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说熟悉就熟悉,说陌生就陌生。说它熟悉,儿时曾跟父亲一起去赶过南塘墟,每逢二、五、八,就是南塘设埠开墟的日子。记得第一次随父亲去南塘,父子步行走了二十多公里路。父亲把带去的花生、绿豆、油麻等卖掉换钱后,买些家里急需的农杂,又是赶路回家。
这次我们一行五十多人的“汕尾文化之旅”采风团走进南塘,发现儿时路过的那个墟埔已没有了,曾经踩过单车的石板路也变成了水泥路。
今天,南塘之行,主要参观古村落、寺观、红色遗址等。
响溪尾,有人说是民国时期文化名人温源宁先生的故乡,但至今这个地方的温姓子孙还找不到能理顺他与该乡世系渊源的依据。今天,随文化之旅走进温姓人家所建的围寨,起初我以为是响溪尾的原迹,但我错了。无意间问起,随行的一位中年男子告诉我,这个寨子不叫响溪尾,而叫“新兴寨”,多好的一个寨名,一听便有诗意。是响溪尾,还是新兴寨,我在另一处有着中华妈祖文化圣地的南塘华山寺中,终于找到答案。据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葭月、道光丁酉年仲月与光绪癸未年桐月的题碑记载,“新兴寨信生温觐礼题银壹員……显溪尾萧福合题银乙元……显溪上乡许振察捐题银十二元……显溪乡许世勇捐银一元正”。“响溪尾”的“响”与“显溪尾”“显溪乡”“显溪上尾”的“显”,同音不同义,但这不重要,说明这个围寨的名字的确是“新兴寨”。再说,这几处的居民也不是同一个姓氏族人。所以,响(显)溪尾与新兴寨不是同一个村寨,而是两个不同名字的村子。
走出了“新兴寨”,便转到建宁寨。据乾隆三年黄希周书勒于祠墙的《迁居建宁寨及建祠记》所述,“余祖由潮迁甲诞三男,周父行季,老年而逝遗厥孤藉,祖与伯卵翼之,读书经营,不致颠沛年廿许,虽幸夺矛采藻,然困棘,闱者十数科矣,食饩明经,岂足有为哉,逮思久远,计有可耕,乃有可读,爰与弟希召苦积,措办买地筑围,名其寨曰“建宁”,且建祠以报本,费自捐出,尤念□伯父,功不敢以自私。若堂弟侄各有分地,民广兄弟二人三座,民萃兄弟五人四座,殿标一子二座,彼此造宅。至清雍正三年,共迁居于此焉。其田业多,寡随力置耕,相安聚处,后先近百年矣,异日子孙当体先父敦睦之意,培宗□族者固善,即食贫居贱,亦莫可残贼而混淆,以贻厥祖羞,用是谨勒于石为后来鉴,并将积置祭产,一一镌之,以传悠久”。可见黄希周祖父由潮(州)迁甲子所城,并生有三子,其父排行季,后与弟黄希召等筑寨建祠,寨曰“建宁”,祠为“源远堂”。至雍正三年,黄希周、黄希召、黄民广、黄民萃、黄殿标等从甲子所城东南社迁出,共在此寨置居创业,繁衍至今。据说,这里还曾是南昌起义军南下时曾经过的村寨。
说到华山寺、环山古寺及四柱湖丰湖观,它们的建筑历史久远。据了解,华山寺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前,至清朝道光戊子年重修,并扩建东西二厢和后殿。四柱湖丰湖观位于五峰山旁,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大革命时期,邻近乡村参加革命的红军战士、赤卫队员遭受******追捕时,曾躲进该观,在道士、道姑掩护下安然无损。环山古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是陆丰唯一一处石窟寺。1945年,日寇南败至此,曾盘踞该寺达六个月之久,寺内木刻和大部分石刻及禅房、套间被洗劫一空,只留三尊佛像。
南塘,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叫人赞叹,令人留恋。
这次,亲近南塘,让我不再陌生,原来它离我们这么近,又是这么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