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公元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福建漳浦人,乾隆元年中进士,历任工、刑、兵、礼、吏五部尚书,至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封文华殿大学士,五十年四月原官致仕,加封太子太师,嘉庆四年追封太傅。蔡新爱国爱民,从政清廉,学问深醇,人品端正,历任工、刑、兵、礼、吏五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得到乾隆皇帝“武库耆英”、“黄扉宿彦”、“盛世耆英”以及嘉庆皇帝“绿野恒春”等亲笔匾额的嘉奖。
在仙游、莆田300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关于“皇师帝友”的历史佳话,说的就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挚友”和嘉庆皇帝的“良师”蔡新的功绩和殊荣。50多年来仙游鲤声剧团编演的《皇师帝友》莆仙戏传遍莆、仙、惠,戏台上的有声有色感动千百万老百姓。这部剧本描述的是清朝雍正期间发生在莆阳连江里(即现在的东沙与枫亭)重大故事。漳浦蔡新3岁失父,家贫。稍长,同兄蔡溎共帮寡母耕作,捡拾柴火作炊。不幸的是染上怪异的皮肤病,使他失去生存的信心,流浪到枫亭渔街(今兰友村)集英亭桥下准备投海自尽。天意不能让他离开人间,东沙雾顶村蔡白久在集英亭西侧100米处开豆腐店,因制作豆腐需用盐卤到集英亭桥下去取时,恰好碰到蔡新沉入水中,立即救上岸,背回豆腐店,后来聘请枫亭24位名医会诊,断定皮肤病是食物中毒引起的,很快治疗痊愈。更是蔡新伙同蔡白久到东沙蔡襄纪念馆,金沙宫。董事们召集经济较好的18户捐款白银给蔡新能上北京考进士。蔡新得中进士后,随之把上述佳事传给皇帝。皇帝下召圣旨,宣蔡白久入京见皇上,当时蔡白久在回家的路上产生了许多笑话。蔡新给兄白久23个响炮,每到一个驿站放一个,就会有官员接待,可是白久没有放炮,又穿破烂衣服,受到官员虐待,踢在驿馆门外,直至福州乌龙江桥上,白久抽烟歇息,掏出这23响炮,一怒之下全点燃,随后的那些官员们惊呆下跪,恳求蔡白久饶了他们。白久回到枫亭渔街,所开豆腐店已拆,盖上三座五间厢双座厝,并有御赐石碑。(可惜现在只剩下一座五间厢,20世纪60年代生产队社员把御赐石碑推倒入粪池里,现在又在粪池上面盖上高楼,因此这石碑何时能重见天日?)
为了报恩,皇师帝友蔡新当上清朝宰相后,于乾隆四十六年回到东沙度顶居住6年,在莆阳连江里办了3件大事……
要在东沙度顶居住,先就盖了宰相府,占地近10亩,俯前竖立旗杆,更有下马牌,这些遗址尚在,只可惜许多文物丢失。今在度顶蔡氏宗祠“存著堂”石柱子保存对联“皇师帝友清代名臣垂史册;尊祖敬宗蔡家后裔溯源流。”
所办的3件大事:第一,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蔡新公整修枫亭蔡襄陵园,扩建占地60亩,还在墓前竖立一对石望柱,刻有“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的华表。300年来屹立蔡襄墓前瞻仰送夕阳。
第二件确定东沙区域有“跪马环山”传说,更是划清蔡、朱海域界限,把秀屿港大部份海域归蔡襄纪念馆管辖。
第三件编修蔡氏族谱,并从北京博物馆带给东沙蔡襄标准像,倡导每年闹元宵时,游灯与出游就把《宋端明殿学士蔡襄》肖像制作大匾“装架”,以此来纪念庆历名臣。蔡襄千年庆时,把肖像进一步扩大,保存在蔡襄纪念馆。
在东沙金沙宫前门石柱上有清乾隆四十八年宰相蔡新楹联“万丈文光凌北斗;十分春色萃东沙。”
在与金沙宫相邻蔡氏宗祠“大司空”石柱上有蔡新题“济阳莆阳渊源同一本;金沙东沙宗支继万世”。
总之,历史遗留莆阳连江里是皇师帝友蔡新的第二故乡,证实“济阳莆阳渊源同一本”。蔡新念念不忘祖籍地,多次到枫亭祭祖。在《莆田白沙西坂蔡氏族谱》中写道:“蔡于吾闽称著姓,……祖忠惠吾漳,则祖蒙斋公,讳元鼎者多。”据记载:1782年,76岁蔡新到枫亭扫墓,重修忠惠公墓,在墓前立一对石文笔,石文笔上对联落款“裔孙新立。”公元1794年,88岁的蔡新到枫亭祭祖并重修蔡襄墓。在枫亭驿站期间,听说龙华蔡氏宗亲兴盛,就专程到龙华探望。龙华蔡氏推选相貌仪表不凡夫妻六秩双寿庆,6子6媳,儿孙26人的一家之长祖苞公作为代表,率领族亲隆重接迎。蔡太师有感龙华宗亲的盛情,有感祖苞贤侄双寿庆和孙子满堂,亲书赠送围屏1副12张,“皇师帝友”雕匾一块,木雕楹联两对,以示认同和关爱,至今仍被龙华蔡氏传为历史佳话。(注:围屏尚存,而雕匾、木楹却在20世纪60年代遭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