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邑人蔡襄(1012-1067),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他是一位杰出的桥梁建筑家。他在泉州时,倡建了横跨洛阳江上的海港大石桥——万安桥(即洛阳桥),茅以升对它称之为“福建桥梁的状元”。洛阳桥列居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第三位。它在九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在波涛滚滚的碧海中流,与日月同光!宋乾道年间,泉州府知府王十朋路过洛阳桥时,触景生情,口占七律以赞之。诗云:
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
人行跨海金龟背,亭压空间玉虹腰。
功不自成因砥柱,患宜预备有风潮。
蔡公力量真刚者,遗爱胜于郑国桥。
世人称洛阳桥有“三绝”:
洛阳桥工程浩大。桥用花岗石筑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蔡襄集思广益,首创“筏型基础”的建桥墩,并种殖海蛎以固桥基。这一发明既科学,又经济,是我国古代造桥的典型。在施工中,利用潮汐按桥梁的“浮运法”,事半功倍。整座桥梁规模宏伟,总共49孔,全长360丈,阔1.5丈,桥的两侧有500栏柱,均有石雕,以保护行人;还建筑石塔9座以镇风;桥上建石亭9座供行人休息。此桥造型艺术,美丽壮观。共用14000多两银子,其中除蔡襄卖了家里160多亩埭里以捐助造桥外,其余的都是附近各村群众捐献的,不用国库分文。此“一绝”也。
《万安桥记》是蔡襄亲自撰书的。偌大工程,他仅以153字详记其事,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碑文曰:“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工。累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陂、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由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文字凝练,抑扬铿锵,要言不繁,不赘一词。值得一提的是:碑文中实事求是地赞扬卢锡、王实等十五人的功劳,而不诩自己的捐款与政绩,仅在文末带上一笔“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其谦逊有如是者。此“二绝”也。
《万安桥记》的碑文,是蔡襄的真迹。他的笔法挥宏遒劲,气势磅礴,意趣盎然。《皇宋书录》载:“蔡公万安桥记,大字刻石最佳。”南宋周必大说:“蔡忠惠公大字端重沉着,宜为本朝第一,洛阳桥上皆入书法冠冕也。”明代王世贞说:“万安桥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道丽,当与桥争胜。”此“三绝”也。
桥建成后,既呵护来来往往民众的生命财产之虞,又促进泉州以及福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蔡襄之功,功且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