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戊子年,是我家乡举行醮会文化节的第一个年头。醮会,俗称建醮。我们夏灶蔡氏的醮会很特殊,很隆重,故被县定为特殊的民间风俗。以易理干支顺序计算,即逢子、丑、寅,卯(卯年是第四年,属加醮,规模较大)连续四年,于十一月在祖先开基中心区—螺池山供奉三官大帝尊神的三元官前,周期性的举行三昼连霄太平清醮。自明代末期以来,按照这一传统习俗延续迄今(自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被视为封建迷信,曾中断),不仁会减弱,反而越来越隆重,在四邻诸县最享负盛名。
蘸会即将开始,夏灶族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旗布的二十余个蔡氏自然村落就已沉醉节日欢乐热闹的气氛中。在进入夏灶宽坦的水泥路口和蘸会所在地的各个路口,搭起了红红壮观的牌坊彩门,在直至三元宫前的沿路两旁,彩旗飞舞,彩带飘扬,彩色气球在半空飘荡。螺地山,是个有点凸起秀丽的极小极小小丘,其貌宛如一个倒地大葫芦。向南的葫芦口是七世祖仲仪公的陵墓。北侧其状似螺,叫青螺朝北斗。这里有一座坐南朝北别具一格,一高三矮真单元一进,假三间二进四垂翘角亭榭建筑的三元宫。宫里供奉着三官大帝尊神(俗称三界爷),这便是家乡的人们历来最尊崇和信仰的神明。宫首宽阔的旷场上,彩色的气球在半空中飘荡,周边彩旗迎风飞舞,彩带如虹,场面如画。在旷场的北方,搭起三个大戏棚,与三元宫遥可相向,正棚搭起特别高,又比较宽阔.是三层楼彩棚。古往今来,遵循民族传统园林亭阁艺术构图搭架。在装饰方面,底层柱栋钳金盘柱,下端猛獅踏球,栏杆突出,层次分明,门窗棱角清楚。根锯不同层次,不同格局,则分别配装全身立体纸塑制作戏剧人物图像、飞禽走兽、山水花盆景等,更有万盏闪灯,布列点缀于其间,友晚熠熠生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辉煌壮观,简直叫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醮会文化另一个倾倒众的便是锣鼓帮。亦最能昭示夏灶家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锣鼓帮,分地方民乐八音和民族大锣鼓两类。夏灶的锣鼓帮是民乐八音民族八音,锣鼓帮是由鼓亭、民乐队、标旗队、花蓝队组成的。鼓亭中间设有司鼓位(司鼓均是十三四岁的少年),其亭之装饰特别精致美观,是各帮争冠夺魁意赛的项目。亭榭楼阁之设计,既古典又雅观,且金碧辉煌而翠绿幽雅。鼓亭装镶有“穆桂英挂帅”、“岳飞大破金兀术”,“刘小姐抛绣球”和“刘风姬挂帅”等的全身立体纸塑制作古代戏剧人物图象,加以山水花草的衬托,宛如神仙洞天,犹如月里蟾宫,美不胜收。
醮会的第二天,上午九时许,巡游的队伍按约定俗成的顺序,在本族各村巡游。以大锣、哨呐、呜炮和呜铳(统是一种以硝药引爆而发出巨响的,俗称“三把联”)开道,接着就是用木雕神轿抬着三官大帝、三山国王等神像,后面是身着黑长衫、头戴黑毡帽的醮会总理、协理等长老,跟着缓步行进,体现家族长者的风范和对神明的虔诚。
接着,就是十余帮锣鼓帮。每帮锣鼓帮由牌旗领队,牌旗上绣着村名,以示该帮是某一村的。连下是鼓亭和民乐队(吹、打、敲、弹、拉等的演奏者),往后是标旗队(俗称扛大旗),每幅标旗由妙龄靓女扛着,标尾由俊俏男青年扶着跟随在后头。标旗都是一色的大红好布料,旗边缝镶白色彩布,旗面绣着四个吉祥大黄金字,如“国泰民安”、“合境平安”、“文明盛世”、“百业兴旺”等等,扛头旗的称帅旗,其旗更显得精致,走在前头。这些俊男靓女身着盛装,眼戴墨镜,跟着乐队优美的民乐旋律,慢移莲步,轻摇标旗而行。
跟着标旗之后是华蓝队。每担精心制作的小花篮,不但形态装饰不同,而装放的鲜花、佳果也不相同,配上曲型而富有弹性的小扁担,由头戴盔帽,全身古代装束的靓丽女童列队挑着,左手搓腰,微扭腰肌,慢步行进,真是妙趣横生,乡音浓厚,乡韵并存。
巡游人数之多,队伍整齐且壮观,真是热闹非凡。每到一村和沿道经过之处,都得到围观的人阵阵喝采、啧啧的称赞。
第二天戏棚上除继续演大戏外,还在七世祖仲仪公陵墓前,设坛举行祭缅科仪,为缅怀其生前为维护家族正当权益和庄严,而刚勇捐生的高风亮节大无畏精神。
醮会期间,不论本族或同宗和外地异姓的任何人,还是集体前来贺醮的,或者私自前来朝拜神明的男女老幼,都可凭醮会发的饭票进入食堂就餐素食,全天接待。就餐的人在将进入食堂时,由于人多,须得依先后排队,人群拥挤,车水马龙,每天就餐的有几千甚至上万人次。
醮会的第三天,在经戒荤素食半个月以上的族人,在是日早晨才可屠宰猪羊和鸡鸭,酬神后宴请亲朋。
是日上午,三元宫前的旷场上,酬神的场面更是别开生面,热闹非凡。一般的村以席面(每张八仙方桌上摆放着全猪、全羊,或猪首、鸡鸭、鱼等牲牷酒礼和香帛等拜仪),大村的有几十桌,小村的也有十几桌,由彩旗、哨呐、锣等领路列队,吹吹打打而来;也有小户人家挑着、提着前来奉拜的,旷场上总是摆得密密满满的,鞭炮声、演大戏的鼓乐声汇在一起,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酬神礼成之后,勤劳、民风醇朴、忠诚好客的夏灶人以丰盛的美餐,怀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之喜悦热情地款待亲朋好友,以其共享节日的欢乐。
夏灶的醮会文化节,何以如此隆重又独特呢?
原来,根据夏灶族谱记载:开基祖班公字化鲁,先世居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庵头堡红花巷,系息惠公之九世孙,生于宋季为乡进士,授广东省循州府(今之惠州)教谕。因宋、元易代,兵乱流裔,道经华佐(夏灶的约称)巡迹而定居。
传至三、四世始享升平创业颇隆。后因五世祖姑出嫁潭冲林姓,以一百二十亩出租田地给其作随奁,原定姑死其田地如数归还,而后,期间不但不肯归还,却反被设计盗去一千二百八十亩的出租出契,而引发两氏族连续几十年,历经几个皇号的残酷械斗纠纷和诉讼事件,时被称为明朝广东四大要案之一。在械斗中,对方被我族杀死多人,然后把其尸分池集埋,其中一处则埋在螺地山。因此,亲家变为冤家,两族也从此断绝联婚关系直至现在。
在以七世祖仲仪公为首的十八庠生,为维护家族权益与庄严和正义,奔走皇路,向朝廷提起御告,旨下广东督抚察院,经对审、霸占是实、察院明判,于正德十五年八月十五日令其立退批。退还我族照旧管业,首恶林祯受绞处决,其子充军,吾族胜讼,但在其诉讼途中等被暗害而刚勇神生老有国参、国质等十三人。
后来,岂料集埋在螺地山约三崛死尸,阴魂不散,一到黄昏,使出来作崇戏弄,一遇阴雨天,更为猖獗:搞得飞砂走仁,天昏地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由于螺地山长满灌木林,又加上当时人口还不如现在众多,显得满目荒凉。
自古迄今,海丰、陆丰两县的人都有这样玄乎其玄,奇乎而奇的共同说法,夏灶的三官大帝的香炉是从田墘(今隶属汕尾城区辖内)飞来镇邪的(这至今有一个很生动的传说故事,在此不必赞谈)。从此,螺地山自有了三官大帝尊神坐镇以后,再不像往日那样乌烟瘴气,而呈现一片晴朗祥和的气象。由于神威显赫,四乡六里前来顶礼膜拜的人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建宫供奉。相应的,从此以后,夏灶蔡氏的人口也随之增加和日益繁荣昌盛。因此,为感蒙神恩,也从酬谢演社戏中而演绎成三昼连霄的太平清醮的周期醮会(但年年四季的社戏也照常演出)。
夏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夏灶自班公从闽入粤在夏灶肇基八百多年来,不仅衍传了二十多代子孙,拥有几万人口,还有众多苗裔外迁外地和海外诸国,常住人乡口约占所在镇总人口将近一半,占地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二十多个自然村落的大乡望族,屹立干氏族之林的巍峨丰碑,而且构建了夏灶蔡氏文化史上的奇丽景观。夏灶蔡氏醮会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汉文化为基本特色,集宗教.民俗之精华,同时又能在传统中取其精髓,再融入现代意识与时代感而自成一格,同时在敦亲睦邻中构建了社会和谐起一定的桥梁作用和贡献。从而呈现出焕然一新,充盈着生机蓬勃发展的氏族民俗优秀文化。正是:
传统节日喜气扬,醮会文化历史长。
充实提高并发展,擦亮品牌焕新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