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市寿县于1955年4月维护维修古城墙,在西门内发掘古墓一座,出土文物300余件,多属青铜器,数件尚刻有铭文,字数不等,经专家考证,该墓为蔡侯墓。海内外轰动一时,但墓主为谁?考古界众说纷纭。有持蔡昭侯说者,有持蔡声侯说者,无法定论。史学大师郭沫若也积极参与此学术讨论。
直至4年后,在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俗称蔡家岗)淮南西城大市场(老淮谢饭店,今已不存在)又发现一蔡侯墓,此争论方告结束。
1959年发掘的蔡侯墓,虽历经盗掘,仍出土文物上百件,根据多方论证,确认为蔡声侯墓,而寿县的蔡侯墓为蔡昭侯墓无疑。
周初分封的蔡国原都河南上蔡,其国君为什么会落葬于遥远的今安徽淮南地区?追根溯源,得从头说起。
克殷纣、平天下的周武王,父为文王,母日太姒,有同母兄弟十人,武王居老二。周初分封,老五叔度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与封于管的老三叔鲜相纣王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实际是监督殷商遗民,防其作乱。武王崩,幼子诵继位,为成王。由文王四子周公旦扶助,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管叔鲜、蔡叔度挟兵叛周。周公旦无情镇压,杀武庚与管叔,待叔度还算宽厚,只将其流放,遂“与车十乘,徒七十人”(见司马迁《(史记·管蔡世家》)。
蔡叔度有一子名胡。由于胡率德训善,周公旦推荐他到自己的封地鲁国任卿士,胡在鲁政绩卓著,经周公旦向成王汇报,复封于蔡,为蔡国第二代君主,称蔡仲。此时,蔡的国都迁到新蔡(今河南省)。蔡仲死后,历传伯荒、宫侯、历侯、武侯、夷侯、釐侯、共侯、戴侯、宜侯、宣侯、桓侯共十一世,皆父死子承。内外相安,史书无过多记载。
蔡桓侯死后,弟献舞立,是为哀侯;哀侯卒,其子肟立,称缪侯,缪侯卒,子甲午立,为庄侯,庄侯卒,子申立,为文侯,文侯卒,子周立,为景侯,景侯卒,子继立,为灵侯;景侯少子名庐,继立为平侯,灵侯子太子友的儿子东国自立为悼侯;蔡悼侯死后,其子继位,称昭侯。
楚伐蔡,蔡昭侯向吴国请求帮助,吴认为蔡的都城太远,救援不便,劝昭侯迁都。昭侯在没与大夫商量的情况下,将蔡国都城迁到州来,昭侯设州来日下蔡。
昭侯去世后,立儿子朔为成侯,成侯后为声侯,声侯后为元侯,元侯后为侯齐。此后,吴国不复存在,公元前447年,楚灭了蔡。
蔡国自周初分封,经600余年,历2 0多世,自迁到下蔡,历五君四十七年。
蔡国自灭后200多年,楚才迁都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可见,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寿州古城有大量的文化堆集层。自1954年在寿州古城西门内发现蔡昭侯古墓葬,1959年在淮南市谢家集区(俗称蔡家岗)西城大市场(老推谢饭店)发掘出的蔡声侯墓,其余蔡成侯、元侯、侯齐墓葬,肯定都隐藏在该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