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服务蔡氏宗族  传递蔡氏情怀

  

                   

蔡氏新闻 · 蔡氏宗亲共聚东莞长安举行新春团拜会  · 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  · 福建省蔡氏宗亲联合总会召开蔡氏立姓3070年庆..  · 广东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在梅山庄园举行2025年..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祥芝蔡氏家庙分会2025年..  · 河南上蔡县招商局领导一行莅临惠州蔡氏宗亲联..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南塘柯氏家庙乙巳年..  · 福建青阳蔡氏世界宗亲总会在青阳蔡氏家庙隆重..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金鹏分会2025年年会  · 广东罗定下围蔡氏举办燃放丁财炮活动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国沉钩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广东省东莞大朗蔡氏迁居杨梅岭五百多年

作者:吴沃根 叶惠涛  发布时间:2016/10/18

   大朗有一个村叫蔡边,村中人却姓钟不姓蔡;蔡边村南面3公里有一个自然村叫杨梅岭,村里却是蔡姓的聚居地。这两个村是否存在着某些关联呢?而且听村中的蔡姓老人说,蔡姓先祖曾是在茶山定居,后来遭劫匪四次洗劫,最后一脉逃难至大朗。经历如此血泪深重的历史,蔡姓后代子孙在这一片土地繁衍生息。

   据了解,蔡氏一族定居杨梅岭已经有500多年,经历了20多代的繁衍传承,如今村民人数已经上千。现在,杨梅岭与郑公涌合并为杨涌村。本期《姓氏探秘》掀开历史的迷雾,一同追寻蔡氏族人的真实故事……

   姓氏源流  

   东莞蔡氏分为三支

   关于东莞蔡氏,大致可分为三支:蔡安、蔡郁、蔡雪窗,都是南宋理学大儒蔡元定的后裔。其中蔡安,即蔡元定四世孙,生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终于咸淳七年(1271年),享年51岁,建阳麻阳人。他在宋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为广东南雄推官,居住在珠玑巷柯子树下,今长安霄边、乌沙蔡屋、松岗沙浦等一带以蔡安为东莞始祖。蔡郁,是蔡安的族兄弟,宋咸淳九年(1273年)官雷州司理,景炎间(1276年-1278年)闻文天祥至粤,作《有寄文丞相》五古一篇,慷慨激昂,收录在清代张其淦编的《东莞诗录》。宋朝灭亡后,归路梗塞,蔡郁在东莞隐居,为望牛墩白市始祖。

   蔡雪窗,名天佑,字永吉,蔡元定五世孙,生于南宋咸淳辛未年(1271年),终于元代至元六年庚辰(1340年),享寿80岁,为茶山、大朗蔡氏始祖。700年前,福建建阳人蔡雪窗经广东南雄辗转到惠州任儒学教谕(相当于今天市教育局局长),当时正值南宋末年,元兵南侵,蔡雪窗眼见宋室飘摇,遂去职而徙居“宝安之增埗”。宝安即东莞旧称,增埗古称“罾埗”。因地处河边,村民多以罾鱼为业之故。当时“罾埗”有一处长满杨梅树的地方,景色优美,于是雪窗公隐居于此,以设帐教学为生。蔡氏自雪窗公后,经二世祖壁公,三世祖子膺,四世祖元宗、元祖、元达昆仲之后,数代留居茶山增埗,并命名所居地为杨梅里,子孙繁衍至七世孙时已成一族人聚落之村落。

   大朗蔡氏  

   大朗蔡氏源自茶山杨梅故里

   增埗蔡氏的一支于明初迁来大朗今蔡边村。始迁祖为七世祖蔡厚,字德深,乃乐善公之子,人称一郎公,生于明洪武己酉年(1369年)终于明宣德壬子年(1432年),享寿64岁。假定一郎公迁蔡边时为青年,那么由茶山迁来大朗距今有600多年了。当然,当时这个地方肯定不叫蔡边,蔡边是后来钟姓迁来之后才起名为“蔡边”,望文生义以为是“蔡姓的旁边”。

   一郎公娶钟氏,生三子,长子人乙留居蔡边;次子人已迁居惠州淡水;三子人酉迁居海丰。人乙生二子,长子叔仲散居蔡边,后代迁居情况不清楚;次子即九世祖蔡伯仲因嫌蔡边土地不够肥沃,后来迁居杨梅岭。关于杨梅岭这个名字,或者与祖居地茶山增埗杨梅里有关,蔡氏后人为怀念祖居地所起的村名。蔡伯仲生于明乐二十二年(1424年),终于弘治六年(1493年),享寿69岁。依推算,蔡氏迁居杨梅岭有56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大朗杨梅岭蔡氏分三大房,人口1200多人。

   村中九旬老人蔡周桃说,蔡氏一族定居杨梅岭已经500多年期间,开枝散叶,如今蔡氏村民已经上千,共经历了20代人,他们都是蔡伯仲的后人。后来杨梅岭与郑公涌合并,蔡氏村民便成为了杨涌村人。

   姓氏地标

   蔡姓宗祠重建怀先祖

   四世九儒万古垂

   2016年12月5日,东莞市大朗镇杨梅岭蔡氏宗祠重建峻工,举行了隆重的宗祠落成典礼,当日举村欢腾,来自海内外6000多宗亲共60多个蔡氏社团汇聚一堂,联宗聚谊,场面辉煌。

   杨梅岭蔡氏宗祠坐南向北,呈轴线对称布局,建筑风格华美绚丽,气势恢宏。正面大门,两侧共两个旁门,祭祀时才开放。正门上面石匾写着“蔡氏宗祠”四个雍容古雅的鎏金大字,运笔简洁、圆浑流畅;门口两旁摆放着一对石凳,石面光滑润洁。推门望进去,村中守祠老人蔡润叨面带慈祥微笑;里面雕梁画栋,玲珑别致,各种壁画古色古香,独具一格。“追远溯本,莫重于祠”,一座祠堂,崇宗祭祖,多少荣衰沧桑在其中,这是一本集体的记忆手册,她见证与亲历一个宗族经历的百年历史变迁。

   大门联为“西山世泽,南粤家声。”在中间宏裕堂还有两副对联“衍世业于西山理学遥传石室箕裘未旧,振家声于杨岭铎音可溯鳣堂气象维新”。另一副为“先绪继西山孝悌满堂绍日月,后昆盛南粤衣冠百代耀春秋”。这三副对联都提到“西山”,即“西山先生”其实是南宋理学大儒蔡元定的号。

   蔡氏入闽始祖为唐代蔡炉公,原籍为河南戈阳郡光州(今河南固始),曾任凤翔节度使,于唐末乾宁四年(897年)入闽。至九世孙蔡发,字神与,号牧堂老人,生于宋元佑四年(1089年)终于绍兴壬申年(1152年),妣詹氏,享寿53岁。蔡元定为蔡发之子,他生三子蔡渊、蔡沉、蔡沆,蔡元定有四个孙子,蔡格、蔡模、蔡杭、蔡权,统称为建阳九儒,祖孙四代崇尚孔孟之学,注释理学名篇,名垂千古,泽惠学林。其中以蔡元定为九儒之首。

   姓氏名人

   蔡元定:与朱熹齐名的九儒之首

   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谥文节,赠少傅。福建建阳麻沙人。生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卒于庆元四年(1198年),享寿64岁。其父蔡发以理学为事业,其母詹氏怀孕期间父亲将古今圣贤画像挂于正堂,让妻子早晚观赏,进行胎教。后来蔡元定出生之后自幼聪明过人,八岁能作诗,十岁日记数千言,为使蔡元定读书有更好的发展,父亲于象岩山下筑“显庆堂”让儿子居住于此读书。绍兴二十四年,在父亲去世一周年后,蔡元定秉承父志,征得母亲同意,登西山绝顶,于石室中刻苦钻研理学经典,终成一代名儒,与朱熹齐名。

   蔡元定与朱熹的交往始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这年蔡元定闻知朱熹在崇安(今武夷市)讲学,于是离开西山到崇安向朱熹问学,朱熹考询元定之学识和人品,大为惊讶地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从此朱蔡二人政见一致,学术同趣,互为师友,终身相交相知长达40年,形成闽学学派。

   在40年的互相切磋研究中,朱蔡二人惺惺相惜。乾道六年(1170年)蔡元定帮朱熹在云谷山建“晦庵草堂”,自己在西山设“疑难堂”。相传为了及时联络信息,两人在西山和云谷山上各自构筑灯塔,夜间悬灯相望,灯明表示学习正常,灯暗表明学有难处,翌日往来论学辩难。元定每到朱熹处,朱必留他数日,两人对榻讲道,经常通霄达旦。

   姓氏故事

   三百年家谱记载蔡氏血泪史

   一本纸页发黄、边缘带黑的家谱,被杨涌村92岁老人蔡周桃视如珍宝。这本家谱据说已经流传了300多年,记载了杨梅岭蔡氏500多年荣辱与繁衍。为了保护仅存的孤本,老人把家谱锁进木箱夹藏于衣服之中。近日,在杨涌村祠堂采访时,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蔡周桃小心翼翼地从袋中掏出了数本发黄的册子,放到面前的茶几上,老人指着其中一本封面残缺的册子说:“这本家谱最少也有300年了,我从一个叔伯辈的亲人那里得到它。”

蔡姓先祖一脉尚存 逃难大朗延续香火

   今天大朗蔡氏祖居地茶山尚有少数几条村有零星蔡氏居住,都是蔡雪窗的后裔。根据家谱记载,杨梅岭蔡氏始祖蔡雪窗其生平是在南宋年间。元朝初年,蔡雪窗后人因逃避战乱一路南下,辗转藏身于茶山增步,其后一支迁往大朗蔡边乡,最终定居杨梅岭。

   从茶山到大朗,家谱记录仅寥寥数字:蔡氏九世祖蔡伯仲先迁蔡边,后移到杨梅园定居,后为杨梅岭村。但这几笔在杨梅岭蔡氏后人记忆深处,却是血淋淋的。据蔡周桃老人家说,当年有一个名叫李万荣的劫匪,率众四次洗劫茶山,杀人、抢掠、烧屋……无恶不作。有一次李万荣带着一大帮土匪,把增步村民男女老少统统押到东坑,在亭岗附近,暴徒竟对手无寸铁的村民痛下杀手,致使当时尸横遍地,蔡氏一族几乎血脉尽断。“蔡氏有一个怀孕的媳妇,当时刚好住在娘家,躲过了一劫。”谈及那段历史,老人眼眶不禁红了。后来那位母亲克服重重困难,把男孩抚养成人,而这名男孩便是蔡伯仲的父亲。

   考证历史有所出入 劫匪或另有其人

   对于老人家所说的情况,笔者心中有些困惑。根据考证,李万荣,明末清初人,先随张家玉反清,兵败后散入宝山一带(今黄江)为贼匪,为害一方。但是说他杀了蔡伯仲的先祖和族人是不确切的,因蔡伯仲的父亲蔡人乙为明初人,今存《杨梅岭蔡氏族谱》老本中明确记载此时是居住在大朗蔡边的,而不是住在茶山。且蔡伯仲亦生于蔡边,后来才迁往杨梅岭的,他生于明永乐二十二年,李万荣200多年后才出生,两人是不可能发生交集的。这次血洗增埗的贼匪或许是其他人,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是先人曾经惨遭屠刀的遭遇,却已经成为蔡姓后代的一种集体记忆。

   300年家谱与九旬老人的守望

   其中一本最古老的家谱是依据十五世祖蔡家秀当时修撰的家谱抄录的,而另一本内容稍有出入的是署名为“蔡炜基”重修的,重修时间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蔡周桃老人家早年曾担任村里的农业保管员和生产队的出纳,也曾作为荔枝种植老农管理村里的荔枝林。

   一个偶然机会,他从亲房族叔蔡荏丰手中接过这本《杨梅岭蔡氏族谱》的保管任务,在那个“清四旧”的阶级斗争年代,保存族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工作,轻则批斗,重则没命。当村里的族谱和家谱被陆续付诸一炬时,蔡周桃冒着生命危险将这本仅存的家族资料悄悄地锁进木箱底,夹藏在衣服之中,幸运地保存了下来。40多年来,蔡周桃一直小心保存着旧家谱,为了保险起见,他甚至还做了备份。同时,他还仿照前人,自行辑录新的家谱,在新家谱上添了儿孙的名字。

   老人说,自己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拿着家谱至海丰、淡水一带寻找失散了数百年的亲人。“当年九世祖蔡伯仲迁居到大朗,而他的兄弟则远走海丰、淡水,数百年来两个家族一直没有联系上。”

   姓氏传统

   牛社、护围公石是村中保护神

   牛社位于今天莞樟公路入杨涌路口左侧。关于这个小社壇,一直是村中人的神圣处所。相传建国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村中心定要杀牛祭神,之后将牛肉分给各家各户。社边有一丛竹子,平时无人敢折,听说折了竹子的人必定会身体不适,只有向社壇公请罪祈求才能康复。但牛社(八月十五)这一天分牛肉的人可以将竹子砍下,剖成竹蔑条串肉。还有,这一天但凡有小孩掉进社前的池塘也不会淹溺,冥冥中总有神灵庇护,使小孩平安上岸。而牛社这一天杀牛祭神,杀牛过程总是平安无事。每年元霄节,村民会在社坛边举行抢旗活动,之后大家在社壇边将所得奖品如甜酸菜、猪肉、花生、酒等吃完才尽兴回家。

   护围公石位于今天蔡氏宗祠之后的一棵树下,这里有一座山,名叫长牛埔,树木生长得十分茂盛,人走进去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经常会有一些牲畜走失,这时候,只要折一段树枝放在护围公石前,心中默默祈祷,不一会儿,掉失的牛、猪、狗等便会从树林中的某个路口走出来。蔡锦轩老先生说,他从前养的一条狗有一次丢失了两天,就是用这个办法找回来的。

·上一篇:福建莆阳蔡氏族史探讨 ·下一篇:蔡邕·蔡文姬故里在尉氏县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