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莆仙二县士大夫曾对蔡襄之里籍争论不休,其实质问题是怀疑蔡襄是否迁居莆田城南蔡宅……”
经过反复查证,莆田城南蔡宅不是蔡襄的故居。附证于下:
【一】
首先是所说蔡宅故居建造时间差异太大。
一种说法是:“蔡宅故居是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夏秋之间建造的。当时,蔡襄29岁。一方面,由于家庭人多——阖家10余口,枫亭卧牛山的故居似嫌狭小;另一方面,蔡襄已居官11年,多少积得一笔钱。康定二年四月,他‘谒告归觐’,得闲同好友陈伯孙游莆田,在囊山寺题诗云:‘六合万籁息,秋林月正辉。琴中传不尽,石上坐忘归。’对莆田的风景十分眷恋,故借此机会在莆田城南三里许的水亭村择得一块宅基地,随即动工兴建新宅,并于是年十月竣工,合家迁此居住。尔后,蔡襄就自称是莆田人氏了。”
而在蒋维锬于2000年元宵节编著的《蔡襄年谱》(以下简称“年谱”)写道:“宝元三年,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年庚辰,29岁。春,迁调入都,任秘书省著作佐郎,……与同僚欧阳修等常过从,蔡高亦从太康前来汴京看望兄长,并以县事共商。”
“康定二年,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辛巳,30岁……到家方五日即闻弟高噩耗,不胜哀痛,作祭文悼之。……九月,离家返京复职,过莆田囊山,应寺僧邀书陈伯孙诗,勒于石。……襄在家慰亲时间约两个月,九月中旬起程返京。……”
对照比较,蔡襄29岁在莆田城南蔡宅村建造故居的说法完全是虚构的。
另一种说法,即《年谱》中又写道:“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乙酉34岁,一月,离汴京赴福州任,……二月,挈妻孥还乡拜亲。旋复规划在兴化军城南营建新宅。……襄初营新第的具体时间,则很可能在赴福州上任之前,不然,一旦上任之后,就很难想像会特地回乡营建私宅。但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新第初建尚不完备……”
从“营建新宅”的时间差异来看,其实质问题显然是蔡襄是否迁居莆田城南蔡宅?
【二】
其次,《年谱》第164页有这么一段“……另,宋·彭乘《墨客挥犀》:‘壶公山有柏木,半化为石,半犹是坚木,君谟运署私第。余亲见之。’此亦可能是地方官员派人把木化石运至襄家,否则即为无稽之谈,因襄连送上门的名砚都不愿收取,怎么会主动去搜罗异物?”
如果蔡襄真的迁居城南蔡宅,那么这段话作任何解释都不会清楚的。
【三】
第三,在所谓的“蔡宅故居”上座厅前石柱上刻有如是对联:上联为“壶山兰水同千古”,下联是“庆历熙宁第一人”。这更不是赞颂蔡襄功德的文字。
查《中国历史年代表》,熙宁元年是公元1068年,而这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是蔡襄阴寿57岁。直达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丙申蔡襄阴寿165岁,五月,赐谥“忠惠”……
而王安石提出“熙宁变法”是农田水利法中较为重要变法之一。在熙宁二年十一月实行。时“熙宁变法”的积极执行者和推行者。感涅槃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这才有宋建木兰陂。而木兰陂与万安桥的功绩犹如兄弟之飞雁并列,功绩一样宏伟。
……才出现“壶山兰水同千古,庆历熙宁第一人”的赞颂美句,但完全不是赞颂蔡襄功德的文字。
【四】
最后,所谓的“蔡宅故居”在房产权遗交的说法上又产生矛盾。
一种说法是“蔡襄去世后,水亭故居即由他的次子蔡旬居住,并传给了儿子蔡传。……”
但在《年谱》中记载道:“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丁末,56岁。夏,次子旬遽逝,痛不欲生,为文哭祭。……”
这样看来,蔡襄只能在祭文中把水亭故居交给蔡旬居住……
另一种说法是“……水亭故居是由蔡襄的第三公子蔡旻(公元1059年~?)居住。……旻公家原居莆田城南蔡府,在娶文潞公之女文氏后移居浙江霅州(今安吉)。……”
而蔡旻之子蔡佃,字耕道,蔡襄的孙子,但还是兴化军连江里人(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蔡佃从小聪明敏,少时入太学读书,成绩斐然。宋宗宁二年(公元1103年)中进士。应得状元改为榜眼,……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学士……
查所有资料,蔡佃从来没有提起他的祖父蔡襄迁居莆田城南蔡宅之事。蔡佃去世后,葬在锦屏山(今仙游县枫亭中学校园内)。
总之,应该理性判断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尊重事实认真调查研究,才能探索出正确的结论。
司马迁《史记》有记载“火烧阿房宫”事件,考古专家认真考证,阿房宫没有被火烧的痕迹,并从遗迹中发现阿房宫当时并未全部落成……
今年是蔡襄诞辰1000周年,通过反复考证,蔡襄故居只有一处:在仙游枫亭蕉溪畔的卧牛山麓(今枫亭镇九社村五星),更不能“尔后,蔡襄就自称是莆田人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