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定(1135—1198年),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福建建阳“蔡氏九儒”之一,是蔡氏九儒的核心人物。蔡元定幼从其父学,及长,师事朱熹,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蔡元定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象数之说,著有《大学说》《易学启蒙》《律吕新书》《八阵图说》等,并协助朱熹撰成《近思录》《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资治通鉴纲目》《周易参同契考异》等重要著作。
《蔡元定:闽学干城》(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编著者、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祝熹根据该书内容,介绍了被称为“五经三注第,四世九儒家”的“蔡氏九儒”及其核心人物蔡元定的家学渊源。
“蔡氏九儒”
蔡氏自蔡元定父亲蔡发开始,四代人出了九位大儒。九位大儒有三位注释了三部儒家的经典。
蔡元定的父亲蔡发(1089—1152年),清高简约,豁达大度,隐身山野,读书著书,不求宦达,以圣贤为师,到了中年,又四处游学。蔡发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奇才,撰写《天文星象总论》《地理发微》等书。《天文星象总论》是天文学著作,他在书中有着科学的观察与细致的数据分析,相当符合现代科学理论。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蔡元定十八岁时,父亲蔡发去世。蔡元定在上箬(今武夷山市兴田镇澄浒村上箬自然村)寻找一块墓地,将父亲葬在此处,并筑庐守丧。父亲蔡发墓地南面有一座高山叫西山。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蔡元定决定上山读书,筑室其上,博览天文、地理、数学、礼乐、兵制等书籍,心无旁骛,全心苦读,融会贯通。
蔡元定有三个儿子,即蔡渊、蔡沆、蔡沉。长子蔡渊在家从学于父亲,在外师事于朱子,著有《周易训解》《太极通旨》《象数余论》等书。在“五经三注”中,蔡渊注《周易》。次子蔡沆研究《春秋》,著有《春秋五论》,注《春秋》。三子蔡沉以十年之功完成《尚书集注》,此书成为元、明、清三代科场考试用书。
蔡元定有四个孙子,即蔡格、蔡模、蔡杭、蔡权。蔡格是蔡渊长子,与从弟模、杭、权相师友。蔡模是蔡沉长子,操行高洁,隐居写作,以理学为正道,一时名士多拜他为师。蔡杭是蔡沉次子,辗转官场,政绩卓著,是蔡氏九儒中唯一以科举出仕并任高职的儒士。蔡权是蔡沉季子,聪明英毅,温顺恭雅,乐善好施。
羽翼朱子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蔡元定前往崇安县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拜朱熹为师。朱熹见了蔡元定,叩问蔡元定所学的知识,蔡元定侃侃而答。朱子大惊,不接受蔡元定当学生,说道:“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朱子与蔡元定对榻讲论各种儒家经典的奥义,往往一谈就是半夜。
蔡元定求学于朱子后,对四面八方前来求学者,朱子一定先让蔡元定质询、就正。乾道四年(1168年),朱子、蔡元定、林用中、张栻互相讨论“观过知仁”说。乾道五年(1169年)春天,蔡元定与朱子讨论另一个大命题——“中和说”。与蔡元定交流问辩之际,朱子开始怀疑自己先前的理论,又取了程氏兄弟的书本,虚心研读,多年藏于内心的疑问得以冰释,于是建立起他的“中和”之说。
“寒泉精舍”时期,朱子在“寒泉精舍”完成了重要著作《太极图说解》和《西铭解》,蔡元定参与撰写、修订和校正,是一位积极的探讨者、启发者、参与者。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子母亲祝夫人病故,蔡元定在寒泉坞(今建阳马伏)为祝夫人选了葬地。乾道六年(1170年),朱子在墓侧建“寒泉精舍”,在此读书讲学。“寒泉精舍”时期是朱子生平重要的著书时期,后来被称为“寒泉著述期”。
乾道八年(1172年)夏四月,蔡元定与李伯谏、詹体仁几位门生协助朱子起草《资治通鉴纲目》。朱子对《资治通鉴纲目》编写工作进行大体分工:朱子撰写晋代与唐代,李伯谏分撰东汉末至三国的部分,詹体仁分撰五代至宋代,其余都由蔡元定撰写。蔡元定所担任的任务最重,从周朝至东汉末年。
乾道八年(1172年),朱子的《西铭解义》著成。此书著成与蔡元定的解读有关。朱子去云谷时,半途突然天降大雨,朱子和蔡元定几人全身湿透。到了地头,朱子想起《西铭》中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两句话。朱子让蔡元定谈谈对这两句话的解读,朱子也谈了自己的理解,由此生发,便作了《西铭解义》。
朱蔡两人相知相交四十年,对于闽学学派的形成,蔡元定竭尽股肱之力,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倾注于朱子的书集中,成为朱子理学的重要讲论者、启发者、著述者和修订者,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恪守“慎独”
庆元二年(1196年)秋,韩侂胄擅政,朱熹被定为“伪学魁首”而落职罢祠。蔡元定以“佐熹为妖”的罪名,贬谪湖南道州监管。在道州,读书人仰其声名,来求学者日众。蔡元定抱病授徒,并常贻书训其子及门生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一日。”(《宋史·蔡元定传》)又曰:“步步守着仁义就智信,可传子孙。”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是蔡元定恪守“慎独”的座右铭,其含义是,走路没有对不起影子,睡觉没有对不起被子,比喻为人行为光明,问心无愧。蔡元定的“慎独”精神与儒家“慎独”思想一脉相承。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礼记·大学》第七章:“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其解释是:内心真诚,会流露于言表,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也会慎重。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步。
蔡元定践行“慎独”可谓知行合一。他在弥留之际,再三嘱咐将棺木劈小,丧事从速从简,拒收慰银,都可看出他言行一致。
在“慎独”家风的熏陶下,蔡元定的三个儿子渊、沆、沉自幼听从父训,克己复礼,仁义待人,慎独处世。“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的清廉家风,成就了蔡氏九儒一门四代“五经三集注”的伟业,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