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纪念泰伯公3308周年..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参加福建安溪魁头坵城庙重建..  · 福建彭田蔡氏二房份西轩叔德祖厅重建暨落成典..  · 福建石狮永宁前埔村蔡氏宗祠重建落成暨祔祧晋..  
宗族建设 更多

宗务百科

宗族组织

族规家礼

法律法规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宗族建设 > 族规家礼 > 内容 

家风,无声的力量

作者:陈大新  发布时间:2017/7/26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的健康与否,势必作用于社会。家风影响决定着一个家庭及成员总体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观念日趋多元化,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价值观相互激荡,青年一代有目迷五色的困惑,而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教育不够,亟待加强。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不仅针对党内,也普适于全民。这为家风的重构创造了历史性条件,也使理论界可以将家风问题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下加以研讨。

  中华民族文明资源中的家风文化

  孔子曾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著名的“鲤庭承训”。后来,孔氏子孙便以“诗礼传家”作为自己的家学风范。屈原《离骚》开口便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而后又提到自己名字的来历“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公正而有法则。突出了屈原风骨的渊源,高洁正直的家风。

  家训、家规是家风的具体体现,当我们说到家风时,也离不开对家训的讨论。孔子、屈原生活的时代距今都2000多年了,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家风文化绵绵不绝。三国时诸葛亮的“家训”可以说家喻户晓,至今,他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也高悬于各种办公场所和私人书房。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一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仍为人们耳熟能详。清代曾文正公的家书,更曾经是许多政经人物案头之书。家风文化的氛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依然浓厚,《傅雷家书》成为当时的畅销书籍。

  今天,当我们述及现代一批大师级学人如陈寅恪、梁漱溟、俞平伯等人的时候,都会感叹他们的家学渊源,这种优势造就了他们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学界独树一帜,甚至引领风气。除了他们自身超于常人的努力之外,还得益于他们秉持的家训,传承的家风。

  纵观历史与现实,我们都会得出一个结论:中华民族文明资源中的家风文化是弥足珍贵的,在现代历史条件下,有待深入挖掘、整理,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下重构。这里面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在经历了时代大潮的洗礼之后,全新的价值观也对传统文化有所扬弃,保留了属于本民族的优秀精华。

  家风在育人中的默会作用

 除了有形的家训、家规,家风更有无形的默会层面。后辈通过亲沐其风,心心相印,自觉传承。哈耶克谈道:“文化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人为的,既不是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也不是经由理性设计出来的。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陆昕所著《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一书中说,陆宗达为人重师恩,不表功,学述上讲包容,讨厌门户之争,这些都是陆宗达的行为方式,并没有系统地论述流传下来,但对陆昕而言,这却是实实在在的家风。

  张充和口述《张家旧事》中谈道,她父亲张吉友非常和蔼,爱读书,痛恨****,她说:“父亲爱看书不但影响了我们,连家里的佣人、保姆做的时间长了都染上了书卷气。”这些耳濡目染传承之下的家风,影响力是不在有文字的《家训》《家规》之下的。家长们的行为方式有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

  在讨论了家风对人们潜移默化的默会作用之后,我们会对家风在当代教育中的缺失,或将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家风在当代教育中的缺失

  在整个社会转型之际,家庭总是会被波及的。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家风在当代教育中的缺失是严重的。

  前不久,一家媒体的系列报道《情系留守儿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人堪忧的现状:家教的缺失。四川的一对小姐弟,姐姐12岁,弟弟7岁,暑假要见父母,需要坐几十个小时的车到杭州。记者在工地上了解到,进城打工者,带孩子开销大,也没精力,所以大多数人把孩子留在乡下。寒暑假能去父母身边的“小候鸟”只是少数。更多的孩子只能在老家孤独“留守”,盼望过年见父母一面,甚至有的几年都不能团聚。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谈论家庭的教育,或者讨论家风吗?

  另一方面,家风在当代缺失的后果已初见端倪。2015年校园暴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女生被多名同学围殴、小学生因无钱“上供”被班干部逼喝尿……这些极端案例暴露出的共同问题,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一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当代的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的缺位,意味着什么?在家风、家训缺失的情形下,我们的教育还能算是完整的教育吗?

  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家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的重构,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关口。

  家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的时代特色

  中国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实现强国梦,需要一个精神支柱,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就是价值观。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公民,没有明晰坚定的价值观,是无以自立、自强的。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引领与深厚的中华文化再培育,成为中国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和有力支撑。

 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下,家风的重构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生动具体的时代内容。2014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的采访,为家风的重构做了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职业、身份、家庭历史的各异,家风的形成都有其独特性,但这是春天里的百花齐放,是同一价值观主旋律下的异曲同工。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的家风重构,要重视转变两个观念:一是重发展,轻文化的观念;二是重育才,轻育人的观念。

  当国家对“唯GDP”的观念说不的时候,重发展轻文化的观念是到了非扭转不可的地步了。有学者在调研古村落保护情况后,谈道“把农民赶上楼”现象,以简单的“推土机方式”铲去的是中国的“乡愁”。过不久,原先村落中那许多历史记忆,生活习俗,民间文化都将荡然无存。传统文化的根脉将被切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出来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是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华的,是植根于东方这一片热土之中的。重视文化建设,就是要将核心价值观精心培育,使良好家风的生长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重育才轻育人的观念,是当下的教育体制下生成的一大痼疾。孟子曾细论过五种教育方式,原话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徳者,有达才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的仍然是育人为主,主要手段是“时雨化之”。成德排在达才之前。我们还注意到第五种方式 “私淑艾者”,意思是风范被人私自学习,影响后人,而家风几近于“私淑艾者”。在家庭教育中要转变那种被应试教育逼出来的“名次论英雄”的观念,从“望子成龙”向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理念转变。

  家风的重构,关键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践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自能形成无愧伟大时代的家风、民风、社风。

·上一篇:何为家风? ·下一篇:家庭与家庭礼仪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