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江流域的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与千官镇濂清河交汇处,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榃葛村。相传,明朝时期,该村有13个姓氏,均来自全国各地,蔡氏是后期迁徙而来的姓氏之一。当时,由于13个姓氏的人聚居一村,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但是,关键是如何化矛盾为和谐,在矛盾即将激化的一刹那化干戈为玉帛。该村在清朝中后期,曾发生过一起从“人头落地”到“出人头地”的传奇故事。100多年来,这一传奇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启发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教育意义。
进宅之日有人“送”来人头
榃葛村是一个四面环山,常年翠绿,空气清新的村子,濂清河贯穿其中,是个钟灵毓秀的村庄。因此,元末明初,开始有人来此定居。到清朝中后期,成为13个姓氏聚居的多姓氏村庄。他们共同在这里繁衍生息,建造了一批独具南江风格的民居,民居木雕木刻、灰雕壁画图案精美、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意境深远,有不少出自周边名家之手。同时,建筑设计独特、工艺先进、用料上承、造型别致、功能齐全,集隔热、防火、防水、防盗等功能于一体。
相传,该村的每一座大屋,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本文要说的是该村在靠山面河处,有一户姓蔡人家,主人早逝,留下妻子(按当时称谓为蔡氏,一般没有名字)当家。她遵循当时封建陋习,决意不改嫁,独自把孩子抚养成人。有一年,她用省下的钱,建了一座二进式的砖瓦木结构、左右各一排厢房的房屋,房屋前面有一个庭园,用围墙围着,并在左侧横向修建门楼一座,房屋四周为青砖外皮,内墙为泥砖砌成。其实,当时蔡氏并不算是一个富裕人家,只是治家有方、节衣缩食才建起这座房子。可是,因为当时该村姓多人杂,邻里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有的还相互嫉妒。别的且不说,就说蔡氏家新居进宅那天遇到的不愉快事情吧。
蔡氏新居进宅的那一天,天气晴朗,温度宜人。当日上午,来喝喜酒的亲友来到蔡氏家,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忽然,发生了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从墙外突然抛来一件用白布裹住的东西。蔡氏见状,即叫人打开来看,白布裹着的不是什么好东西,而是一具死人的人头骷髅骨头。
新居进宅竟然“人头落地”?这是最大的禁忌。
果断处理“人头落地”
目睹骷髅骨头,蔡氏不禁惊愕了。在她旁边的亲友个个怒不可遏,摩拳擦掌说要查出滋事者,进行报复,决一死战也死而无憾。
蔡氏沉思一会,问最权威的长老:“按您的意见,此事应怎样处理才好?”
长老回答说:“出现这事的原因,肯定是附近还没有建新房的人妒忌你建了新房,所以选择在你进宅的大喜日子来捣乱,意思是让你家行晦运。解决此事,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立即查清滋事者,决一死战,但这种办法,最终只能冤冤相报何时了;另一种办法,不把它当一回事,令对方惭愧得无地自容。采取哪种方式方法,还是由主人决定吧。”
蔡氏略思片刻,当机立断:“既然长老受权,我就奉命了。我的想法是化干戈为玉帛,将此事化凶为吉。”
“怎样才能化凶为吉?”有亲戚这样问道。
蔡氏回答:“我要让‘人头落地’变成‘出人头地’,怎么样?”
“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最好啦!可怎能做到呢?……”众亲友议论开了。
蔡氏爽快地答道:“我打算将这骷髅骨头用红布包住,暂时找个地方放好,选好吉日良时再举行隆重的下葬仪式,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都去拜祭。”
“好,好一个化干戈为玉帛的好主意。”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紧接着,蔡氏即叫人拿来一块红布,把骷髅骨头包住,放在一张台上,让大家上香拜祭。
事隔不久,蔡氏请人选地择日,隆重地把骷髅骨头下葬。
下葬时,蔡氏双膝跪地,双手合十作礼,并开声祈祷:“多谢贵人吉日送宝,保佑我家日后代代出人头地吧!”之后,每年清明节,蔡氏家人都去扫墓。
真正实现“出人头地”
也许蔡氏家后人有了“代代出人头地”的精神寄托,给了他们人生奋斗的方向,又或许心地善良做了善事,善有善报的结果。之后,这一家好事陆续到来。首先是读书的,勤奋好学,成绩显著,远近闻名。他们完成学业后,无论在本地还是被安排到外地工作,都十分争气;其次是经商的,基本上顺风顺水,每项生意都赚钱,令全村人刮目相看,真正实现了“出人头地”的美好愿望。生于清朝末期的蔡鉴棠,完成学业后,到广西桂林市工作。先是经商,后来从政,从最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脚踏实地实干,羸得当地广大群众的赞誉,步步晋升,最终当上了桂林市市长兼两广商会会长。蔡鉴棠的儿子蔡剑明,在广州黄埔军校毕业后,从排长做起,官至国民党第十三军军长。蔡鉴棠的另一侄子蔡炳福,是民国时期法律界知名人士,官至广东省高级法院院长。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与该房屋相邻的邻居也同样人才辈出。蔡郁三、蔡伸佳先后任广东省西宁县及徐闻县县长;蔡裕成成为当地的首富,相传他曾有3万亩田地出租。“文革”期间,这两户人家的后人受政治因素影响,均在外地工作,很少回老家与亲人联系。故事在郁南广为流传蔡氏新屋进宅之后,不但一直相安无事,而且家境还日渐富裕,可谓样样顺手。从“人头落地”到“出人头地”的故事,渐渐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曾一度成为方圆几十里人们茶余饭后之美谈。
此后,当地人对吉与凶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明白了吉与凶只不过是心理意念罢了。同时,全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大大减少了,同姓人与非同姓人之间和睦相处。此事还启发教育了周边地区的群众,成为群众和谐相处的典范。但是,到了“文革”期间,此事成了“封建迷信”,被封杀了,成了被尘封的故事。直到最近,在深入调研、挖掘古村落遗迹以及典故时,才有知情者陈述出来。
如今,该房屋虽然历经130多年,饱经雨雪风霜以及炎夏的考验,但依然保存较好。建屋时,由于不是富裕之家,既没有高雅的艺术品,又没有高级装修,但墙体坚固、木料结实,做工精细,现在还没有多大的损坏。
站在该屋正门环视四周,四面环山,门前是绿水,周围是绿树,古村道从门口经过,村道两旁古树成荫,郁郁葱葱,一派和谐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