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揭晓:蔡旭哲担任指令长  · 福建省福州市仑山区蔡襄宗祠(蔡襄纪念馆)举办..  · 香港名仁堂董事局主席蔡金霖为云南边陲的勐海..  · 福建建阳蔡氏两会前往松溪开展交流活动  · 河南举办2024年君子山登高暨第三届蔡邕文化节  · 台湾蔡正元宗长带领家族返福建恳亲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举办重阳节活动  · 姬周根亲文化研讨会暨第二届世界蔡氏企业家文..  · 广东陆丰博社村蔡氏宗祠源远堂落成庆典  · 广东韶关市南雄文坑蔡氏宗祠(昇公祠)重修落..  
村居祠陵 更多

古宅村居

宗祠祖堂

陵园古墓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居祠陵 > 古宅村居 > 内容 

散落乡间的光辉记忆

作者:严艺超  发布时间:2014/4/18
    在去惠东县九龙峰的路上,经过大岭镇谭公村时,你会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名——— 大夫第。对历史知识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能猜到,这里肯定出过一个大人物。

事实确实如此。翻开《惠东县志》,很容易就找到一个名叫蔡锦青的人物。他是清朝同治年间的道员,加布政使衔,诰授资政大夫(正二品)。在惠州历史上,二品大员并不多见,但蔡锦青的事迹似乎鲜有人知。出于了解历史的目的,记者与惠东县博物馆副馆长黄拂秧一起来到谭公村,揭开这位大夫神秘的面纱。


客家民居大夫第保存尚好

在惠州,以大夫第命名的建筑物并不止一处,但以此作为地名的恐怕就只有谭公村了。从平山出发,往东行驶大约9公里,就能找到写着“大夫第”的路牌,随便问一个当地人,他们都能准确指出大夫第的位置。

大夫第原名竹林村,据《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最早在该村开基立业的家族是明弘治年间从吉隆迁来的蔡氏。直到清同治年间,蔡锦青从任上衣锦还乡,在村里建起了一座祖祠,祠堂门匾额上刻“大夫第”三字后,竹林村的名字才慢慢被取代为大夫第。如今,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知道竹林村这个名字。

大夫第准确来说只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客家民居,面阔七开间,三进深两天井,墙体下半截为三合土夯筑,上半截则用青砖砌筑,面积虽然不大,但也显得精致。由于建筑物保存尚好,室内墙体所饰的精美壁画仍清晰可见,檐梁上的木雕也光彩依旧,置身其中,历史的厚重感随之而来。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大夫第内还存放着一块珍贵的木匾,上书“文魁”二字。据蔡锦青的第六代子孙蔡亮介绍,这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刘坤一为清光绪五年(1879)己卯科乡试第三十名举人蔡秉澄所题,而蔡秉澄正是蔡锦青的儿子。然而,这块匾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族人为了使其躲过“文革”浩劫,将它嵌在屋顶的梁架上,饱受风雨的侵蚀,如今已破损不堪。

尽管如此,“文魁”匾能够保存至今,已是不幸中的万幸。蔡亮说,以前祠堂里的牌匾有很多,其中一面“赏穿黄马褂”匾就没能幸存,就连大门口的 “大夫第”三字,也差点儿毁于一旦。幸好青麻石的石刻坚硬得很,没人能够毁掉,人们只好用泥巴糊住了事。

蔡锦青30多年从监生成为正四品道员

大夫第正厅至今仍供奉着蔡锦青的画像。虽然画像是后来根据想象而画,但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感性的认识。

蔡锦青,字芥舟,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监生出身。在清代,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通称为监生,可以直接做官。因此,蔡锦青在并没有考取功名的前提下,仍能进入仕途。清道光年间,他从小小的江西都昌县知县做起,历任吴城镇分防府知府,咸丰十一年(1861)奉旨记名简用道,同治二年(1863)署江西广饶九南兵备道,理九江关税务。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监生到成为正四品的道员,蔡锦青花了30多年。

在九江榷税过程中,蔡锦青多有政绩,《清史稿·食货志》中就有关于蔡锦青协助总督曾国藩统征盐、茶、竹、木四项关税的记载。在清末年间,清廷已经开始从关税中抽厘以供各地军饷,蔡锦青显然深谙此道,对关税业务一丝不苟,深得上司的赏识。但是他没想到,自己新官上任,就夹在曾国藩与沈葆桢的双重压力之中。

据《湘军志》记载,咸丰十年(1860),寻授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规定江西厘金全部充作军饷,漕折以及九江关洋税也经常被截留运往军营。同治二年,曾国藩给蔡锦青写了一封私信,叫他解九江关洋税三万两给正在围困金陵的曾国荃部队使用。总督之命自然不敢违抗,但是蔡锦青怎么也想不到,江西巡抚沈葆桢与曾国藩的矛盾已经凸显。蔡锦青往金陵拨付了一万五千两银子,此事被沈葆桢得知,于是沈葆桢便将蔡锦青怒斥一顿,扬言若不收回,则撤去蔡锦青的道员之职。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里外不是人的蔡锦青只好万分无奈地来到曾国藩面前,向总督大人“索”回那一万五千两银子。曾国藩心中自然懊恼,但鉴于太平军在浙江战场失败之后,大量人员退到江西,江西局面确实危急,只好忍气吞声,让蔡锦青把银子带回。

在九江,蔡锦青除了管理税务外,还为地方做了不少实事。最大手笔的一件事是重建御窑,延续了景德镇的御窑之火。原来,被誉为“瓷都”的景德镇在太平军的肆虐下,曾经辉煌一时的御窑被烧毁。直到同治五年(1866年),钦差大臣李鸿章筹银13万两,指定蔡锦青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兴复御窑。两年后,御窑之火再度燃起,并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瓷器。

对工作兢兢业业的蔡锦青很快就得到朝廷的重用。同治中期,他简放云南迤东兵备道,调补迤真备道,署理粮储道。至同治十二年(1873),他又晋升为云南文武提调官,加布政使衔(从二品),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还捞了个“奇车伯巴图鲁”的勇号。

到达事业巅峰后,年届花甲的蔡锦青并没有继续追逐名利,而是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后,他建起了这座大夫第,也算是对自己宦游一生的总结吧!

关心乡梓教育热心公益事业

蔡锦青返乡后,十分关心乡梓的教育事业,除了兴建大夫第之外,还一手创办“琴鹤轩”。学校分上下三间两层,两边建有平房7间,供教师住宿,校内有花园,周边建有8个花池。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可算是条件非常优越的私立学校。这所学校在建国后被扩展为永西人民公社中心小学、谭公中心小学,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才被当地政府拆掉。

蔡锦青还把两个儿子蔡秉瀚、蔡秉澄送往多祝蔡氏拜竹山房读书,二人先后于同治十二年(1873)和光绪五年(1879)乡试中举,延续了家族的荣耀。

据《惠东县志》记载,蔡锦青还热心公益事业,在乡间走马岗至新村路段二渡沥、何仔桥、五显爷等处兴建小石桥3座,方便行人。遗憾的是,返乡没几年,蔡锦青就在光绪二年(1876)病逝了,葬于大岭镇棠阁沐坑村。据惠东县博物馆副馆长黄拂秧介绍,蔡锦青墓至今仍保存完好,只是目前对称而置的一对花岗岩石狮和一对花岗岩华表,在1966年时被毁坏。

据资料显示,蔡锦青在同治十二年曾著《宦游吟草》一书,至今仍有善本存世,只可惜缘悭一面。相信这本书将来与公众见面之后,人们才会对蔡锦青兢兢业业的一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惠东多祝蔡家院落的古建筑艺术和..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