛盾以及明争暗斗。在封建礼教的残酷压抑中,族人遵循“存天理,灭人欲”的宗法制度,宗族文化也成了吃人的道德绑架绳。
在上世纪70年代,一场疯狂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宗族文化,不分良莠,一律视为“除四旧”,扫荡一空。祠堂被拆或征用,族产充公,墓碑被砸,族谱、族规、祖训、牌匾、祖宗灵位统统付之一炬。从此,中国的宗族历史文化出现断层期,族民的精神信仰一片荒芜。
直到后来的改革开放,为发展地方经济招商引资,为了团结海内外同胞,欢迎他们回乡认祖归宗。于是乎,全国各姓氏宗族,开始修谱续谱、联宗祭祖、修建宗祠、建立宗亲会,宗族文化活动逐年兴盛起来。当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泰民安的时代背景下,宗族文化的复兴发展,也是人们对传统美德的精神文明追求。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复兴传统宗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法治社会的建设中,抹杀人性的宗法制度、滥用的宗族权力,基本都被废除了。但是,宗族文化的精华在哪里呢?难道只是扫墓,祠堂祭祖,修订谱书那些事吗?
宗族文化的核心观是什么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强、自治、孝道、互助?每个姓氏宗族都有自己的一套精神文化传承,但如何去发扬光大,发挥其有益的组织功能,却又是一码事。宗族文化又该如何转变改善,使它成为辅助法制建设,缓解社会矛盾,使民俗人情、伦理人性之间相互融洽,协调发展呢?
或许有些乡村宗族中,还有村霸与恶势力倚强凌弱,横行乡里,宗族文化却虚有其表,道德沦丧,人心冷漠。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尴尬,也是我们在复兴宗族文化中需要探讨的公益性问题,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