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们口口相传,淮南蔡家岗蔡氏是明代从山东老鸹巷调位(移民)来的。
牛屋里,瓜庵下,老人们吸着旱烟袋,捋着白胡子,打开了话匣子。
元末明初,蒙元入侵,三洗凤阳,七洗濠梁,百姓几乎被杀绝。
后来明太祖天下初定,出来阅边(视察)。百里不闻鸡犬之声,真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满目战争疮痍,太祖心中郁闷。
来到颖阜地方,好容易看到几位耆老,太祖召见他们,进行慰藉,并想听听他们的看法与见解。
其中一位叫朱昇的说:天下初定,你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当问及怎样医治战争创伤,田地荒芜,无人耕种时,一位耆老说,可从不遭战乱的地方调人来耕种土地。
接着大规模的做为国家政府行为的移民开始了。
我们这里大部分百姓便是明朝年间从山东老鸹巷调位(移民)来的。
一开始官府动员,不少人不愿意离开故土,借口说,到了新地方,没有耕牛、种子怎么生活。
太祖说,国家贷给耕牛和种子。
又有人说时间久了,几代人过去,儿孙后代都不知道原籍在哪,也分不清谁是调位(移民)来的,咋办?
太祖说,这好办,每个人的脚上小拇指划两瓣,过再久也能分辨老户人家和调位来的。于是,手把调位来的脚小拇指划了两瓣,至今仍依稀可见。
真正的迁徙开始了,不少人半途又逃了回去,差官押解的人只好用绳子把老者捆绑起来,说把他家大人捆来了,小孩自然就跟来了,所以以前的老人弓着背,倒扣着手,留下来被捆绑的痕迹。
一根长绳拴着很多人,走长远了要吃喝拉撒,这时就得报告要解手(与解溲同意),所以到如今有人大小便还说解手(解溲)。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四、五百年过去,调位(移民)来的,落地生根,不少姓氏成了大户,互相联姻,为当地的土地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昔日的百里不闻鸡犬之声,已是人烟稠密、欣欣向荣,捋着白胡子的老人们,再也不会为战乱担惊受怕,他们都幸福地安度晚年。
(安徽省淮南市蔡家岗 蔡瑞矿/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