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合肥人都知道“一里三公”的说法,即在合肥东郊不到一里的范围之内,埋葬着三位合肥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名人,他们分别是宋朝的包公、明朝的蔡公、清朝的李公。其中,蔡公指的是明朝理学名臣蔡悉。
然而,同为“一里三公”,包公(包拯)和李公(李鸿章)历来研究者较多,而蔡悉则显得“寂寂无闻”,巧合的是,这三公都是今天肥东县人,包公出生在今包公镇小包村、蔡悉出生在今梁园镇蔡家岗、李鸿章出生在原磨店乡。
才华列为三公之首
“一里三公”中的北宋名臣“包孝肃公”包拯、清末重臣“李文忠公”李鸿章可谓家喻户晓。而关于蔡公,一直以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合肥籍大将张德胜,他战死在采石矶,朱元璋登基后追封其为蔡国公,据说合肥的四大名点之一麻饼就是他发明的,所以也叫“蔡国公饼”;也有人说应该是明朝理学名臣蔡悉。1973年发掘包公墓期间发现一块墓志铭,才证明了旁边埋着的是蔡悉的墓。
蔡悉生于公元1536年,累任明朝湖广、两江、山东、福建、河南等地的地方官,最后任至南京尚宝司卿和国子监祭酒,位列九卿之重,正史为其列传以彰其功德。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593年),蔡悉辞去所有官职,从此安心在乡讲学,著书。他在合肥城内建立大学堂,以“毋自欺”为宗旨,教授四方,海内学者咸从,被尊为“淮西夫子”。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正月二十七日巳时,蔡悉病逝家中,享年80岁。“卒之日,衣敛形,棺敛衾而已”。明神宗万历皇帝赐额“理学名臣”,谥“文毅”,奉旨敕建蔡文毅公祠,有司春秋致祭。
蔡文毅公生平最值得颂扬的是他对宋明理学的深入精到的研究,他融会贯通诸子百家之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儒家学术。后人公认在庐州三公之中,蔡文毅公的学识才华,“当列三公之首而无愧也”。
蔡悉平生以贯彻理学为己任,著有《孔子年谱》、《儒学宪章记》、《颜子见知经》、《书畴彝训》、《高帝大学实录》、《程子大学定本》等著作70余种,史家评论其著作宏富,融通百家,简白而有文采,崇儒而不泥儒,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儒学,是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蔡悉的道德操守亦为世人所称道和效法,其所著“居身十训”、“居家十训”更是证明其在修身、治家方面的严谨态度,蔡悉这20条作为蔡氏家族家训世代传颂,至今仍刊印在蔡氏族谱之上。此后,这20条家训又被合肥龚氏照抄至《龚氏宗谱》中,作为居家准则流传后世。
庐州论学以理服人
据合肥及肥东老人传说,旧时合肥蔡氏家族风俗,过新年时候,家家户户通用一幅对联,“江北儒林第,淮西理学家”。此俗,如今现已不多见。蔡悉是著名的理学家,常常以理服人,而关于他的故事也多为规劝他人,这也符合蔡悉的个人风格。
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蔡悉出任汝州地方官,当时地方上矿贼四起,久为民害,官府一直无能为力。蔡悉到任后,认为“堵不如疏”,遂一个人骑马到矿贼的巢穴里称述厉害,晓以大义,同时“歼其渠魁”,使得盗贼四散,从此地方安定。闲暇时,蔡悉广集文士学习义理,一时在地方掀起了人文浪潮。当蔡悉结束在汝州的任期外调至泉州时,汝州士人、百姓哭泣着聚集在路旁不肯让其离开,如失“慈母”一般。
此外,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蔡悉告老还乡。途中弟子告诉他,安徽桐城有两个人,一是方龙舒,一是濮亮。这两人经常讲学,传播学问,听闻蔡悉归来,希望较量一下。蔡悉回到合肥没几天,方龙舒和濮亮就来了。两位提出公开“求教”,论学地点在古逍遥津。消息传出,合肥和桐城一带的学子蜂拥而至。
濮亮出场就说:“当今理学已背离了程朱理学的宗旨,而‘心学’更是邪说。”
蔡悉拈须微笑道:“既然二位认为‘心学’是邪说,可否请先生为大家讲解一下程朱理学?”方龙舒见蔡悉并未驳斥,于是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围观学子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听了两人的见解,蔡悉认为他们虽然有才,却是空谈,不知家国艰辛。等方龙舒讲完,蔡悉走到场中,从程氏兄弟、朱熹到阳明心学,再到自己的为官实践、为学历程,将多家学说熔于一炉,不知不觉讲了两个多时辰。众人被他的学识所折服,更被他的家国情怀所打动。
这事之后,方龙舒和濮亮又羞愧又钦佩,施以大礼,恳求拜在蔡悉门下学习。之后,蔡悉在庐州开始讲学。
“蔡公祠堂”今安在
清雍正乙卯年(公元1735年),提督安徽学政的姚三辰巡回庐州府,对生员进行策问,题目为:为什么庐郡代产哲人,而宋明为盛?其中一位姓许的生员答道:“必欲于其中较量其最优而可法者,则宋莫如包孝肃,明莫如蔡文毅。”这或许是对蔡悉一生最好的评价。
蔡文毅公祠,也是合肥蔡氏宗祠,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税课司舍。明朝天启二年,即公元1622 年,明熹宗追赠蔡公悉谥号“文毅”,改税课司舍为专门供奉蔡悉的祠堂,后人称之为蔡文毅公祠。
按清朝《嘉庆合肥县志·祠祀记》记载:(该祠)在十字街东。经考证,即为今天的逍遥津小学位置。明清之时,蔡文毅公祠规模宏伟。后历经战乱沧桑,1946年蔡公后人将祠堂改创为私立新生小学,后历名柳木巷小学、向阳路第一小学,至2009年12月29日更名为逍遥津小学,共历时388年,可谓文脉相承,一贯始终。
此外,据蔡氏宗谱显示,合肥蔡氏均为一家,有“天下一棵菜”之说。其始迁祖蔡福公,大约在元末明初之时,为避战乱自江苏句容携家人迁移到庐州,遂定居于此,而蔡悉即为合肥蔡氏七世祖。
作为合肥地区的望族,以蔡悉为代表,蔡氏家族人才辈出,明清两朝进士、贡生、廪生比比皆是,而晚清时的蔡璞斋(为彭玉麟之师)、蔡邦甸(为李鸿章、张树声之师),辛亥时先烈蔡晓舟、抗战时名将蔡炳炎,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许多的传奇和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