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惠东县九龙峰的路上,经过大岭镇谭公村时,你会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恩的地名—一大夫第。对历史知识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能猜到,这里肯定出过一个大人物。
事实确实如此。翻开《惠东县志》,很容易就找到一个名叫蔡锦青的人物。他是蔡氏福粤公第二十六世孙,清朝同治年间的道員,加布政使衔,诰授资政大夫(正二品)。在惠州历史上,二品大员并不多见,在福粤公传下的历代裔孙中,官投正二品独此一人。在广东患东谭公原竹园村,蔡锦青故居——大夫第保存完好,他关心乡梓教育,热心公益事业的诸多事迹仍广为后人传颂。
大夫第保存尚好
在惠州,以大夫第命名的建筑物并不止一处,但以此作为地名的恐怕就只有谭公村了。从平山出发,往东行驶大约9公里,就能找到写着“大夫第”的路牌,随便问一个当地人,他们都能准确指出大夫第的位置。大夫第原名竹林村,拔《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最早在该村开基立业的家族是明弘治年间从吉除迁来的蔡氏,直到清同治年间,蔡锦青从任上衣锦还乡,在村里建起了一座祖祠,祠堂门匾额上刻“大夫第”3字后,竹林村的名字才慢慢被取代为大夫第。如今,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知道竹林村这个名字。
大夫第准确来说只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客家民居,面阔七开间,三进深两天井,墙体下半截为三合土夯筑,上半截则用青砖砌筑,面积虽然不大,但也显得精致。由于建筑物保存尚好,室内墙体所饰的精美壁画仍清晰可见,檐梁上的木雕也光彩依旧,置身其中,历史的厚重感随之而来。
出乎意料的是,大夫第内还存放着一块珍贵的木匾,上书“文魁”二字。据蔡锦青的第六代子孙蔡亮介绍,这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刘坤一为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己卯科乡试第30名举人蔡秉澄所题,而蔡秉澄正是蔡锦青的儿子。
“文魁”匾能够保存至今是不幸中的万幸。蔡亮说,以前祠堂里的牌匾有很多,其中一面“赏穿黄马褂”匾就没能幸存,就连大门口的“大夫第3字,也差点儿毁于一旦。幸好青麻石的石刻坚硬得很,没人能够毁掉,人们只好用泥巴额住了事。
30年:从监生到道员
大夫第正厅至今仍供拳着蔡锦青画像。虽然像后来根据想象而画,但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感性的认识。蔡锦青,字芥舟,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监生出身。在清代,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通称为监的,可以直接做官。因此,蔡锦青在并没有考取功名的前提下,仍能进入仕途。清道光年间,
他从小的江西都昌县知县做起,历任吴城镇分防府知府,咸丰十一年(1861年)奉旨记名简用道,同治二年(1863年)江西广饶九南兵备道,理九江关税务。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监生到成为正四品的道员,蔡锦青花了30多年。
在九江榷税过程中蔡锦青多有政绩,《清史稿·食货志》中就有关于蔡锦青协助总督曾国藩统征盐、茶、竹、木四项关税的记载。在清末年间,清廷已经开始从关税中抽厘以供各地军饷,蔡锦青显然深谙此道,对关税业务一丝不苟深得上司的赏识。但是他没想到,自己新官上任,就夹在曾国藩与沈葆桢的双重压力之中。
据《湘军志》记载,咸丰年(1860年),寻授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规定江西厘金全部充作军响。漕折以及九江关税也经常被截留运往军营。同治二年,曾国藩给蔡锦青写了一封私信,叫他解九江关洋税3万两给正在围困金陵的曾国荃部队使用,总督之命自然不违抗,但是蔡锦青怎么也想不到,江西巡抚沈葆桢与曾国落的矛盾已经凸显。蔡锦青在金陵拔付了15000两银子,此事被沈葆桢得知,于是沈葆桢便将蔡锦青怒斥一顿,扬言若不收回,则撤去蔡锦青的道员之职。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里外不是人的蔡锦青只好万分无奈地来到曾国藩面前,向总督大人“索”回那15000两银子。曾国藩心中自然懊恼,但鉴于太平军在浙江战场失败之后,大量人员退到江西,江西局面确实危急,只好忍气吞声,让蔡锦青把银子带回。
在九江,蔡锦青除了管理税务外,还为地方做了不少实事。最大手笔的一件事是重建御窑,延续了景德镇的御窑之火。原来,被誉为“瓷都”的景德镇在太平军的肆虐下,曾经辉煌一时的御窑被烧毁。直到同治五年(1866年),钦差大臣李鸿章筹银13万两,指定蔡锦青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兴复御窑。两年后,御窑之火再度燃起,并为同治皇帝大婚造喜宴瓷器。
对工作兢兢业业的蔡锦青很快就得到朝廷的重用,同治中期,他简放云南迤东兵备道,调补迤真备道,署理粮储道。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又晋升为云南文武提调宫,加布政使衔(从二品)。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还捞了个“奇车伯巴图鲁”的勇号。
到达事业巅峰后,年届花甲的蔡锦青并没有继续追逐名利,而是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后,他建起了这座大夫第,也算是对自己宦游一生的总结吧!心乡梓的教育事业,除了兴建大夫第之外,还一手创办了“琴鹤轩”。学校分上下三间两层,两边建有平房7间,供教师住宿,校内有花园,周边建有8个花池。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可算是条件非常优越的私立学校。这所学校在建国后被扩展为永西人民公社中心小学、谭公中心小学,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才被当地政府拆掉。
蔡锦青还把两个儿子蔡秉瀚、蔡澄送往多祝蔡氏拜竹山房读书,二人先后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乡试中举,延续了家族的荣耀。
据《惠东县志》记载,蔡锦青还热心公益事业,在乡间走马岗至新村路段二沥、何仔桥、五显爷等处兴建小石桥3座,方便行人。遗憾的是,返乡没几年,蔡锦青就在光绪二年(1876年)病逝了,葬于大岭镇棠阁浓坑村。
据惠东县博物馆副馆长黄拂秧介绍,蔡锦青至今仍保存完好,只是日前对称而置的一对花岗岩石狮和一对花岗岩华表,在1966年时被毁坏。
据资料显示,蔡锦青在同治十二年曾著《宦游吟草》二书,至今仍有善本存世,只可惜缘悭一面。相信这本书将来与公众见面之后,人们才会对蔡锦青兢兢业业的一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