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发布蔡氏信息

      传递蔡氏情怀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原蔡家村(东胜村)慈善联..  · 东莞蔡屋举行迎春围餐团圆宴  · 江西省永修县滩溪镇滩溪蔡斌公蔡氏宗祠举行圆..  · 湖南蔡锷生平业绩陈列馆开展新春拓印活动  · 福建省柯蔡宗亲总会祭祖、2024年年会暨表彰大..  · 广东湛江蔡氏宗亲总会举行辞旧迎新晚宴  ·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蔡氏宗亲会成立  · 福建南安柯蔡氏源流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监事会..  · 广东省增城黄猄冚蔡氏宗祠暨贵台蔡公祠堂重光..  · 《爱我蔡家》歌曲首发仪式在广东惠州举行  
文化天地 更多

典故传说

蔡氏文化

谱牒文化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天地 > 典故传说 > 内容 

蔡襄《荔枝谱》推扬的荔枝佳品

作者:阮其山  发布时间:2019/3/27

     陈紫方红总堪夸

  ——蔡襄《荔枝谱》推扬的荔枝佳品

  蔡公作《荔枝谱》推扬闽中荔枝,不吝笔墨,专篇予以评介(第二篇《标尤异》,第七篇《别种类》),成为蔡谱之压卷亮点,亦显其精于品尝荔枝的深厚功力。元代浙江文人张思廉以诗赞之:“知味何人似蔡襄 ,方红陈紫与谁尝。”(《画荔枝障》)。张邦侗《蔡端明荔谱引》称:“宋蔡忠惠公入直龙图,出分虎节多识草木,宣力海邦。览其荔枝一谱,品题轩轾,良称能事。其用心亦勤矣。”

  琳琅满目,名品迭出

  闽中沿海福、莆、泉、漳四郡,因水土气候适宜,五代之后,荔枝种植迅速发展。《荔枝谱》称,“福州种殖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城中越山(即屏山),当州署之北,郁为林麓。暑雨初霁,晚日照耀,绛囊翠叶,鲜明蔽映,数里之间,焜如星火,非名画之可得、而精思之可述,观揽之胜,无与为比”。“兴化军风俗,园池胜处,唯种荔枝”。荔枝产量甚巨,据宋淳熙《三山志》,福州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岁贡荔枝干六万粒,后逐年递增,至宣和时较祥符数外增八万三千四百粒;贡荔枝煎(蜜饯)130瓶,丁香荔枝煎30瓶;贡圆荔枝较祟宁十万粒新增十万零六百粒,翻了一番。土贡荔枝仅是总产量的一小部分,蔡谱称“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可推想总产量之巨大。

  荔枝品类更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蔡襄《荔枝谱》罗列其优异者三十二品。即陈紫、江绿、方家红、游家紫、小陈紫、宋公荔枝、兰家红、周家红、何家红、法白石、绿核、园丁香;虎皮、牛心、玳瑁红、硫黄、朱柿、蒲桃荔枝、蚶壳、龙牙、水荔枝、蜜荔枝、丁香荔枝、大丁香、双髻小荔枝,真珠、十八娘荔枝、将军荔枝、钗头、粉红、中元红、火山等,并对前十二品排列等次。

  北宋熙宁末出知福州的曾巩,上《福州拟贡荔枝状》称,“闽粤官舍民庐与僧道士所居,自阶庭场圃至于山谷,无不列植,岁取其实,不可胜计。故闽粤荔枝食天下,其余被于四夷。而其尤殊绝者,闽人著其名至三十余种。”其奏状附《荔枝录》,品目达三十四种,基本上采自蔡襄荔谱,甚至不少文句亦相似。

  明万历《福州府志》,又增蔡谱所未详者三十二品,其最佳曰:一品红、状元红、桂林、中冠、金钟、胜画、鸡引子、凤池超;次佳曰:驰蹄、金樱、栗玉、矿玉、红绣鞋、天柱、满林香、鹅卵、蜜丸、白蜜、鸡肝;中品曰:馒头、磨盘、马先白;曰:松柏蕾、将军帽、醋瓮;其异品曰:绿珠(结绿)、星珠红;又有山荔枝,其佳品曰:胜江萍、鹊卵;异品曰:牛胆;其中品曰:山中冠、山金钟、中秋绿。可谓争奇斗异,令人眼花缭乱,馋蜒欲滴。

  慧眼识珠,标奇立异

  蔡襄为何能在名目繁多、品质各异的荔枝中,鉴别挑选其优良品种?

  《荔枝谱》称:“予家莆阳,再临泉、福二郡,十年往还,道由乡国。每得其尤者,命工写生。荟集既多,因而题目,以为倡始”。正因其生于荔乡,官于荔郡,独具地利,悉知多个地区裁培、食用荔枝习惯与偏爱,有利于从更大地域内广搜品种,吸取民间经验,加以比较鉴别。此其一,即独得地利,便于实践。其二,方法得宜。《荔枝谱》第二篇,详尽介绍其比较鉴别方法。曰:“今列陈紫之所长,以例众品:其树晚熟;其实广上而园下,大可径寸有(又)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毋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道家仙药),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荔枝以甘为味,虽百千树莫有同者。过甘与淡,失味之中。唯陈紫之于色、香、味,自拔其类,此所以为天下第一也。凡荔枝,皮、膜、形、色,一有类陈紫,则已为中品;若夫厚皮尖刺,肌理黄色,附核而赤,食之有渣,食已而涩,虽无酢(醋)味,自亦下等矣。”蔡襄以号为“天下第一荔枝”的陈紫为样本,分解出成熟季节、果实形状及大小、香、色、壳、瓤、膜、核、味等九个项目,进行比较鉴别,尤以色、香、味为主要指标,评价其上下优劣。有了这些标准,便可较为精确地从千姿百态、良莠相杂的众多荔枝中,辨其高下,慧眼认珠。尽管人们对于果品各有偏爱,但综合众多的评比指标,亦不至于次第颠倒、鱼目混珠。足见蔡襄鉴别荔枝的智慧及功力。

  据此,蔡谱专篇条列闽中荔枝主要品目计三十二种,其中陈紫等十二种特排出等次,并逐一作简介。现摘要于下。

  (1)陈紫(略)。(2)江绿(大较类陈紫而差大,独香薄而味少淡,故以次之)。(3)方家红(可径二寸,色味具美。言荔枝之大者,皆莫敢拟,人罕得之)。(4)游家紫(种自陈紫,实大过之)。(5)小陈紫(其树去陈紫数十步,其成也差小,又时有焦核者,因而得名)。(6)宋公荔枝(树极高大,实如陈紫而小,甘美无异)。(7)兰家红(泉州为第一)。(8)周红家(独立兴化军三十年,后生益奇,声名乃损,然亦不失为上等)。(9)何家红(出漳州)。(10)法白石(出泉州法石院,色青白,其大次于兰家红)。(11)绿核(颇类江绿,色丹而小。荔枝皆紫核,此以绿见异,出福州)。(12)园丁香(此种体园,与味皆胜)。

  无等次者:(1)虎皮(红色,绝大,绕腹有青纹,正类虎斑)。(2)牛心(以状言之,长二寸余,皮厚肉涩,福州唯有一株。)(3)玳瑁红荔枝(上有黑点,疏密如玳瑁斑)。(4)硫黄(颜色正黄而刺微红,亦小荔枝,以色名之也)。(5)朱柿(色如柿红而扁大)。(6)蒲桃荔枝(穗生一朵至一二百,将熟多破裂。凡荔枝每颗一梗,长三五寸,附于枝。此等附枝而生。其品殊下)。(7)蚶壳(壳为深渠,如瓦屋焉)。(8)龙牙(荔枝之变怪者。其壳红,可长三四寸,弯曲如爪牙而无瓤核)。(9)水荔枝(浆多而淡,食之蠲渴,出兴化军)。(10)蜜荔枝(纯甘如蜜,是谓过甘,失味之中)。(11)丁香荔枝(核小如丁香,树病或有之,亦谓之櫵核,皆小实也)。(12)大丁香(原壳紫色,瓤多而味微涩)。(13)双髻小荔枝(每朵数十,皆并蒂双头,因以名之)。  (14)真珠(剖之纯瓤,园白如珠,荔枝之小止于此)。(15)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时人以少女比之。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16)将军荔枝(出福州)。(17)钗头(颗红而小,可间妇人女子簪翘之侧,故特贵之)。(18)粉红(荔枝多深红,而色浅者为异,谓如傅朱粉之饰,故曰“粉红”)。(19)中元红(荔枝将绝才熟,以晚重于时。蔡襄晚年曾于七月二十四日得食之,喜而赋诗,云:“绛衣仙子过中元,别叶空枝去不还。应是天人知忆念,再生朱实慰衰颜”。)(20)火山(本出广南,四月熟,味甘酸而肉薄,穗生梗如枇杷,闽中近亦有之)。

  由上可知,凡排列等次者,其味皆美;未列等次者,味多不佳,而以形、色稀异与成熟季节早晚取胜,各显其长,实无可比性,故未排名。张邦侗《蔡端明荔谱引》称:“宋蔡忠惠公入直龙图,出分虎节多识草木,宣力海邦。览其荔枝一谱,品题轩轾,良称能事。其用心亦勤矣夫博物搜奇,玄言清赏,予盖有味于兹编耳。”  明代曹蕃《荔枝谱》〔自名《荔枝小乘》〕:“  自宋蔡君谟学士著谱,声价顿起。……惟端明学士兴化军人也,生长于扶荔之乡,闻见既真,殿最不爽,一经品题,遂尔增价。”

  均对蔡襄品荔做了充分肯定。

  我们看到,蔡襄评介荔枝品种时,颇为强调其自然天性。如陈紫,“今传其种子者,皆择善壤,终莫能及,是亦赋生之异也”。小陈紫,“其树去陈紫数十步,初一家并种之,及其成也差小”。洪迈《容斋随笔》称:“莆田荔枝,名品皆出天成,虽以其核种之,终与其本不相类。宋香之后无宋香,所存者孙枝尔;陈紫之后无陈紫,过墙则为小陈紫矣”。亦赞同蔡襄“赋生之异”之论。

  同时,蔡襄甚为注意一方水土对荔枝品质的影响。如称:“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为奇特”。“福州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兴化军风俗,园池胜处,唯种荔枝”。评陈紫,“平窊(漥)坎而树之,或云厥土肥沃之致”。评水荔枝时明确指出:“荔枝宜依山,或平陆有近水田者,清泉流溉,其味遂尔”。

  蔡襄还重视荔枝的变异现象。所录后二十种,大多属于变异之果。如牛心、蒲桃荔枝、蚶壳、龙牙、双髻小荔枝、钗头、真珠等,以果形变态见奇;虎皮、玳瑁红、硫黄、法白石、粉红等,以果色变异为贵;绿核、丁香荔枝等,以核变小、变绿为异。变异是生物进化的特有现象,正如蔡襄评介“龙牙”时所指:“龙牙者,荔枝之变怪者……全树忽变,非常有也”。对荔枝的变异现象作初步探索,具有科学价值。明代曹蕃《荔枝谱》亦指出:“自宋蔡君谟学士著谱,……但今具谱牒中所载三十二品而索之,陈紫、江绿鲜矣!即彼称中驷,十亦不得其二三。岂其名号之鼎新,抑或今昔之异态?”荔枝的变异现象,已为谱家所普遍关注。

  品味文化 名牌效应

  荔枝于历史上作为稀异南果,鲜献朝廷,成为宫廷奇珍与圣物,并为上层社会所热捧,视为“果王”、“果后”。文人墨客亦竞相称咏,成为文章诗赋的热门主题。可以说,在古代,荔枝乃是人们喜爱的文化载体。唐杜牧一曲《过华清宫》,成为荔枝之千古绝唱。蔡襄《荔枝谱》推介优异品种时,不少带有故实,生动感人,增加人们食荔兴味,提升荔枝的文化品味。如介绍陈紫称:“富室大家,岁或不尝,虽别品千计,不为满意。陈氏欲采摘,必先闭户,隔墙入钱,度钱与之,得者自以为幸,不敢较其直(价值)之多少也”。实录当年采摘陈紫的神秘做法,反映人们珍重心理。介绍宋公荔枝称,树木极高大,“世传其树已三百岁,旧属王氏,黄巢兵过,欲斧薪之。王氏媪抱树号泣,求与树皆死。贼怜之不伐。”写出树主舍身护树之壮烈,及黄巢锄强怜弱之义行。其《谢宋评事荔枝》诗中“兵锋却后知神物”句,即指此典。介绍何家红称,“出漳州何氏,世为牙校(低级武官)。尝有郡将全树买之,树在舍后,将熟,其子日领卒数十人,穿其堂房乃至树所。其来无时,举家伏藏,欲即伐去而不忍,今犹存焉。”介绍十八娘荔枝称,“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介绍将军荔枝称,“五代间有为此官者种之,后人以其官号其树,而失其姓名之传”。如此等等。这些典故,生动形象地反映前人对荔枝的珍爱,折射出传统的人文精神,无疑增加人们食荔兴致,同时享受文化精神。看来,蔡公是古代一位善于以文化手段,推扬荔枝的高手。

  蔡襄《荔枝谱》推扬的荔枝佳品,对后等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深化了人们对闽中荔枝优异品质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闽中荔枝在全国的优先地位。明代徐火勃《荔枝谱》为明清时期诸家荔枝谱之代表作。其《小引》云:“荔枝自宋蔡忠惠公谱录,而其名益著。世代既遐,种类日夥,骚人韵士,题品渐广。”  北宋乾道间为泉州太守王十朋,作《诗史堂荔枝歌》,云:“君谟亦作闽中谱,陈紫声名重南土”。其《荔枝七绝·江绿》云:“枝头已熟疑非熟,蔡谱江家绿荔枝。真与泉南人物称,果中犹作亚魁推”。自注“泉州自龙虎榜多出第二人(唐代泉籍名士欧阳詹首登进士榜,为第二名),江绿在谱中为第二)”。南宋范成大《妃子园》诗云:“当时若识陈家紫,何处蛮村更有园?”其题注称“然峡中(指巴蜀)荔子,不及闽中甚远,陈紫又闽中之最也”。范为江苏吴县人,尝出任四川制置使,官至参知政事。明代福建布政使周亮工主纂的《闽小记》云:“荔枝种类最繁,予在闽中尽饱尝之。当以莆中宋家香为第一,内肥核小,固足尚蒂,实作旃檀香,尤是异也”。宋代浙江文人戴复古诗:“荔子固多种,色香俱不同。…尝观蔡公谱,梦想到莆中。”明代曹蕃称:“  自宋蔡君谟学士著谱,声价顿起。时运递迁,种植蕃衍,品格变幻,月盛日新,闽人士争哆口而艳谈之。”〔《荔枝小乘》〕。莆邑林希哲诗云:“吾莆名果鲜荔枝,君谟有谱世所知。陈紫方红固为贵,宋香品汇尤珍奇。”等等。不少文人还专门为一些出名的荔枝名品赋诗赞美,姑不赘举。足证蔡谱所荐品牌的良好效应。

  无庸讳言,难免亦有异议。如稍后蔡襄的苏东坡云:“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和陶归园四居》)。南宋名臣王十朋尝出知饶、夔、泉州,自许“ 三州嘉木皆眼见,更阅君谟向来谱”,认为:“君谟谱内丁香种,宜在江、陈品第间。 ”对丁香品种排名略有异议。清代翰林检讨朱彝尊,则是力贬闽中荔枝名品的效应,云:“世之品荔枝不一,或谓闽为上,蜀次之,粤又次之,;或谓粤次于闽蜀最下。以余论之,粤中所产挂绿,斯其最矣;福州佳者,倘未敌岭南之黑叶。而蔡君谟谱乃云广南州郡所出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是亦乡曲之论也。”又云;“啖荔如啖蔗,佳境须渐入。必待兰红、江绿熟始尝,何异渴人禁之饮米汁?粤州火山四月丹,也胜庐桔(枇杷)、杨梅酸。我来福州自北至,投我只舍齐堆盘。端明谱中三十有二品,大概绡衣雪作袄。粤人夸粤闽夸闽,次第胸中我能审”。(《啖荔》)否认荔枝品质优劣之差异,讥其三十二佳品,对食荔者如同以薄纱绡作袄抵御风雪,无济于事,更视之为“闽人自夸闽荔”“乡曲之见”。真可谓奇谈怪论矣。

  窃以为,世人对荔枝乃至一切果品,难免有个人偏好。然蔡谱所推佳品,不仅仅是个人一品之见,乃世代有心者比较鉴别的结果。蔡谱所推三十二品,不过是对前人品荔、识荔实践经验总结而已。蔡公个人的土风乡情,并不能影响改写历代所公认的事实。朱氏一生博览群书,客游南北,其学长于考证。看来,这位博学夫子对于品荔则是不得要领,尚未入门。所谓“次第胸中我能审”,实在是自夸之语。“投我只合齐堆盘”,恰恰证明其对荔枝的某种偏见。现代有人考证,名冠岭南的“挂绿荔枝”,正是明代由福建仙游引种的。(马树田《全像中国三百神》)。君不见,自蔡公著《荔枝谱》后,历代荔谱林林总总,多以蔡谱为宗。蔡谱所推闽中荔枝三十二品,不愧为当时荔中上品。当然,随着荔枝种植的发展,园艺水平的提高,荔枝品种改良与进步,老品更新,新品叠出。宋代罗景纶《鹤林玉露》称:“蔡君谟作谱,为品已多,而后奇名异品,又有出于君谟所谱之外者也。”郑樵《通志》称:“兴化诸品,已在载蔡谱,旧志谓谱中所志,今不复有,惟玉堂红出蔡宅,状元红出风亭,特珍于时。”此正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正如明代福州长乐人陈定国《荔枝谱》所云:“不知天地文明之气,后来居上。……荔枝得南方正气,何独不然?”荔枝新品的层出不穷,争优创异,正是荔树生生不息、永葆青春的原动力,非但没有削弱蔡谱的经典地位,反而增强其始祖的创意价值。蔡公著《荔枝谱》的经典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者:阮其山)

·上一篇:蔡襄与北苑茶文化传播 ·下一篇:勇与蔡京抗争的莆阳烈臣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联系网站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部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