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
|
马万祺与荔湾蔡氏南岸村的故事 |
|
作者:蔡诚轩 广文 发布时间:2014/5/1 |
|
1992年,马万祺回故乡南岸村时,感慨系之,欣然命笔作诗一首:“茂陵文采辉南粤,一脉承先仰启康……”是说马氏宗祠的远祖在陕西省的茂陵,其始祖叫启康公。对马家祠的修建和村中公益事业的兴建,马万祺都乐意资助,其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座落在荔湾区西南的南岸村,是马万祺的故乡。在村前的南岸大街旁,至今尚保存马氏宗祠和蔡氏宗祠,是该古村的历史见证。
建国初的南岸村,村外一望平原,鱼塘、菜田、莲藕塘分布其间,在围基上和高亢地头,栽植了500余株荔枝、龙眼等果木,田园景色,一泒盎然气象。1951年,南岸村尚有农家216户,882人。那时,该村仍为自然经济,以个体农户耕作为主,常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马万祺父马锡珍,是经营辗米、鱼栏、菜栏商人,母蔡氏(南岸蔡家人)。20世纪20~30年代,马万祺在西华路南海中学读书,后师承李子维,李拱辰和余伟伯等博学导师,奠定了深厚国学基础。马万祺曾几次参加校庆活动,捐资助教。他思想进步,对敌同仇敌忾,1938年抗日时,他写下:“可恨倭奴太逞凶,同仇敌忾怒发冲”的诗章。广州沦陷,他又写五言诗一首:“凶残狼日寇,铁蹄践羊城,东南何不振?瞩望在延安。”
随后他赴港,目睹香港失守,写下:“炮声撼破维多港,百载繁华一梦消”的诗句。他喜爱诗词,曾被叶剑英元帅称为“诗词音律功底厚实,感情真挚”。马万祺积极支持抗日,也曾发动港澳工商界人士支持解放战争。建国后,他参与粉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经济封锁的斗争,支持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曾多次组织港澳各界代表团回国观光出席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3年以来一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积极参政议政。
马万祺在南岸村有祖居,今已修复一新。20世纪80年代,他回到南岸村时,看到马家祠被用作小学教师宿舍,由于日久失修,使原建筑物残旧破烂,便决定出资维修,作几步安排。首先解决该村小学教师住房的困难。他主动与荔湾区政府商量协调作出方案,由他出资建安置房,使在祠居住的6户人家搬进了新房。之后,便对马家祠进行修复工作。马家祠修复后,成为街道老人康乐活动场所。他又出资建立该村南源街老人康乐中心基金会,让南岸村的乡亲父老有休息和康乐活动,颐养天年的好地方,当时这大好消息便传向四方。
再者,南岸大街中心处,与马家祠在同一村前大街上的蔡氏宗祠,在建国后,长期被农业生产队集体使用,用作办公楼和农具仓等。1989年,经有关部门批准,由蔡氏村民集资,在原址修建。说来也巧,马万祺先生的家母是南岸蔡家人,他得知南岸蔡氏宗祠获准重建消息后欣喜不已,便以其生母名义出资人民币105万元重建。使南岸村的历史建筑得以保护下来,并成为公众的文娱活动场所。自此南岸村人亲如一家,共同开展欢乐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蔡氏宗祠右邻有一座小楼,取名“景碧”楼,其木刻题匾为“景碧厅”群众以此来纪念万马祺母亲蔡景碧女士的。该小楼长期开放,作老人活动室。
人们到中山八路的石路基,只要走进南岸村口,便看到上世纪末构筑的牌坊一座,题“南源”二字,乃马万祺先生所书,字体苍劲挺拔。
荔湾诗人余藻华为马万祺祖屋和马家祠重修撰联:“玉振宗风,道德文章为世重;重光堂构,规模气象与时新。”这是对马万祺的高尚情操与热爱故乡情怀的概括(见照片十一之上)。
(作者蔡城轩,原是阳山县政府机关干部)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