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生于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卒于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享年55周岁。今年是蔡襄诞辰一千周年。
⊙蔡襄,字君谟,号莆阳居士,谥号忠惠,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枫亭市赤湖蕉溪东宅村(今仙游县枫亭赤湖蕉溪)人。1047年蔡襄举家移居莆田城南,这个村庄后来因蔡襄而名为“蔡宅”。
⊙天圣四年(1026年),十四岁的蔡襄中了乡举;天圣八年(1030年),18岁的蔡襄中了进士,初试为开封府第一,廷试为甲科第十。蔡襄可能是莆田历史上由两千多名杰出士子组成的“进士榜”上的“榜幼”。
⊙蔡襄如“神童”一般闪亮登场,其成才的原因后世大多沿用了这样的说法:他受启于“专通经史、工古文”的惠安姓卢的外祖父。似乎是为了佐证这个说法,在他登进士后第四年,他的胞弟蔡高也中了进士。然而与他们“神秘的惠安外祖父”这个说法颇为冲突的是,他们的从叔蔡准和蔡高同科中了进士。由此,“赤湖蔡氏”的盛名远远盖过了那个籍籍无名的“惠安卢氏”。仿佛获得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蔡襄一举开启了“赤湖蔡氏”“科甲蝉联,簪缨鼎盛”的荣耀之门:有宋一代,这个家族在莆阳一脉共出了50多名进士,共计职官者100多名,其中宰相3名,榜眼1名,尚书2名,侍郎4名。
⊙蔡准就是大名鼎鼎的蔡京和蔡卞的父亲。蔡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相”,在莆田,蔡京和蔡襄的血缘关系,一直被文史界有意无意地遮掩着,2010年出版的《莆阳蔡氏宗谱》则大大方方地标明,蔡襄的曾祖父和蔡京的曾祖父是同胞兄弟。按照古人的说法,蔡襄和蔡京是“从兄弟”。后世有人说他们是“堂兄弟”,此称谓不合规矩。在古代,同一个祖父的称“堂兄弟”,同一个高祖的为“从兄弟”。蔡襄比蔡京早35年出生,看起来像两代人,这是因为,蔡襄的曾祖父是老大,蔡京的曾祖父是老幺。他们的一世祖蔡用元来自中原,在唐中和、光启年间辗转迁徙而到赤湖蕉溪。
⊙蔡襄、蔡高、蔡京、蔡卞、蔡立、蔡衮、蔡雍,他们是莆阳“赤湖蔡氏”的第六代,彼此的关系是从兄弟,他们都中了进士。他们名字中有个共同点,都是“衣”字头。有意思的是,“赤湖蔡氏”在莆发枝的数脉,他们第六代的一众从兄弟里,凡名字为“衣”字头的,都中了进士;没有的,则奄然无名。
⊙蔡襄是北宋名臣,先后任过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等。后世对蔡襄评价甚高,朱熹评其“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
⊙蔡襄在朝廷第一次发声是以“持不同政见者”的身份出现的,这一年蔡襄28岁,初任西京留守推官,官阶不高,一出手却做了件惊天动地的事:他撰写了一首一千多字的组诗《四贤一不肖》,公开声援遭贬的“四贤”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尹洙,炮轰“不肖”的当权派高若讷。这首组诗引起朝野轰动,京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成为畅销书。连当时的契丹使者都“买以归,张于幽州馆”。至此,蔡襄以耿亮之声知于朝野,后世称其“四谏经邦”,指的是,蔡襄曾经四次在朝廷危局中,发出了与主流当权派针锋相对的不同政见。为此,蔡襄因言获罪,多次遭贬,虽付出惨重代价,却彰显了一位传统士大夫的“忠惠”之名。
⊙蔡襄生平事迹无数,尤以重民哀生扬名,史书有载的有两件大事,一为“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百姓感念,“为公立生祠于塘侧”。二为主持建造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洛阳桥的建成,推动了当时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兴化府志》介绍洛阳桥修建时,“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立石为梁”, 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种蛎于础以为固”,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学运用于建筑的先例;“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颇为科学,可见蔡襄重视生态平衡。故此,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蔡襄为“福建桥梁界的状元”。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大家”(简称“苏、黄、米、蔡”)。其书法楷行皆妙,尤以“飞白散草”为最,是宋代书法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关纽人物。《兴化府志》载,“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苏东坡言:“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欧阳修评价更高:“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后世有人言,宋四大家中的“蔡”疑为“蔡京”。言者主要依据是,宋四大家中蔡襄年龄辈分最高,不应排在最后。后又有人言,“苏、黄、米、蔡”,这样排序是为了符合声调的四声顺序。
⊙蔡襄一生著述甚多,明徐勃辑有《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别记》十卷。
⊙蔡襄是北宋重要的诗人,当时有《莆阳居士集》行于世,传世诗、词、赋有420多首,其中与家乡莆阳有关的数十首。后世评价其诗作“清遒粹美”,开了闽诗在宋一代的新风。
⊙蔡襄知泉州府时,著《荔枝谱》,全文2000多字,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荔枝专著,英国人李约瑟博士编著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称这部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问世的果品分类学著作”。
⊙蔡襄《荔枝谱》,对老家莆阳的荔枝特别推崇:“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蔡襄最推崇的是莆田荔枝“陈紫”品种,“唯陈紫之于色香味,自拔其类,此所以为天下第一也。”
⊙蔡襄之后,明清又有文人撰写《荔枝谱》,明代徐勃补充了新的荔枝著名品种,其中一种来自蔡襄家,名为“蔡宅红”。
⊙蔡襄是茶学家,他任福建转运使期间,督办改进并提升了当时著名的北苑御园的茶叶品质,“建茶”、“建茗”名列北宋贡茶之首。后,蔡襄创作《茶录》,为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茶录》是一篇写给皇帝的奏文,由蔡襄亲自书写,同时也是一部蔡襄书法的代表作。
⊙蔡襄生前喜欢在作品后署名“莆阳蔡襄”,取莆仙位于“山南水北”之意,后人沿用了他的说法,莆田别称“莆阳”。然“莆阳”之别称,非蔡襄首创,比他更早的唐代进士徐寅也称自己为“莆阳”人。“莆阳”名称的由来至今是个未解之谜。
⊙古代志书一般只概述人物事迹,较少直接描写主人公的性格面貌。《宋史?蔡襄本传》却专文介绍蔡襄的为人,“于朋友尚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而哭。尝饮会灵东园,坐客误射矢伤人,遽指襄。他日帝问之,再拜愧谢,终不自辨。”从中可见蔡襄重情尚义、深沉含蓄之儒者风貌。
⊙蔡襄一生坎坷悲苦,除了仕途“三起三落”,饱受上层政治斗争之困,其家庭灾难亦接踵而至,发妻葛氏中年而逝,弟蔡高、长子蔡匀、次子蔡旬皆英年早逝。
⊙蔡襄是在“丁母忧”期间在家乡去世的,他的挚友欧阳修为此悲痛不已,撰写了一篇近2000字的悼念文章,《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最后一段是这样的:“谁谓闽远,而多奇产,产非物宝,惟士之贤,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奋躬当朝,谠言正色,出入左右,弥缝补阙,间归干闽,有政在人,食不畏蛊,丧不忧贫,疾者有医,学者有师,问谁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坟,有拱其木,凡闽之人,过者必肃。”
⊙欧阳修是蔡襄一生中最亲密的挚友,欧阳修不仅为蔡襄撰写墓志铭,在蔡高、蔡母卢太君去世后,欧阳修都动笔写了他们的墓志铭。欧阳修同时还为蔡襄写了祭文。这些文字都收录在了《欧阳文忠公文集》。
⊙仙游枫亭现建有蔡襄陵园,其楹联有“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仙游龙华建有蔡襄纪念祠,其楹联有“华堂焕彩书风诗品蔚人文,赤湖生辉荔谱茶经光世德”;城厢蔡宅建有忠惠祠,其楹联有“壶山兰水同千古,庆历熙宁第一人”;东沙建有蔡襄纪念馆,其楹联有“仕君则忠,荣誉褒扬端明殿;安民以德,功勋彰著洛阳桥”。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以下资料:《兴化府志》(明?周瑛、黄仲昭著)、《荔枝谱》(宋?蔡襄著)、《荔枝谱》(明?徐勃著)《莆阳蔡氏宗谱》(莆阳蔡氏宗谱编委会)、《宋史》(元?脱脱著)、《蔡襄评传》(蔡庆发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