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服务蔡氏宗族  传递蔡氏情怀

  

                   

蔡氏新闻 · 蔡氏宗亲共聚东莞长安举行新春团拜会  · 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  · 福建省蔡氏宗亲联合总会召开蔡氏立姓3070年庆..  · 广东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在梅山庄园举行2025年..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祥芝蔡氏家庙分会2025年..  · 河南上蔡县招商局领导一行莅临惠州蔡氏宗亲联..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南塘柯氏家庙乙巳年..  · 福建青阳蔡氏世界宗亲总会在青阳蔡氏家庙隆重..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金鹏分会2025年年会  · 广东罗定下围蔡氏举办燃放丁财炮活动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国沉钩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蔡邕故里考实

作者:王广成  发布时间:2024/2/2

   此前,笔者曾与王小秋先生合著了《蔡邕故里辩考》一文,发表于《古都开封》第九集。数年之后,许多以前不曾发现的新材料面世,对我们的研究和见解做了有益补充,促使笔者再度提笔,与王小秋先生一起,重新论证蔡邕、蔡文姬故里,并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尉杞两地旧志对蔡邕故里的记述

   目前,尉氏、杞县两地存世最早的县志均为明嘉靖年间的《尉氏县志》和《杞县志》。《尉氏县志》保存完好,而《杞县志》仅存五至八卷。幸好五至八卷包括了“官师、选举、人物、杂述”,而第八卷杂述中包含“寺、庙、院、遗文”,弥足珍贵。首先,我们比照两地存世最早的旧志,对蔡邕故里的归属进行考证。

   成书于明嘉靖27年(公元1548年)的《尉氏县志》在卷之三“人物类”中,为蔡邕、蔡文姬父女分别纪传,并且对蔡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如:蔡邕的远祖蔡勋、祖父蔡携、父亲蔡棱和叔父蔡质,甚至与他相关的同宗蔡朗都有传记,细致入微,洋洋大观。在卷之五“词翰类”中,收入蔡邕文章数篇,包含后人缅怀歌咏蔡氏父女的辞翰诗文多篇。

    既有其人,必有其居。在《尉氏县志》卷之四“杂志类”中,有如下记载:

   “汉蔡邕宅,在县南三十里蔡家庄。”

    “蔡棱墓,在县南四十里隗村保,相传蔡邕袝葬其侧。”

   “蔡相公祠,在县南五十里蔡邕墓前,未详创自何代人,至今焚修靡替……乡土立祠固其所也。”

    “蔡相公庙,在县西四十里燕子陂,其断碑上截犹存。云蔡邕赴洛,其徒阮瑀辈饯之于此,……邕既殁,复相与追慕之,立庙焉……。”

   “蔡家庄,在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墓及其先世之墓皆在此,今有祠庙祀邕。”

   “蔡相乡,即蔡家庄所在数十里之通名。盖以邕尝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故当时呼其地曰蔡相乡,以荣之。”

   其它与蔡邕或蔡邕家族事略相关的篇章,如“征辟”、“孝行”、“祥异”、“爵典”、“遗事”、“列女”等记述不下几十处,十分详尽。此后历代《尉氏县志》修志人继承明代嘉靖志的修志精神,并进行了丰富和补充,在此恕不一一赘述。

   编修于明嘉靖25年(公元1546年)的《杞县志》,在卷之六“选举”篇中,将蔡邕列入“荐辟”之中,寥寥数语,着墨不多。在蔡邕传记后,附“女琰,字文姬,有才辨,博学妙音律,尝在胡中作胡笳十八拍”,仅此而已。不可否认,在其它篇章中,有蔡勋、蔡棱的记载,较之《尉志》,明显不足。在“杂述”篇中,没有发现与蔡邕父女足迹相关的宅墓记载,或纪念凭吊的祠庙庵堂等文字,令人遗憾。

   随后的明万历《杞乘》,虽在“人物类”篇有关蔡邕事略类似记载,但与考证名人故里息息相关的宅墓祠庙,记载稀见且模糊,如蔡邕墓的记载:“在县南五十里蔡丘。按:邕为圉人,蔡丘近圉,盖取其墓以为地名也。今不知所在。意者其圮于河乎?”。①《杞乘》编修人员对于蔡邕墓的地理位置及是否存在心存疑惑,左右不定。后来在清乾隆《杞县志》中,依然悬而未决,只是拿旧志照录了这一条。与《尉志》相较,杞县历代旧志在这方面,不能仅用疏忽遗漏来解释得通。

   在尉氏县域内,既有蔡邕先世及其本人的坟墓、故宅,还有后人缅怀纪念蔡邕所修筑的祠庙,并且还有佐证蔡邕故里在尉氏的墓志、碑铭存世。早在明代“蔡邕故里”与蓬池温泉、阮籍啸台等一起列入“尉氏八景”,载入志书之中,是由一定依据的。

   二、明清时期《开封府志》、《河南总志》、《河南通志》及《一统志》对蔡邕相关遗迹的记载

   明清以来,杞县、尉氏两地同属开封府管辖。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开封府志》,是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近年由日本回流的孤本影印,十分珍贵。

   在万历《府志》卷之五“古迹”载:“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里”。②

   在卷十五“祠祀”篇之“尉氏县”载:“蔡相公祠,在县西燕子陂。祀汉蔡邕,嘉靖二十五年重建”。③

   在卷之三十四“陵墓”篇中,也有蔡邕墓在尉氏县的记载。④

   而该《府志》鲜见杞县方面与蔡邕相关的历史遗迹的记载,令人费解。应该说,做为上一级修志主管部门的开封府,是按照事实依据合理取舍的,完全没有厚此薄彼的必要。清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继承了明代万历《府志》历史文献,对蔡邕相关的历史遗迹做了如实记录。后来的修志人当以古为鉴,心存公道,秉笔直书。

   成书早于明代嘉靖的《成化河南总志》,在收录“尉氏八景”时,“蔡邕故里”列为八景之一。由此看来尉氏做为蔡邕故里,“省志”编撰者是高度认同的,否则也不可能轻易收录。清雍正《河南通志》记载:“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里,名蔡家庄。邕先世之墓皆此。”由此看来,河南“省志”前后记载吻合,传承有序。

   典籍浩繁的《一统志》当是举全国之力编修而成,人材济济,层层把关。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风物盛极,在名胜古迹记载上不可能面面俱到。然而,“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的记述仍在典籍,同样,在皇家典藏《四库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上,都保存有类似记载。这应该不是偶然现象,足以引起后来修志人的深度思考与高度重视。

   三、近现代方志及文献资料对蔡邕故里的相关记述

   1932年,王幼侨主持编写了《河南方與人文志略》一书,由北平西北书局承印。在第四编“人文—河南有名之人物”中,有“蔡邕(尉氏人)工书,创飞白体,亦千古独步也”的记载。王幼侨,河南安阳人,学识渊博,曾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河南省通志馆纂修等职务。他在河南修志事业方面成绩卓越,贡献颇多,亲自撰写志书,在方志理论方面有独到见解,我们认为,近人王幼侨对蔡邕“尉氏人”的身份认定是有事实依据的。

   1959年郭沫若先生创作了历史话剧《蔡文姬》,公演后在全国反响很大。于是,文姬故里之争又掀高潮。当年,有些专家学者认为蔡文姬故里应在杞县南圉镇。在此需要澄清的是,我们查阅了郭沫若先生包括《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话剧《蔡文姬》剧本等大量文集资料,以及《胡笳十八拍讨论集》等其它资料,目前尚未找到郭老关于蔡文姬故里在杞县的陈述及论证。

   开封学者李村人,治学严谨。他骑着自行车对开封陈留镇、尉氏蔡庄、杞县圉镇三地综合考察后认为,“尉氏县南方偏西三十五华里的蔡庄就是蔡邕的故里。”蔡文姬是蔡邕的生女,故里自然也应是蔡庄。李村人《关于蔡文姬故里的资料》一文,发表后反响较大,与郭沫若、刘开扬的文章一并收录在《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中。⑤

   坦诚客观而言,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蔡邕故里杞县说占了上风,包括《辞海》在内的威权大型综合辞典,在对历史文化名人蔡邕籍贯记载上有着微妙而耐人寻味的变化。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年10月《辞海·试行本》第11分册艺术卷记载:“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开封)人。”1979年以后的版本则记载为:“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杞县南)人。”从“今开封”到“今杞县南”的变化,折射出了《辞海》编撰者对蔡氏父女故里在杞县之观点认同的演变过程。此后,大多数文献及媒体亦趋同蔡氏父女故里杞县说,尉氏说从此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然而,国内一些权威出版机构,仍继承古代文献,尊重历史,秉持蔡邕故里“尉氏说”。如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图册》(2008年1月北京第64次修改印刷)一书,在河南省省情介绍中称:“河南是中原文明发祥地……历史名人辈出,主要有春秋战国时,思想家老子(聃,鹿邑人)……东汉著名学者蔡邕(蔡文姬之父,尉氏人)。”

   我们知道,历史遗迹是考证名人故里至关重要的第一手证据。然而就在文姬故里杞县说势头强劲之时,杞县县志编委于1960年3月组织人员编写了建国后第一册《杞县县志》。在第六卷第五节《文化和古迹》篇中,没有发现与蔡邕、蔡文姬父女相关的历史遗迹相关记载,杞县修志人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姿态,令我们百思不解,心生疑窦。

   四、当代著名学人对蔡邕故里的研究成果

   毋庸讳言,当今学术领域,对蔡邕故里杞县说认同度较高,河南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最初也曾表示,“研究中国古代文史的学者,包括我在内,都认为蔡邕是杞县人”,随着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的公开面世,及一些新证据的出现,朱绍侯先生清醒地认识到,“(尉氏)这些蔡邕遗迹与碑铭实物,对蔡氏父女故里在尉氏是有说服力的。”⑥先生不但为《蔡邕蔡文姬研究》一书欣然作序,同时还为尉氏县蔡庄题写了“蔡邕故里”四字,现已刻石留存。

   郑州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王兴亚先生长期致力于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成果丰硕。他在主编《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一书时,与马怀云先生合著《蔡邕籍贯诸说的分歧与考实》一文,他们经过多方论证后认定,“蔡邕及其女儿蔡琰(字文姬)的籍贯东汉陈留圉今地,在河南尉氏县蔡家庄。”⑦

   五、比照杞县、尉氏两地文物遗存考证蔡邕故里

   (一)、1988年,开封市地方志编委会与开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编印了《开封文物胜迹》一书,在132页,标题为“尉氏县蔡邕故里”一篇,记述:

   “蔡邕故里,在尉氏县南17.5公里蔡庄,又名蔡相乡。……蔡祠茂林是尉氏八景之一。”⑧

   而在119页,标题为“杞县蔡邕故居”一篇,记述如下:

   “蔡邕故居位于杞县城西南25公里,圉镇乡圉镇集西门街路北。……代久年湮,宅第己成废墟。”⑨

   需要留意的是,此处蔡邕故居在杞县明代旧志及明清《开封府志》均没有记载,应是清代以后杞县修志人添加上的,我们对它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况且故里与故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二)、2002年由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编著的《河南历代名人史迹》一书,对蔡邕史迹描述如下:

   “蔡邕故里,相传在尉氏县南17.5公里蔡庄,又名蔡相乡。因蔡邕三日周历三台,乡人荣之,故称。”

   “尉氏蔡邕墓,在尉氏县蔡庄南5公里大朱村。墓前有祠及碑刻,1966年墓、碑俱毁。”⑩

   近年,尉氏县蔡邕后裔又在蔡庄镇大朱村原址重新对蔡邕封墓立碑,祭祀不绝。

   但是在该书中没有发现杞县与蔡邕、蔡文姬相关史迹的记载。

   另外,在尉氏县域内,以蔡庄镇为中心,有大量与蔡邕故里记载相关的珍贵石刻(或碑铭拓片)存世,它们对蔡邕故里在尉氏的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部分列举如下:

   1、《重修三官庙碑》,该碑刻立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于蔡庄镇蔡庄村南街村口,拓片现存尉氏县文物管理所。该碑文记录:“开封属邑尉氏县治迄南距城三十余里,有古迹镇店,名曰蔡家庄,东汉时为陈留所属之域,名贤蔡邕之故乡也。”

   2、《明处士朱公墓志铭》碑,该墓志出土于尉氏县蔡庄镇留石寺村,原碑现存尉氏县文物管理所。该碑铭刋刻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其中有“(始祖)先为直隶颖上人,洪武初徙居尉之蔡相乡,乃蔡邕故里也”之语。

   3、《重修凉马寺记》碑,该碑文中记述:“尉邑南四十五里岳寨保凉马村,有寺曰凉马……(该寺)北镇武穆大寨,西邻蔡邕故庄。南接篯铿佳处,东通阮籍先乡……。”该碑刻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现仍立于凉马寺遗址处。蔡庄镇蔡庄村处于凉马寺西偏北五华里左右,依此地理位置看记载与事实相符。以上三通古碑刻均产生于明代,历正德、嘉靖、万历三朝,前后不足百年,对蔡邕故里在尉氏县蔡庄镇的记述惊人相似,决非偶然之举。

   4、《皇清邑庠生员朱载简暨赵太君墓志》碑,该墓志刻石出土于蔡庄镇大朱村,现仍保存于当地农户家中。大朱村为蔡邕先世及其本人归葬之地。碑文记载:“明初始祖太公迁居尉南,占籍蔡家庄……九世祖治亭公移居蔡中郎墓侧,因家于兹。”该墓志刻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

   上述部分明清刻石流传有序,记载准确,与志书记载互为认证,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考古证据,它们对论证蔡邕故里在尉氏有很强的文物考古价值和说服力,必然会引起文物专家、文化学者及方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杞县方面资料显示,杞县圉镇现有“文姬井”、“伯喈(一名白街)胡同”存世,我们认为,这些地名的由来和变迁需要历代方志、古代碑铭加以佐证,否则可信度不高。

   六、关于蔡邕“陈留圉人”籍里的考实

   考证蔡氏父女故里,南朝范晔《后汉书·蔡邕列传》是重要的参考依据。该书所载“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范晔对于蔡邕籍里“陈留圉”的认定,我们认为他必定参考了蔡邕所作《琅琊王傅蔡朗碑》碑文。碑文载:“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齐鲁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蔡邕本人学富五车,精于史志研究,他在碑文中考证了蔡姓由来与播迁情况,碑文内容的真实性应当经得起推敲。范晔应是首先看到蔡邕先世“氏家与圉”的记载,才有了蔡邕“陈留圉人”的身世认定。

   这个圉在什么地方,杞县、尉氏两地各执一辞。杞县方面认为,此圉当在杞县西南45里圉镇;尉氏方面认为,此圉当在尉氏县东南25里古圉乡(今小陈乡圉村)。《左传·昭公五年》载:“晋韩宣子如楚送女……韩起返,郑伯劳诸圉。”这是圉做为地名较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上的重要例证。杞县学者认为,此圉当指杞县圉邑,两汉为圉县治。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划入陈留郡。晋废圉县,北魏景明元年又为圉县治。唐贞观元年县废为镇,宋元因之,相沿至今。

   而尉氏学者认为,尉氏圉村,春秋时为郑国管辖,两汉亦属陈留郡尉氏县辖域,在历史上有“圉乡”之称,此说见于清道光《尉氏县志》卷之四艺文志《琅琊王傅蔡朗碑》“公族分迁,氏家于圉,(按)尉乡名。”

   我们注意到,关于圉名由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二记载:“鲁沟水又东,南迳圉县故城北,县苦楚难,修其干戈,以圉其患,故曰圉也。或曰,边陲之号矣。”郦道元对于圉名的两种解释,都是有出处的,前则出自汉代圈称所著《陈留风俗传》,后则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杜预注——“圉,边陲也。”

   清代学者江永在所著《春秋地理考实》卷三中,对“圉”有详细注解,“传韩起反,郑伯劳诸圉。杜注,郑地名。《汇纂》:汉置圉县,后魏曰圉城……今在杞县南五十里。”然而,江永同时也注意到,“杞县在开封府东一百里,韩起自楚反晋,郑劳诸圉,其地当近郑都,不得经杞县之圉,疑非是。”今天我们看到,实际杞县在开封府东偏南100里,而圉镇更在杞县县治南45里,合计大约145里左右。我们认为,清代学者江永的怀疑不无道理。春秋时期,尉氏称为“郑之东鄙”(见圈称《陈留风俗传》),意即郑国东部边境,而尉氏“古圉”正好处在郑国的边陲之地,圉村,在尉氏县县城南12公里,小陈乡中部。……相传,东汉时为陈留郡边缘地带和养马地,故名。——见《开封市地名志》⑾且尉氏地近郑国国都新郑。故而郑伯劳诸圉,当在尉氏之古圉地,不在杞县之圉邑。

   鉴于杞县尉氏两地出土文物及古代文献记载比照,我们认为,春秋末期,“齐鲁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而蔡邕先世“氏家于圉”的圉当在尉氏之古圉地。《后汉书》作者处于对蔡邕本人的尊重,对其“陈留圉人”身份的认定也在情理之中,不无道理。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以来,郡县连记或县乡连记表述人物籍里是通行体例,但也有郡乡连记而省略县级行政区划的特例,如《汉书·郦食其传》记郦食其为“陈留高阳人”,高阳就不是县名,仅为圉县之下一个“高阳亭”而已,甚至连“乡”的建治都不是(见《后汉书》第二十一、郡国三·陈留郡:圉故属淮阳,有高阳亭),而蔡邕“陈留圉人”就是这种情形,圉当为尉氏之古圉地,即今之小陈乡圉村,这即是明嘉靖《尉氏县志》关于“圉村在县东二十五里,相传谓史称蔡邕为陈留圉人者,指此”之由来。需要强调的是,蔡邕家族分迁后,经过一段时期,选择了离古圉不远的洧水之阳定居下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东汉名士蔡邕的出生及成长,成就了尉氏西南三十五里“乡人荣之”的蔡相乡及蔡庄村。

   另外,有必要提出的是,关于“蔡邕无嗣”的说法,早在清康熙《开封府志》卷四十“辩疑”中已有“蔡邕有后”的辩证,笔者毋须赘言。⑿另据清道光《尉氏县志》卷十七“艺文志”《三贤祠碑记》载:“尉治北门外旧有碑一座,榜曰三贤故里。考之志乃战国时尉缭,汉蔡邕,晋阮籍也……邑南有蔡家庄,人户尚数百,或即邕之支派。”由此,我们可知,自汉代以来,蔡庄一直有蔡邕后人定居并派衍至今。

   据尉氏县蔡氏宗亲会蔡国献先生统计,当前,尉氏县蔡庄镇蔡庄村共有蔡邕后裔50余户,二百余口。他们在社会人士的支持下,斥资重修了大朱村蔡邕墓,并在蔡庄村修建了蔡中郎祠,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缅怀先祖蔡邕、蔡文姬父女,并与世界各地的蔡氏宗亲联谊互动,不少蔡氏后人不远万里赴蔡邕故里尉氏县寻根问祖。⒀

   而杞县目前尚不确定有蔡邕后裔存在,是否从事祭祀活动亦不详。

   我们接合正史与地方志研究,并将出土文物、历史遗迹与社会调查相给合,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综合分析后认定:蔡邕、蔡文姬父女故里应在陈留郡尉氏县蔡家庄,即今天的尉氏县蔡庄镇。

   参考文献:

   1、(明)马应龙纂修;高洪宪主编《杞乘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18页。

   2、(明)宋伯华修;曹景宪主编《万历开封府志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46页。

   3、同上,第269页。

   4、同上,第508页。

   5、《文学遗产》编辑部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第259-261页。

   6、李建强主编《蔡邕蔡文姬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5-7页。

   7、王兴亚、马怀云著《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7-174页。

   8、徐伯勇主编《开封文物胜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2页。

   9、同上,第119页。

   10、常俭传主编《河南历代名人史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9、110页。

   11、见《开封市地名志》,开封市民政局编,第181页。

   12、(清)管竭忠 张沐纂修;孙富山 郭书学校注,康熙34年《开封府志整理本》,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1071页。

   13、李建强主编《蔡邕蔡文姬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380-381页。

·上一篇:古琴家蔡邕听琴妙解琴意 ·下一篇:从蔡京一家看福建蔡姓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