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金井塘东有一座蔡氏家庙。塘东蔡氏属青阳衍派。
“塘东崎,檗谷大,庄厝祠堂盖南门外”,这是一句在泉南耳熟能详的俗语。其中所说的“塘东崎”即指晋江金井镇塘东村东蔡家庙,其建筑屋顶高斜峻峭,富于特色,因而名闻遐迩,蜚声海外。
塘东蔡氏祖祠,既原祖祠(下祠堂,也称大宗祠),大门悬有门额“东蔡家庙”。明代乡贤忠宁大夫、长少知府蔡缵系嘉靖(1514)年进士,授文林郎,于嘉靖戍申(1548)年创纂本宗族谱。宗祠建于这个年代。民国元年(1912)年原祠由于年久失修,复于1985年由菲律宾锦东同乡会理事长蔡玉峰会同乡里各房份族人,再行重修,次年落成,其结构高度,画栋雕梁,对联匾额,木石雕刻,神龛香案等,尽皆保持原貌,惟屋顶改盖绿瓦,更增美观,脊高二丈九尺九寸,依急斜厦而筑,素有“泉州南门外塘东崎檗谷大”之称。“塘东崎”,实为晋江宗祠第一。
祠堂开三通门,中门悬红漆金字匾额“东蔡家庙”,门墙用木雕漆画的笼扇组成。门廊石柱镌刻着楹联:“源出济阳系迁莆阳派衍青阳;分支仑里居卜梓里族聚东里。”“西资雄峙春祀秋赏绵世泽;宝盖灵钟左昭右穆衍家声。”祠堂内两侧粉壁大书“忠、孝、廉、节”,据说仿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手迹。祠内梁枋间悬挂着“祖孙进士”、“国师”、“都督”、“良二千石”、“进士”、“父子拔元”、“兄弟恩元”、“兄弟廷选”、“选魁”、“选元”、“定远将军”、“文魁”、“别驾”、“孝廉方正”、“忠臣”、“孝子”、“都阃”、“寿颐”等20多方科举中式、朝廷封赠的匾额,显示祖宗之显耀。还有菲律宾锦东同乡会重修祖祠立的“名垂乡史”匾额、缅甸族亲为祠堂立的诗题贺匾,以及在台乡贤蔡炳昆撰写的重修东蔡家庙献言和楹联。表现塘东蔡氏海内外传裔之兴盛。除了往菲律宾的华侨众多之外,在台的族裔繁盛也是塘东金井塘东东蔡家庙蔡氏的一个特色。塘东蔡氏族人迁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郑成功据闽南沿海抗清,而后挥师往台驱逐荷兰侵略者,开发台湾宝岛,塘东蔡氏族人随之人台者不少。
蔡氏家庙(顶祠堂),又称新祠堂,始建于清同治间,民国初重建,面积大于东蔡家庙,前后三落,高二丈二尺二寸,深丁八丈一尺六寸,宽度六丈一尺一寸,建筑面积449平方来,埕206平方米。祠内中间左右有天井五口,为晋南祠堂之特色。原祠顶落悬挂匾额“端明殿大学士”、“国师”、“都督”、“祖孙进士”、“良二千石”等25方。大门口左右立下马石一对,大埕竖旗杆六杆,至三四十年代尚存3杆,最后一杆于1949年后倒塌。石埕圈以风窗围墙,南北筑大门通道。因年久破旧,也于1992年由海外侨亲集资重建。1994年落成,规模照旧,雕刻装饰更加精致显目。祠堂的南迁建有逸园一所,园内置憩亭、石椅、石棹,可供小憩乘凉之用。乡贤炳为之命名曰:养心亭、宁静阁,撰联刻于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