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服务蔡氏宗族  传递蔡氏情怀

  

                   

蔡氏新闻 · 蔡氏宗亲共聚东莞长安举行新春团拜会  · 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  · 福建省蔡氏宗亲联合总会召开蔡氏立姓3070年庆..  · 广东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在梅山庄园举行2025年..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祥芝蔡氏家庙分会2025年..  · 河南上蔡县招商局领导一行莅临惠州蔡氏宗亲联..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南塘柯氏家庙乙巳年..  · 福建青阳蔡氏世界宗亲总会在青阳蔡氏家庙隆重..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金鹏分会2025年年会  · 广东罗定下围蔡氏举办燃放丁财炮活动  
新闻报道 更多

蔡氏新闻

宗亲资讯

大事记载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大事记载 > 内容 

蔡氏立姓至1899年大事记

来源:蔡海峰整理  发布时间:2014/4/18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后,开启了西周分封天下的格局。蔡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彼时,周王朝初立,为巩固统治,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室子弟与功臣。蔡叔度凭借其尊贵的出身,获封于蔡地,大致位于现今河南上蔡一带,建立蔡国。蔡氏以国为姓立姓蔡,始祖蔡叔度。蔡叔度,姬姓,名度,是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的弟弟,是西周诸侯国蔡国第一任国君。

   周成王四年(前1039年),周公旦以平王的名义派兵东征,叛军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周公平定,管叔和武庚兵败被杀,蔡叔和霍叔被俘。

   蔡哀侯十一年(前684),蔡哀侯和息国国君息侯都娶陈国国君之女为妻。

   蔡哀侯十一年(前684)九月,楚军在莘地(今河南汝南境内)击败蔡军,俘虏蔡哀侯回楚国。

   蔡哀侯十五年(前680年),蔡哀侯由于在莘地战役遭俘,因此怨恨息侯,便在楚文王面前赞美息夫人。楚文王贪恋息夫人的美貌,便设宴招待并袭击息侯,灭亡息国。

   蔡哀侯二十年(前675年),蔡哀侯在楚国遭扣留九年去世。(《史记·楚世家》则记载,楚文王俘虏蔡哀侯后,不久便释放回蔡国),蔡国人拥立其子公子肸继位,是为蔡穆侯。

   蔡缪侯十八年(前657),齐桓公和蔡夫人乘船游玩,夫人使劲晃船,桓公制止她,她还是晃个不停。齐桓公大怒,把她送回娘家却并不断绝关系。蔡侯也很生气,把其妹嫁了别人。齐桓公一怒之下讨伐蔡国;蔡国大败,蔡缪侯被俘,齐国向南进军至楚国邵陵。后来诸侯替蔡侯向齐桓公道歉,齐桓公才放蔡侯回国。

   蔡穆侯二十七年(前648意欲称霸中原的楚国利用蔡国和息国矛盾,兵临蔡国,俘虏了蔡哀侯。蔡哀侯被扣楚国九年,最后客死楚国。楚国一度服蔡,蔡国被沦为楚国直接压迫的对象。

   蔡景侯四十九年(543),蔡景侯“为太子娶楚女,公通焉,太子杀公自立”。蔡太子般杀蔡景侯自立为君,名蔡灵侯。

   蔡灵侯二年(前541年),楚公子围杀国君郏敖自立为楚王,就是楚灵王。

   蔡灵侯五年(前538年),蔡灵侯去楚国申邑,参加楚灵王召集的诸侯之会,并随同楚灵王伐吴国、赖国。次年,再次从楚灵王伐吴。

   蔡灵侯十二年(前531年),楚灵王借口蔡灵侯杀父,诱骗蔡灵侯到申地,预先埋伏甲兵,用酒宴招待蔡灵侯。蔡灵侯醉后被楚人杀死,跟随蔡灵侯的七十名士兵也遭刑受害。楚国国君楚灵王诱杀蔡灵侯,并攻灭蔡国,楚灵王又命楚公子弃疾围住蔡国,十一月,楚灭掉蔡国,将其变为楚国的一个县,任命弃疾做蔡公。

   蔡灵侯十三年(前530年),在诸侯的压力下,楚国又复立蔡平侯,平侯复国。但经此变故,蔡国已元气大伤。为躲避楚国的威胁,蔡平侯被迫旋迁都于吕,称新蔡,后蔡昭侯又从新蔡迁于州来,称下蔡,因此蔡国的故都称上蔡,蔡国都上蔡历经五百多年。

   蔡灵侯十四年(前529年),楚灵王去世,新继位的楚平王为了安抚诸侯、平息楚国的内忧外患,派人找到了蔡景侯的小儿子姬庐,将其立为蔡侯,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蔡平侯。也就是这一年,不知是自愿还是被迫,蔡平侯将蔡都迁到楚国势力范围内的吕,史称新蔡。

   蔡平侯九年(前522年),蔡平侯去世,蔡灵侯的孙子东国打跑了平侯之子,自立为国君,就是蔡悼侯。蔡悼侯的父亲是隐太子友。友本是蔡灵侯太子,蔡平侯继位后杀了隐太子友。因此蔡平侯一死,隐太子的儿子东国就攻打平侯的儿子,自立为君。

   蔡昭侯十年(前509年),蔡昭侯去朝见楚昭王,带着两件漂亮皮衣,一件献给昭王,一件自己穿。楚国令尹子常想要蔡昭侯那一件,蔡昭侯不给。子常就向楚昭王说昭侯的坏话,把蔡昭侯扣留在楚国达三年之久。后来蔡昭侯知其中原因,就把自己那件皮衣献给子常,子常接受皮衣后,才向楚王建议把蔡昭侯放回国。蔡侯回国后赶到晋国,请求晋国帮助蔡国攻楚。

   蔡昭侯十三年(前506年)夏,蔡国按晋国意愿灭掉沈国,楚王大怒,发兵攻蔡。蔡昭侯派其子去吴国做人质,请吴国发兵共伐楚国。冬天,蔡侯与吴王阖闾攻破楚国,进入楚都城郢。因蔡侯痛恨子常,子常心中害怕,逃到郑国。

   蔡昭侯十四年(前505年),吴国撤军,楚昭王光复楚国。

   蔡昭侯二十六年(前493年),楚昭王讨伐蔡国,蔡侯恐慌,向吴国告急,吴国出兵救蔡,并把蔡国都城迁到州来。

   蔡昭侯二十八年(前491年),昭侯要去朝见吴王,蔡国大夫们怕他再次迁都,杀死昭侯,拥立昭侯之子朔为国君,就是成侯。

   蔡侯齐四年(前447年),诸侯开始发动兼并战争,楚国再次出兵,彻底攻灭蔡国,蔡侯齐出逃,蔡国从此祭祀断绝,蔡国灭亡,历经数百年的历史至此画上句号

   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蔡伦出生于湖南桂阳郡宋阳。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汉和帝下旨由蔡伦领导皇家作坊里的工匠,改进和提高改进了蔡伦造纸技术。

   元初元年(公元117年),蔡伦负责监典校订经书,校订完成后要将所抄副本颁发给各个地方官,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抄写儒家经典的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最得力的工具。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伦卒于湖南桂阳郡宋阳。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属国南匈奴趁机叛乱劫掠,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文姬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南匈奴那里将蔡文姬回来,并将蔡文姬嫁给董祀。

   阳嘉二年(公元133年),蔡邕出生于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

   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任,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灵帝予以批准,蔡邕于是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

   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灵帝下诏自责,并下令群臣各自陈说可行的治理国家大事的措施。蔡邕上密奏陈说应该施行的七件事: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去世,董卓任司空,专擅朝政,听说蔡邕的名气,于是征召他,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农历九月,蔡邕赴京城洛阳上任,他的学生阮瑀、苏林、路粹等在尉氏县西界燕子坡北君子山与恩师祖道饯行。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跟随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董卓的宾客部属想让朝廷尊崇董卓与太公相比,称尚父。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蔡邕被王允抓起之后冤死于监狱里。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属国南匈奴趁机叛乱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南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三月七日,蔡襄,字君谟,出生于福建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青泽亭镇蔡坑(今福建仙游枫亭镇九社村蔡坑)。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蔡高出生于福建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青泽亭镇蔡坑(今福建仙游枫亭镇九社村蔡坑)。

   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蔡襄与弟弟蔡高同到仙游县乡间念书。两年后与蔡高进县学读书,拜许怀宗为师。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蔡襄与蔡高同入泉州郡庠学习,与惠安人杨公明、卢锡同学。天圣四年(1026年),十五岁的蔡襄中乡举,经仙游县尉凌景阳介绍,到其岳父、江阴县人葛惟明处士家念书。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蔡襄中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19岁的蔡襄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甲科第十名。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授蔡襄为漳州军事判官。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漳州军事判官秩满,蔡襄回家。七月,授西京留守推官。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蔡高登进士第,授任长溪(今福建霞浦)县尉。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正月,宋仁宗诏令蔡襄在阁屏书写《无逸篇》。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五月,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称赞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为“四贤”,御史高若讷为“一不肖”。京城人士争相传抄此诗,贩书者也借机获取厚利,连出使宋朝的辽朝使者都特意购买此诗回国,张贴在幽州旅馆。同年冬,被授为朝奉郎、试大理评事、西京留守推官。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授著作佐郎、馆阁校勘。四月,蔡襄告假回家探亲。

   宋定康二年(公元1041年)六月七日,京师发生大疫,蔡高不幸染疾,卒于任上,年仅28岁。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四月,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蔡襄作诗称贺,受欧阳修等三人举荐,被仁宗擢升为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 。九月,赐蔡襄五品服。

   庆历三年(公元1043),蔡襄为其弟蔡高归葬请铭,欧阳修撰写了《蔡君山墓志铭》,称赞蔡高“敏于为吏”,廉洁爱民,是“天下奇才”,并对蔡高的英年早逝深表哀悼。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保州士兵起义发生。哗变士卒推戴十多名“懦兵”为首领,又杀掉他们,以求招抚。蔡襄说:“天下军队百万,如果没有诛杀决行的法令,必然开启骄横傲慢暴乱的源头。如今州兵杀官吏、关闭城门,没有讨伐就同意招抚,岂不被天下笑话。请允许臣带兵入城,将他们全部诛杀。”其建议得到仁宗允准。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蔡襄任右正言、直史馆。随后出知福州。

   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二月四日,蔡京出生于兴化军仙游县孝里赤岭(今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

   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秋,蔡襄改任福建路转运使。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十一月,蔡襄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至皇祐二年(1050年)十一月除服赴京。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正月,蔡襄被授为右正言、判三司盐铁勾院,再修起居注。当时谏官唐介上疏攻击宰相文彦博靠结好妃嫔而成为宰相,触怒仁宗,蔡襄进言道:“唐介实在是狂妄愚蠢,但念他出于进忠,希望保全宽恕。”不久,仁宗贬唐介为春州别驾,蔡襄又上疏认为这是必死的谪所,使其得以改贬至英州。

   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秋,改判三司度支勾院。同年调朝奉郎、起居舍人、知制诰、权同判吏部流内铨,勋封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同年,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因上疏议论宰相梁适被解职,作为知制诰,蔡襄封还辞头,拒绝起草解职诏书。以后每次授官有不适宜的情况,他往往封还。仁宗并未加罪,对蔡襄更加优厚,赐给他母亲冠帔以示恩宠,又亲自书写“君谟”(蔡襄字)两字,派使者送给他。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正月,蔡襄与王珪一同权知贡举。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蔡襄调官为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四月,蔡襄以枢密直学士、起居舍人出知泉州。

   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蔡襄被征召入朝,升任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权三司使。次年(1061年)八月,正式任三司使,加给事中,主管朝廷财政。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仁宗驾崩,蔡襄妥善处理了修建永昭陵等重大活动。他还撰《国论要目》一文,阐述改革主张,提出择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并、富国强兵的改革方案,但未被新即位的宋英宗采纳。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闰三月,奉诏带尚书礼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官衔出知杭州,五月二十六日到任。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月,卢氏去世,蔡襄护母丧南归。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蔡襄服除,被授为南京留守。尚未履职,便在八月十六日(9月27日)于蕉溪居所逝世,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追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葬于枫亭镇铺头村蔡岭。

   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蔡京进士。调钱塘尉、舒州推官。使辽还,拜中书舍人。

   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四月,经蔡襄的曾孙蔡洸请谥,宋孝宗下诏赐蔡襄谥号为“忠惠” ,故称“蔡忠惠”。

   元丰六年(1083年),蔡京以奉议郎的身份出使辽国,因有功被拜为中书舍人。蔡京初入仕途时支持变法,再加上其弟蔡卞为王安石女婿,因此得到赏识,甚至还被认为是日后宰相人选之一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蔡京,知开封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蔡京,出知成德军(《续资治通鉴长编》三六九)。历知瀛州,扬州、郓州、永兴军、成都府。

绍圣初,入权户部尚书。弟卞拜右丞,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进承旨。徽宗即位,夺职提举洞霄宫。明年,起知定州。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蔡京,徙大名府。复为翰林学士承旨,拜尚书左丞,俄为右仆射。二年,进左仆射。五年,罢为中太乙宫使。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蔡京,复拜左仆射、太尉、太师。三年,致仕。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蔡京重回京师担任宰相,并改封为鲁国公。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蔡京遭宋徽宗逼迫辞官。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宋徽宗再次让蔡京入相,这是蔡京第四次为相,由于蔡京年老眼花,无法处理政务,所以基本都不是他亲自负责,由他小儿子代办。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八月十一日,金军南下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乱和动荡,而北宋书法家、太师、宰相蔡京也随着家人南下逃避战乱,被认为是当时的六贼之首,使得他被贬到衡州,并随后被迁至韶州和儋州居住。最终,蔡京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去世,享年八十岁。

 乾道四年(1168年),蔡京后裔把其骸骨迁回仙游枫亭故里今莆田仙游县枫亭镇溪南村安葬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蔡元定重上西山设“疑难堂”,与朱熹在云谷的“晦庵草堂”遥遥相对。为了及时联络问学,故在两山悬灯相望,夜间相约为号,灯暗表明学有难处,翌日往来解难。

   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权臣韩侂胄擅政,制造“伪学之禁”指道学为“伪学”,把“四书”、“六经”定为禁书,诬奏伪党59人,朱熹被打成“伪学魁首”,去职罢祠。诬蔡元定为朱熹的左右羽翼之罪,贬湖南道州编管。
   庆元四年(1198年9月11日)八月初九,蔡元定病逝,守臣上奏,旨许归葬,葬于建阳莒口翠岚山之源,公元2000年海内外众裔孙集资将西山公墓建成西山陵园。
   开熹三年(公元1207年),诛侂胄,枉者皆伸,朝廷对蔡元定平反招雪,初赠迪功郎,宝佑四年赠太子太傅谥文节。明嘉靖九年诏元定崇祀启圣祠。

   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南宋爱国诗人,抗元英雄,著名社会活动家蔡蒙吉,出生于广东程乡县饶塘堡(今梅县挑尧镇)练坑村。

   宝祐四年(1256年),应童子科,蔡蒙吉考取进士,时年十二,官授从政郎、义兵总督等职。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蔡蒙吉率孤军与元军作战,城陷被俘,英勇不屈从容就义,年仅32岁。

   万历十七年(1589年),福建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蔡献臣进士,授刑部主事。

   万历二十二年(1594)福建同安蔡复一中举;次年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上任不久,就上疏弹劾石显冒杀平民、邀功朝廷之罪。结果石显被处死,蔡复一因此扬名朝野。

   天启五年(1625)正月,钦等旋师渡河。贼从后袭击,诸营尽溃,死者数千人。时福建同安复一为总督,而朱燮元亦以尚书督四川、湖广、陕西诸军,以故复一节制不行于境外。

   天启五年(1625)贵州奢崇明、安邦彦起兵反叛,贵州巡抚战死。朝廷任福建同安蔡复一为兵部右侍郎,巡抚贵州;不久,取代杨述申,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军务,兼巡抚贵州。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蔡毓荣任四川湖广总督,驻荆州。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十二月,吴三桂反,蔡毓荣上疏言:“云贵总督甘文焜手书遗臣言吴三桂反”,于是蔡毓荣遣沅州总兵崔世禄率兵迅速进入贵州,夷陵总兵徐治都、永州总兵李芝兰继进。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蔡毓荣任湖广总督,以招民垦荒功,加兵部尚书。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九月,勒尔锦请增绿旗兵援、剿二营,领以两副将,命蔡毓荣统辖。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蔡毓荣督造战舰成,率绿旗兵五千,从大将军、贝勒爱新觉罗·尚善进攻岳州,与讨逆将军鄂纳等以舟八百余入洞庭湖,击吴三桂兵,大败之,发炮沉其舟,歼寇甚众。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底,平定吴三桂叛乱,蔡毓荣升任第八任云贵总督,主政云南。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六月,蔡毓荣调任云贵总督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部议董卫国未尝违误,且有复镇远功,请免议,康熙帝责蔡毓荣妒功诬奏,下部议,削五级。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蔡毓荣入云南,因把吴三桂的孙女纳为小妾等事情爆发,被发配黑龙江充军。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蔡毓荣逝世。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蔡牵出生于福建同安西埔乡。少年时父母双亡,后流落到霞浦县三沙港水澳村。
   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因饥荒而下海为盗寇,多方响应。蔡牵率领近万人百姓驰骋于闽、浙、粤海面,劫船越货,封锁航道,收”出洋税“。

   嘉庆六年(1801),江西龙南蔡方懋被皇帝例循授予国学生。

   嘉庆七年(1802年),福建蔡牵率船队攻打厦门海口的大、小担山,500余众登岸,夺炮13门。清廷命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30艘,铸炮400余门往攻。

   嘉庆九年(1804年)初,蔡牵驶至台湾鹿耳门,在浮鹰洋面破温州镇水师,后被浙江提督李长庚在定海洋面击败。仅余船24艘,处境不利,遂向闽浙总督玉德诈降,又用厚金贿赂闽商更造巨艇,恢复作战能力。该年夏,移屯台湾海面,集大船80艘,突入福建海面,击杀温州总兵胡振声,焚其战船26艘。清廷命李长庚率闽浙水师往攻,在浙江海面击败蔡牵。

   嘉庆十年(1805年),福建蔡牵聚战船百余艘,先攻占台湾淡水、凤山(今高雄)等地,得当地民众支持,队伍发展至2万余人,蔡牵自称镇海王,率领船队驶入台湾凤山(今高雄),包围台湾府城。清廷急调广州将军赛冲阿为钦差大臣赴台督办军务,命李长庚率水师3000渡海入台镇压蔡牵。蔡牵沉舟鹿耳门港,阻滞清军舰船。

   嘉庆十一年(1806年)初,李长庚分路围堵鹿耳门及其附近港口,阻止义军突围。福建蔡牵趁海潮骤涨、沉舟漂起之际,夺航路突围至闽、浙海面。

   嘉庆十一年(1806)初秋,江西龙南蔡方懋赴广东龙川上任知县。

   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广东黑水外洋迎战李长庚及福建水师提督张见升,受挫后仅剩大船三艘、小船十余艘。清军乘胜追击,并以火攻船挂住福建蔡牵座船后艄,蔡牵于船尾发炮,击杀李长庚。张见升畏怯,遂退出战斗。蔡牵移师远海休整。清廷命王得禄、邱良功分任福建、浙江提督,合兵围攻。海盗军长期作战,伤亡甚重,内部分裂。

   嘉庆十四年(1809年),李长庚部将王得禄、邱良功分任福建、浙江提督,相约合兵围攻福建蔡牵于浙江台州渔山外洋,蔡牵因寡不敌众,开炮自炸座船。与妻小及部众二百五十余人沉海而死。

   咸丰六年(1856年),蔡文炳在陕西学成归途,适逢大理杜文秀回民起义,遂受聘执教于昭通府鲁甸县龙头山镇八宝村乐马厂清真寺,凡知名弟子四十名。

   咸丰六年(1856年)腊月初三日,云南龙树古寨巡检司东川雇佣军“包打天下胜仗兵”二百人,蔡文炳配合官兵与昭通城同时行动,将敌人屠杀戳尽。

   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初八始,云南李本忠率所部攻古寨前营游击署,反攻不利,蔡文炳闻讯单身骑马手持长矛大叉赶至古寨,奋勇杀敌,东川兵首胡少奇被蔡文炳杀于阵前,最后大败各官兵。

   1887年,蔡锷随父母由宝庆府邵阳到宝庆府武冈州三门王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谋生,侨居外地 。

   1892年415日,原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蔡廷锴出生于广东罗定。

   1892年,蔡锷回家乡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读书,在父亲蔡正陵带领下,进邵阳县城(今邵阳市)参加县学考试。

   1898年2月,中国速记法的创始人,西方复式会计科学的引进人,也是洋务实业的开拓者蔡锡勇,福建龙溪人,猝患脑溢血不治去世,后被朝廷追赠“内阁大学士”。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1900年-1949年大事记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