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顶街城内的三仙洞,相传这里有三间厝分别居住着一个医生、一个塾师、一个算命先生,老百姓称其为“三仙”,久而久之人们把这里称为“三仙洞”。
三仙洞东侧有座有着600余年历史,建筑别具一格的古式大厝。当我走近这座历尽沧桑、风雨剥蚀的古建筑,依然可以感受它当年的恢宏与精致。那大气的建筑设计,精湛的工艺装饰,多彩的石木雕刻,不落窠臼、匠心独具。关于这座大厝的来历,《东山地名含义汇编》一书这样说:“明朝期间,中军府文书蔡稿(原名蔡瑞枝)卜穴在此基建一座大厝宅。厝宅大院的围墙形似月眉弧形,故名‘月眉厝’,人称‘蔡厝’”。
民居文化,渗透的是民俗文化的精髓。《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这就是对住宅的哲学定义。自古以来,东山岛的宅第建筑秉承了河洛地区的文化渊源。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座宅第的整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
相传在建蔡厝时,曾受江夏侯周德兴指点,抓住山海做文章,独特的月牙形的庭院围墙,偏门斜门斗,背靠岵嵝山,面向东山第一高峰苏峰山,左邻南溟书院,右瞻文峰塔,居“半江沉月”之穴,达到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环境静谧优美,舒适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负责设计承建的土木师傅与建铜陵关帝庙(一说是城隍庙)为同一帮人马,因而整座月眉厝的建筑布局与东山关帝庙相仿,为“皇宫起”大厝,而且融合了“双眼”、“独眼”、“双眼护廊”、“独眼护廊”、“三角厝”等当时东山所有的住宅厝型,在使用功能上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等级观念。墙裙上不当之处还往往配以石雕装饰。大厝大门配置一对方形门枕石。天井大门梁山青石门墩,5级石台阶,天井为石埕,外埕为土埕,畅通开阔,外围墙筑为月眉形,外门楼置在围墙左侧,‘门斗’略有歪斜,门高不及常人身高,故出入须躬身。门前有11级石台阶,总体布局系按数术要求建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蔡稿尤为重视宅第的“水口”,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月眉井,且巧妙地利用了周围的桃井、颜厝井、七仙洞井、高氏井、大老井、厝前井,与自家的月眉井,形成“七星伴月”之格局。这些信息传递出蔡稿对风水文化的顶礼膜拜与笃信不疑。
主厅堂之主要用途是为进行礼仪活动而设,也是表现主人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标志。从室内匾额、楹联、书画及摆设足以反映。正屋建筑很讲究,雕梁画栋,油漆施彩仍依稀可辨。两边罕见的三层三柱穿斗式木架构,依旧完好,据悉这种名为“川四木架构”,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于最小程度,在力与美最佳结合的空间,具有“墙倒屋不塌”抗震防震的独特功能,有着很高的工艺水准和研究价值。斗拱、雀替、驼峰等木质构件亦雕刻有花卉、动物、人物等形象,横枋上楣额则装饰各种拼木图案。挑檐支承的垂简木则有圆雕花篮或倒吊莲花等造型,以及刺虎、祥云、四季花草等木雕图案。简约清雅,不施髹漆,显示出木质的原色之美,愈显古朴典雅,韵味无穷,让远古的意趣纠结在古典气息的光芒里,掩藏在岁月的深处。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蔡氏族人在此举行祭祀祖先,春蒸秋尝,教导子孙,百世效仿。如今,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六百年匆匆而去,蔡氏后裔逐渐从老屋搬出,月眉厝也就渐渐衰落,少人问津。
月眉厝有的虽已破落,正厅中脊横梁已坍塌,但仍见其规模,就连隔壁的陈氏祖祠原本也是蔡厝的地,可见其主人地位的显赫。徜徉在古城内聚集的这些明清时期的建筑群里,月眉厝最能体现其建筑艺术和风韵,它集铜海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映衬出独特的人文环境中人文化修养的深厚。
在深深的庭院里,雕梁画栋的残片停留在岁月深处,满覆时光的履痕。残破的院落,石门墩、石洗衣槽、古井与荒抚的杂草默默独语,倾诉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月眉厝前左边虎巷有座旗杆夹,底座部分被埋在半米深的水泥路面之下,上面的刻字历经风雨洗礼早已模糊不清。据蔡氏族人介绍,它是为表彰蔡彩凤考取清乾隆三十年(1765)文科拔贡生功名而建造的,原竖在祠堂前,以此光宗耀祖。
环绕护廊行走,寻觅往昔的遗物,古物早已不见,只剩下烟火熏得乌黑的窗棂木柱,昭示着岁月的久远。住在院内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蔡氏族人。在院内的一个角落了,找到一只年代久远的小石狮,古朴的样子,静静地观望,像是这座古厝的见证人,与古厝一同从年轻至老迈。
山风浮云掠过,海水轻拍着堤岸,世事在变,唯有身后的月眉厝静立无语。苍凉的古意中,让人感受到时光在不经意间倏然流走的同时,却也让古民居承载着的历史和记忆,犹如以坛坛陈年美酒,散发出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情感上的回归与心灵的慰藉,徜徉其间,令人不饮自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