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枫亭东宅人,一生为政清谦,忠国惠民,官至端明殿学士,著有《荔枝谱》、《茶录》等巨著。他的书法,据《端明蔡公》载:蔡襄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并列“宋四大家”。他的书法光学颜真卿、继而学褚遂良、虞世南。并师法晋人。根据蔡公自己的记叙。他光从基础的真书临摹由宇形到字神入手,真书打牢、渐而至于行草,虽写行草也不离楷正(真书)。由于蔡公天资聪颖,学富五车,学书源诗要领,楷书端庄沉着,圆润姿媚,结体缜密,宽绰适度,行草书参用了飞白法、虚实相间,浓淡得宜,提按顿挫运用自如,转折轻健,笔致飘逸。他在当时得古人之法,又不限门户,博取各家之长,融汇贯通直至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欧阳修评蔡襄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评得很中肯。君滇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因他天姿高纵、又笃志力学,独步当世是当然的。欧阳修又说:“君谟笔师法,真草惟意所为,动造精绝。世人珍藏为宝,而予得之尤多,若《荔枝谱》、《永州县学记》笔墨优精而有法,犹有虞世南遗意”。韩琦《观君谟(书孝宗崇 院碑)诗》云:“名因光帝鸿恩赐,碑得君谟大字书。宋徽宗评曰:“蔡君谟书色藏法度,停蓄锐锋,宋之鲁公也”。高宗(讠光):“蔡襄书法体制方入格律”,也就是说得书上正轨。黄庭坚更尊称蔡为“翰墨豪杰”。
蔡襄的书法作品,为当时名公大儒乃至皇家所赞赏和珍重,可以想见其为世人厚爱之一斑。但蔡襄传世的书迹碑碣并不多,原因之一他不轻易为人书写。当时仁宗皇帝命蔡襄书《元舅陇西王及温朱后父碑》,在别人也许认为是求之不得非常荣宠幸的事,他却坚辞曰:此乃侍诏的职责,终不肯奉诏。当时所有的追求高尚情操士大夫,学者都洼童:“先器识而后文艺”,蔡襄正是这样躬身力行的。所以后人评说:蔡襄书法如礼法之士,道德之师,盛服斋店,少有野肆之意,见者无不起敬。黄庭坚云:“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谒墨帖仿佛以晋宋间人书”,连米芾也说:“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沈括(1015-1095)在《梦溪笔谈》中说:蔡襄“以散笔作草收,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独树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又纵逸而富古意,有风云变幻之势。书如其人,蔡襄的书法特点正体现出他道德,学养等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对宋四大家的认识,还是以宋人说法为准更确当。
清代乾隆皇帝看到清初装成册的蔡襄《十帖》、《与杜长官帖》、《笔精帖》等御笔亲题:“淳澹婉美,王润金生”。蔡襄草书参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如东坡赞赏曰:“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范大年更赞叹:蔡襄飞白,细若游丝、轻若浮云、徘徊婉转,有翔龙舞凤之状,尤为世宝。这!以其刻苦的临池工夫,尤其在实践中的创新成为宋代早期书坛的泰斗,作为从唐、五代到北宋书风转变期承前启后的标志,与苏、黄、宋三家一起由唐溯晋伎宋书风为之一振。这与蔡襄在书法继承和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从宋袭以来,蔡襄在楷行草特别是飞白体上均有较高造诣,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蔡襄书法的杰出成就,为今几是他曾留下有墨迹的名胜古迹和游览地方,如福州鼓山风景区、惠安至泉州万安渡上的洛阳桥,建造洛阳桥不但传为佳话,而且还当作国家级文保单位保护,人们要把蔡襄手书临桥头竖得千年的《万安桥碑记》文字拓托下来,须经当地文保单位批准,甚至要交一定牧项,这也说明蔡襄书法之倍受令人高度尊敬和爱载。其他的可见一斑。
上面是我们对蔡襄书法的认识。早在明代刑部侍郎书法名家李东阳对蔡公书法作了全面的评述:
一代君谟是主盟,醉翁书法有真评。
喜看姿笔飞扬地,犹如风流不尽情。
苏黄墨本人争购,响拓双钩几乱真。
唯有君谟遗迹少,为君频拂案头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