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生如戏”,有人把这部戏演成喜剧,有人演成悲剧,还有人演成闹剧,但主角终是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无法所决定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决定一点,努力演好这一场戏。
蔡绍基(1859—1933),广东香山县北岭村人。一生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留美幼童、北洋大学校长和政治家,当他演完,赢得雷鸣般的掌声。
留美幼童
1872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俄阿条约》签订、轮船招商局设立、继昌隆缫丝厂开设。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
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蔡绍基则是第一批赶赴美国的幼童之一,于1872年8月12日从上海乘坐海轮出发,前往太平洋东岸的美国。
当时的蔡绍基只有14岁,怀揣着紧张不安、好奇又激动的心情,开始在新大陆的生活。蔡绍基被分配到一个美国家庭,入读哈特福德小学。初来乍到,他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适应不同的生活习惯,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受。
即使与祖国相隔万里,蔡绍基仍然没有忘记祖国的危难处境,牢记赴美留学的初衷。唯有学习美国先进的思想、技术,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1879年,在哈德福特高中毕业会上,蔡绍基就《****贸易》一题发表演讲,结束语慷慨激昂,语惊四座:“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最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
1881年蔡绍基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耶鲁大学专攻法律。
同年9月6日,由于中西文化的冲突,清政府下令将留美幼童全部召回。蔡绍基不得不中途停止学业,奉召回国。回国后的蔡绍基,被派往上海海关当翻译。
北洋校长
蔡绍基在美国学到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回国后,蔡绍基发现中国的旧式学堂依旧盛行,大家仍然苦读四书五经,崇尚儒学经典,以科举考试为重。对此,蔡绍基深感忧心。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这次战争震醒了视西方文明为洪水猛兽的大清朝。经过开明的爱国志士奔走呼告,国人逐渐意识到向西方学习、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1895年10月,在津海关道盛宣怀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的推动下,中国第一所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成立。蔡绍基出任二等学堂总办。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北洋校舍被侵略者占领,被迫停办。家国危难之际,蔡绍基挺身而出,肩负起再创北洋大学的历史使命。他以直隶总督府洋务官的身份与占领军反复交涉,积极争取复校,但侵略者拒不归还。最后,他决定在天津西沽武库废墟上重建北洋校舍。
1903年4月27日,北洋大学正式复课。1908年至1910年,他在兼任北洋大学校长期间,兢兢业业,严谨治学,为学校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蔡绍基对北洋大学的贡献巨大,在建校110周年庆典上,他的照片悬挂在校内的北洋广场,接受新时代莘莘学子的瞻仰与缅怀。
政治家
在蔡绍基的政治生涯中,与袁世凯渊源颇深。一方面,蔡绍基任职和施展才干的舞台,基本都在天津,而袁世凯的政治大本营就在天津。另一方面,在袁世凯的保荐下,蔡绍基先后担任牛庄海关道台、天津海关道台、直隶总督府北洋洋务总办等职。其间,他曾代表清政府,在辽东、辽南等地与日本谈判,商讨日俄战争后辽东半岛的归还事宜。
然而,辛亥革命后,蔡绍基与袁世凯的关系急转直下。蔡绍基官职显赫,又是稀有的留美幼童,在天津有一定威望。1915年,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欲借助蔡绍基在天津的威望,力邀他出山为其做事,迁就工业大臣一职,以此巩固自己的势力。蔡绍基义正辞严地拒绝。为此,险遭杀身之祸。
“道不同不相为谋”,蔡绍基阻止不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与其决裂。从此他辞去公职,不问政治,在天津过起隐居生活。晚年蔡绍基居住在天津的小白楼,是天津名流人物经常光顾的地方。1933年,蔡绍基在天津去世,英租界下半旗志哀。
花开花落,斗转星移,蔡绍基的人生舞台虽已落幕,但他扮演的各种角色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