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蔡村系莆田市东海镇一个临海村庄,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5200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东蔡村祠堂叫东蔡祖祠,原名榜眼祠堂。位于村庄南面围垦水沟旁,祠堂占地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祠前有水泥浇灌的大埕。东蔡祖祠系明代风格,为传统的祠宇建筑结构。甲午年夏,祠宇经过修缮,风采重现,金碧辉煌,屹立于村庄中部前沿。
拂去尘云,寻觅历史踪迹,千古兴替,细说从头,祖祠与东蔡村同步,走过坎坷的岁月,现介述如下:
一、修建历程
东蔡祖祠最早是居住在东蔡(原名东里)的仙甫公、后房洪甫公后裔,约于宋末,为纪念先祖榜眼佃公而在东蔡中街建筑的,初名榜眼祠堂。因祠堂位于村庄中街,因此,乡人习惯将祠堂后称为厝后,祠堂南面称下厝,北面称顶厝,祠前大埕,称大埔,是演戏场地。此地名称呼沿袭至今。
据谱牒记载,是时祠堂建筑很简陋,单层,厅堂后神龛奠奉先祖蔡襄公、蔡佃公、蔡广公等神像,供子孙后裔祭祀。时序转移,虽然一年四次祭拜祖先的规制沿袭不变,但简陋的祠堂,在岁月长河中,经年累月,风雨冲洗,又缺少修缮,屋漏墙歪,梁折柱斜。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倭冠入侵,祠宇遭毁。这时候,经过百多年开发整治,仙甫、洪甫公后裔聚居地东蔡、西厝两个自然村已经形成,村庄境域以及山海、田园的东西四至已确立。经商议确定,各自另择宝地重建祠堂。明崇祯二年( 1629年)忠惠公二十二世孙禄周倡议,东蔡选址在村南面海滩旁新建祠宇,改称为“东蔡祖祠”,老一辈人时而仍称榜眼祠堂。
东蔡祖祠,坐北朝南为当时流行的祠堂建筑风格,悬山顶,抬梁穿斗木构件架构。单层,面宽三间,上下两座,中间置有天井。上下大通厅由八根木柱支撑。大门前廊面两根木柱抬梁,支撑廊顶屋面。大门两旁有一对抱鼓石,据传左为日右为月,象征乾坤正配,为日月共明之吉兆,装饰庄重大方。大厅后神台上,奠奉蔡襄公、佃公、广公等神像。东蔡祖祠建筑后,禄周的三弟一瑜(字拜泰,号微周)依兄长意愿,续修祖谱。“当自勉省以光祖德,谨依谱重而修之”。于崇祯三年(1630年)完成卷帙。同时,对全族从用元公的三十一代起排行序辈,即“公侯伯子男,善能敬政学”。
此后,又过200多年,由于清初遭截界劫难,造成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祖祠年久失修,民国15年,端明公二十九孙生寅再修谱。他“目睹祖祠墙壁崩坏,再经风雨,势将倾圮无存,将置列代木主神牌于何所?叠请族房长商议,重修祖祠一座……计共费大洋银三千圆。至冬日告竣,是役实邀幸于万一耳”(《东蔡家谱》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记80年代末,由于多种原因,祠宇多年未修整,损坏严重,上座塌倒,仅剩下座。村民目睹祠字颓垣断墙不堪入目的景象,不少人呼吁重建祖祠。1992年,忠惠公三十二世孙毓坤、庆发重修《东蔡家谱》出版。并续排辈份字序:“贤宗祖德、孝恭信义、康藏永乐、远芳书馨。”在台胞村中有识之士及澄海东湖宗亲的热情支持下,新成立的祖祠董事会积极筹划,努力运作,在原地基础上重建祖祠。重建的祠宇除了上下厅木柱抬梁及廊柱,三个前门门柱改为石柱外,其余包括祠宇面积、高度等,保持明代建筑风格,特别是天井位置、构建、大门旁两大抱鼓石等均在原位置不变。是时,东蔡村百业待兴,经济尚未起色,祖祠虽得予重建,但建筑材料装饰等不尽人意。20多年后,庆发再次主修《东蔡家谱》告罄。此次修谱,全村四个片区都有文化人参与。谱牒内容丰富,事项齐全,编写规范,由市新闻出版单位批准出版,市鸿立印刷公司印制,精装本。读家谱,思祖祠,大家认为有些破旧的祖祠与快速发展的新村貌、村民的新华构很不相称,与各地宗亲返乡谒祖的心理需求有距离。因此,在村两委的领导与支持下,组建修缮小组,确定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维修,让祖祠面貌换新。此一善举得到全体村民热情支持,有识之士踊跃捐资80多万元,修缮委员会精心策划,经过近半年整修,祖祠得予全面维修。于甲子年仲冬月( 2015年元旦)举行告竣典礼。先祖木主牌重新供奉神台,祖宗神灵又得到安慰。
二、祠堂文化及其内涵
修葺一新的东蔡祖祠,不仅建筑风貌维新,而且重视发掘祠堂文化底蕴,提升祠堂文化的教化价值,让前来拜祀祖先的村民、宗亲,受到先祖高风亮节思想的陶冶,也受到仁义孝悌文化的洗礼。
经修饰,祖祠面廊焕然一新。门前两根石廊柱,重新粉刷,鲜红闪亮,廊柱上金字对联:“忠惠谏诤千年颂,义风明良万载扬”。首先引人心仪忠惠公崇高精神与千秋万代受人颂扬的风范。祖祠大门与两个偏门重新用黑漆粉刷,大门楹联“荔谱家声大,忠惠世泽长”。隶体金字,熠熠生辉。东西两偏门,东门联:“端明学士四海颂,荔谱家风五洲传”。西门联: “长从祠貌怀遗爱,不以书名掩政声。”大门额上的“东蔡祖祠”祠名匾额,更换为蒙古黑底板色,镌刻隶书金字,大方庄重。偏门的匾额亦重新镌刻,行楷金字。两匾额题词分别为:“燕翼贻谋”、“克绳祖武”。两句题词,典均出诗经。东额“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意为祖先要善为子孙谋虑。西额“昭前未许,绳其祖武”:意为子孙能践履祖宗之足迹。两匾额题词忠告后昆,要传承祖德,铎振家声。
大门两旁廊壁镌刻两幅蔡襄书法精品,黑底金字,引人注目。东边一幅行书《纡问帖》,文日:“襄启,中间承劳纡问,适会疾未平,殊不从容。示书两通,知烦指干,新第有未备,且与鐍钥,却候别作一番并了之。四人园子,只与门下每人一间,园中地分与四人分种,要他栽种也,不一一。襄奉书,五日”。蔡襄的行书,运笔沉稳流畅,书体温淳婉媚,潇洒俊美。该帖用笔肥拙,转折较方,带有颜氏家法,被历代书法家定为行书神品。西边一幅为草书《脚气帖》,译文为: “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人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蔡襄草书纵逸而富古意。字体大小,笔画精细、布白疏密,极尽变化之能事,寓矩度于变化之中,惟意所为,动造精绝。此帖是襄公草书神品,不仅历代受人赞绝,就是当代亦被广泛运用,镌刻于建筑物和宣传品上。
在书法两旁,各置两幅屏条,影雕春夏秋冬四季花草,点缀墙面,精巧庄重,古朴优美。
大门底边两旁一对抱鼓石,系首次建祠时留下的古物件,毅然不动。它见证了祖祠兴废过程。每只抱鼓石一边各有个犄角,牢牢插入门柱底下,让整个鼓石嵌在大门柱前。既保住门柱,又坚固自己。抱鼓石古朴大方,虽久经磨擦,但光滑无损,弥足珍贵。
祠廊两旁墙耳壁上,配置两幅影雕,东边为蔡襄建造洛阳桥图案,西为蔡襄著世界最早果树栽培学《荔枝谱》图,宣扬忠惠公业绩。
经修葺后祖祠面廊简洁流畅,古朴庄重,文化品味较浓,显现忠惠公后裔家乡,传承风范浓重的文化氛围。
踏进大厅,眼前便是天井。该天井也是明代遗留下来,几次改建,仍保持不动,天井四方边缘、井底铺设、水沟出口等均未改动,原汁原味保持,尤其铺垫井盖的四半朵莲花,,保存良好,古风古朴。
踏上台阶,进入上座大厅。大厅地面用红色六角砖铺就,古风依存。大厅东边墙壁重新粉刷后,布置东蔡村地形图,此是市设计院通过从卫星上拍摄截取的,这幅图对规划东蔡村新发展蓝图具有供鉴启迪作用。西边墙壁布置蔡氏入闽入莆世系图表,该图表从蔡氏始祖叔度公→入闽入莆始祖用元公→入莆第六代蔡襄公→入莆第八代蔡佃公→入莆第十一代蔡成公→人莆第十二代蔡广公→入莆第十三代东蔡始祖蔡琦公,及其后裔在东蔡开科繁衍脉络。接下代序在新编《东蔡家谱》中记载周详。从蔡氏始祖到东蔡村开科发展这个直属脉系世系图,让后人登祖祠观此表,一览便可明白“我们的祖先是从哪里来”。同时,激励子孙后裔,不仪要弘扬先祖忠国惠民精神、高风亮节品德。而且,更要传承先祖美德,奋发有为,再创辉煌。图表后的科甲蝉联、簪缨相承盛事说明:一是展示祖上魁彦胜流:有宋进士、端明殿学士、三司使蔡襄一宋进士、开封府功曹蔡昱一榜眼出身、宋龙图阁学士蔡佃一嘉兴府监税元礼一户部给事中阁门纲使蔡成一上舍释褐、建阳府监税蔡广,清代武举人挺伯、贡元子玉等。二是到现代,魁人韵士,彬彬辈出。各行各业均有出类拔萃人才: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将军。有行政处级以上干部20多人。有正副教授、正副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等以上职称的技术职务干部30多人,中级技术干部百多人。还有研究生、博士生多人。
上下大厅八根抬梁石柱,此次用水泥包装粉刷,八根石柱还重新刷上鲜红的对联,从下厅到上厅4幅,分别为:
1.祠宇重光人文蔚起,神州奋发荔谱流芳;
2.要好子孙惟恩德,欲高门第在读书;
3.龙图飞舟宏图展,华堂溢彩骏业兴;
4.子孙昌盛缘祖德,桃李芬芳沐春光。
大厅抬梁方柱上排满匾额,最引人注目是巾间两匾额,东为奠祖襄公任谏官的匾“四谏流芳”匾,西是佃公“榜眼及第”匾,两旁还有清代武举挺伯“亚魁匾”,清代子玉的“贡元匾”。其余为各地宗亲赠送的庆贺祖祠落成的纪念匾额。此次修缮时,对祠宇屋顶重新粉刷,杉橡按原图案上漆加油,让其耳同一新。
大厅后的神台,先祖像及其神龛,整修时作了改动。神台前墙,重新打造石条配图案装饰,配备五幅影雕图案,中间一幅较大的腾龙图,显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大气感人。余四幅分别为松鹤、鹿竹、秋菊、腊梅,以示东蔡村一年四季长春,延年益寿,繁荣昌盛。神台上先祖神像作了较大调整,摒弃过去臆想图象,从族谱上模仿先祖神像,其七位先祖是:中华蔡氏始祖蔡叔度公;入闽入莆始祖用元公;入闽第六代宋端明殿学士三司使蔡襄公;第八代宋榜眼、龙图阁学上蔡佃公;第十一代宋上舍释褐建阳府监税蔡广公;第十二代宋处士仙甫公;第十二代仙邑痒生东蔡始祖蔡琦公。七幅先祖像为油画绘制,庄重逼真,奠奉在神台上为后裔提供心仪朝拜的殿堂,其感化力更强烈。神台前两旁墙壁的祖训:“与你邻里乡党,修其孝悌忠信”。重新用宣纸书写,裱背悬挂,让来拜祖的后裔,不忘祖训,承先继后,发扬光大。
三、修祖祠传家风
祖祠也叫宗祠、祠堂。中同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同族共宗安置术主牌的神堂,也是同宗人祭祖的圣殿。《仙溪志》载:“古者乡先生殁而祭于社,以其功德之可称也。”民众到祠堂祭祀祖宗,表示对祖宗的追思和感恩,同时也祈求先祖呵护子孙昌盛。诚如我村先人在谱序中所云。“更祈多生哲士,教子读书,使吾族中文化大开,人尽识字。读族谱如闻先公之遗训,登祖祠如见考妣之形容。遮文人鹊起,仕途蝉联,则茶经、荔谱诸韵事,不难再行于世,是所厚望于来者”。久而久之,祖祠成为民众祈求出丁、出仕的殿堂。正如此,许多房族长都为祠堂定了规矩,对出仕有作为的后代奉到祠堂祖宗前加以褒赞,对违反族规的不肖后辈,要带到祠堂在祖宗面前惩处。而东蔡祖祠,从上辈人流传下来的族规都是以德教化人,以德感化人。襄公忠国惠民的德性;佃公刚正不阿的精神;广公仁义孝悌的德行;仙甫公、琦公辛勤劳作、艰苦创业的意志,都成为我们的传家宝。据谱牒记载,我们祖先也为我们制定一套敬宗爱祖的规则:
一是拜祖祭祀礼俗。每年四次:1.正月初五拜祖,祖祠摆上各种祭品,各户村民也于当天奉礼品到祖祠祭拜,这天祖祠负责人召集各房族长、村中有名望的人士,到祖祠祭拜。礼祀时,行三鞠躬,诵读祭文(附后),诵毕,行三叩首礼;2.五月五日端午节,祖祠摆上祭品祭拜祖先;3.中元节祭祖。中元节俗称“七月半”。这—祭祀活动从七月七日开始,先是乡人家家户户用炒豆祭神祈求平安长寿。初九日始,蒸做“金粿”,作为祭奠祖宗的祭品。十三日打扫厅堂、庭院,日具牲醴庶馐,俗称“接公妈”。当日祖祠也要备办丰盛祭品,由祖祠负责人带领各房族长行叩拜礼,诵祭文。至十六日“送公妈”,焚烧金银纸锭,意为送祖宗魂归阴间。4.九月重阳节,祖祠先摆上祭品,待扫墓人员返回后一同祭拜、行礼。
二是搓“瑞团”奉祀祖宗。这一礼俗在解放前很风行。每当农家出生男孩,被当作很体面的事。孩子满月,不管家庭贫富,都要用豆腐伴调料,搓成豆丸,俗称“杂瑞团”。然后装在盘中,端到祖祠祭祀一焚香、祀愿、放鞭炮。礼毕把豆丸分发各家,以示财源滚滚,人丁兴盛。
三是立木主牌。族中老人们仙逝后,其子孙要立木主牌,写上考妣姓名,生卒年月,奠奉神台之上,受后人祭拜,昭示后代不忘祖训,继承祖业,再创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