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根据庠生蔡哲臣《蔡氏惇叙堂族谱》所记载:记录时间约在清朝后期。如下是摘录1至3世系谱: 一世祖登瀛公,祖居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红花井边(或红花巷第三门閭),[注①:按此谱所记述登瀛公系从莆田县、红花井边(或红花巷第三门閭)迁入博社]端明公之公子也。[注②:据此谱己明确记载登瀛公是端明公之子。(莆田谱记襄公宋端明殿学士,字君谟,谥忠惠,(1012-1067),生于仙游枫亭东宅,迁居莆田城南蔡宅,故居尚在。妣葛氏,封永嘉郡君。生三子长房匀、次房旬、三房旻。]传闻十余姓宦裔,[注③:据此谱所说系根据传闻兴化府十多姓做官的后代]奉宋王诏,[注:是奉宋卫王诏命迁徙的,宋卫王(赵昺),公元1278年登基,公元1279年去位,公元1279年(在位1年),卫王赵昺,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背卫王投海自尽。时年8岁。?]来此海滨创基,[注④:十余姓人来到沿海即潮汕地区各自居繁衍创基立业]我祖亦在其列,[注⑤:蔡登瀛系在十余姓人来到海滨创基立业其中一个姓]自择阳居,[注⑥:登瀛公择居于自惠来县鲁阳村]而创博社乡焉。[注⑦:登瀛公又从惠来县鲁阳村转到陆丰甲西博社村创基繁衍][又据传说宋嘉泰四年[1204]叫东岐堡,[原姓庞]堡主叫庞少长!原先东岐堡多姓由几个村庄组成居住,后来蔡登灜从福建莆田到东岐堡!曾经做东岐堡[堡主]庞圆外[庞少长]家的管家!后来到乾隆""""嘉庆年代各姓才开始建祖祠![东岐堡祠堂建于乾隆""""嘉庆年代!] 我祖登瀛公娶后径陈氏妈,葬在后径西畔乡,三四里外蛇地,或曰蛙地,临田为穴。公葬在博社乡右畔即船地。建祠在本乡中央,名大祖祠,即《源远堂》,公生四子同祀大祖祠配享,龛内神主位列如下: 一世祖考誥赠乡进士登瀛府君之神主 一世祖妣誥赠太儒人庆源陈氏之神主 中位神主位 1、孟房祖考庠生光阳府君之神主[注⑧:子孙住博村等地] 2、仲房祖考大学泰生府君之神主[注⑨:子孙住博村等地] 3、叔房祖考大学惠我府君之神主[注⑩:无子嗣,或言是二世三房叔祖惠我 公之子,不幸早世,长四房共承其祀。是 长四之子三世英明十三公过继续烟火] 4、李房祖考庠生宣义府君之神主[注⑾:子孙住博村等地] 一世祖考誥赠乡进士登瀛府君之神主、一世祖妣誥赠太儒人庆源陈氏之神主,公传下四房,长庠生光阳公,妣勤德林氏妈,即我哲臣公之二世祖考也。次泰生公,娶克家李氏妈。三惠我公,娶淑清陈氏妈。四宣义公,娶慈顺卓氏妈。二世,二房、四房叔祖,皆有子孙盛传博社,并近地,惟二世三房叔祖,其子孙移居陆丰县下灶数十乡,螽斯衍庆。[注⑿:登瀛公之三子,惠我公的嗣入子孙迁入下灶数十乡。惠我公本人没走出博社村,还在本村居住,有神主灵位在。只是子孙移居,哪个子孙迁入下灶的没记录,在清末以前就不清楚迁徙情况了,也无法记录迁徙房叔的子孙名讳,只是*传说来记谱有子孙移居下灶数十乡。]三世英明十三公,娶慈德陈氏妈,或言是二世三房叔祖惠我公之子不幸早世,长四房共承其祀,[注⒀:这时二世三房惠我公之早死无传,博社房伯叔为了,不让三房后继无人,英明十三公是顶房过继续三房烟火,建有家祠,每年春分节前都举隆重拜祭活动,有丁肉分。]以上是两点自相矛盾的,第一说其子孙移居陆丰县下灶数十乡。?第二是长四二世三房叔祖惠我公之子,不幸早世,长四房共承其祀。这是说明三房是继子房。 建祠在本乡右畔,每年春分节前一日拜祭,行三献礼,设席数十张,男丁五十岁有席位,六十岁得肉一份四两,七十岁得肉八两,八十岁得肉十二两,九十岁得羊首而内加多,丁份四两在外,凡生男孙,春分前一日,至十三祖祠报添丁银一毫,交理数人,即得丁内四两,一生都有。十三祖祠龛内神主共六身 上位:三世祖考英明十三府君之神主 三世祖妣慈德陈氏儒人之神主 中位:孟房祖考开农府君一位之神主 季房祖考开府君一位之神主。
源远堂
祠 联:
(1)、源溯莆田,黔地家声垂燕誉;远开博社,鲁阳族谱纪麟祥。
(2)、创自宋朝,人一蕃衍千而万;支分闽省,世代绵绵廿有馀。
(3)、自宋开基,七百多年标骏烈;由闽迁粤,二十馀代庆螽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