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蔡天守着实不易,因为他为人极其低调,名片上不印手机号码。可从一个乞丐到一个企业家,这样的经历堪称传奇。他像当过乞丐的人吗?他像一个只读过二十几天书的人吗?记者怎么也无法把眼前的这个蔡天守与原先心中的那个影像重叠在一起。
蔡天守谈吐文雅,憨厚的脸上写着精明。他讲述他的艰辛、执著,面对苦难人生的坚韧不拔——于是,一个从乞丐到企业家的创业传奇,渐渐浮现。 我记得有一次到他们公司去拜访他的时候,他穿着一条名牌的裤子,但是有一边的裤子是卷起来的,正如,羽西女士所说的,中国企业家要注意形象问题,呵呵,这点改革在我们泉州也是必须的。
从乞丐到企业家
蔡天守9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跟着一个哑巴姐姐一起生活。由于家穷,他跟一个乞丐出去讨饭。讨了两三个月,每次只分到六角钱。他的舅舅在一个小学当校长,他到那个小学读了二十几天书就走了。他想,这么年轻再去讨饭不太好,还是去做工吧。13岁时,蔡天守给人家搬大米,每天从早上4:30一直干到第二天的5:30,一天四角钱。他非常努力地工作了一年,老板看他不怕苦,就对他说,你不要去其他地方做事了,就在我这里做,我给你10%的股份。这样他又呆了一年半。后来老板干脆把店让给他做。米店原先做零售,他接手后开始做起批发生意。本来米店一年只能做500多万元的生意,这一年他做了5000万。后来他开始开碾米厂,到江西等地去贩稻谷,再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卖出去。由于舍不得请人,一火车皮1200担的稻谷都是他自己一包一包地搬。当时稻谷涨价涨得飞快,蔡天守这一年差不多赚了100多万元。这是1988年,他赚得了“第一桶金”。
1989年,他开始进军纺织业,办了一家服装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常州的一家毛绒厂产品很好。他便到这家厂运回毛绒做服装的毛里,再把其他一些毛绒转卖给别人。后来,他买下了这家毛绒厂30%%的股份。厂方要他当总经理,他说,我书读得不多,普通话说得不准,但只要你们看得起我,我就有信心。他对毛绒厂进行改革,8个部门只剩12个人。当时遇到了很多阻力,被裁掉的员工还要打他。但一年后,毛绒厂的利润达到1800多万,工人的工资翻了两倍。由于思乡心切,后来他回到晋江与一位台湾人合作做毛绒厂、皮革厂。一年,二年,他的事业不断发展。为寻找商机,他到全国各地开拓市场,通宵达旦地拼命工作,有一天甚至累倒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终于,他拥有了亿元资产,创办了天守服装厂、喷胶棉厂、织布厂、织唛厂等7家工厂和3家公司,成立了天守企业机构。现在,天守企业机构的纳税额居晋江东石镇民营企业之首,产值跨入了晋江市76家亿元企业之列。就在前不久,天守皮革厂的“天守牌”人造革还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的称号。
蔡天守说,他的苦难是他这一生最大的财富。在他的创业过程中,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他帮人打过石头,卖过地瓜粉,卖过狗肉,甚至有一次他卖的摩托车被全部没收,顷刻间又一无所有。他曾经穷到没有饭吃,只好把山上的地瓜挖出来烤,就着山里的小溪水喝。一连几天,吃得脸都肿了。
也许正因为这些苦难的磨砺,蔡天守更懂得珍惜生命,热爱家乡,从而写就了他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梅塘村的好支书
蔡天守的头衔很多。优秀青年企业家、劳动模范、中华爱国之星、福建省第十届人大代表……令人瞩目的是,有很多荣誉的获得,并不因为他是个企业家,而是因为他是晋江东石镇梅塘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带领全村百姓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新农村中做出了不凡的业绩。
蔡天守在梅塘村率先致富。他在村里第一个装起了电话,村里人打电话都到他家来打;他在村里第一个买摩托车,他用摩托车送村民参军。他经常拿一些钱接济村里贫困的村民,但他发现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村民脱离贫困。1994年,村里60多岁的老书记培养他入党。入党不久,他就当选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梅塘村,经济落后,资源贫乏。入村仅一条烂泥路,天一下雨,便泥泞满地。村民年收入1000多元,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村干部三年没发工资,村支书一个月只有几十元钱。没有村财,还负债8万多元。蔡天守订下计划,立志用三年时间做13件事,改变村容村貌,改变村里老百姓的生活。
要做事急需资金,蔡天守想了几个晚上,决定利用华侨资源。他自费到香港邀请旅居在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地的华侨开座谈会,并带头捐出80万元,建起了一座三层大楼,结束了村委会、党支部无处办公的历史。在他的努力下,华侨共捐资近300万元。他对村里的石矿实行有计划的集体开采,收入部分用于新村建设,部分用于农民年终分红。几年来,通过华侨捐资、群众集资、挖掘村财潜力等办法,共筹集资金1587万元用于新村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
现在的梅塘村,是闻名泉州市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示范村。当你漫步在宽阔的梅塘村道,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错落有致、崭新豪华的居民住宅,还有一间间花园式的现代化标准厂房。梅塘村富了,全村现有规模企业9家,村财700多万,2003年人均年收入达7800元,是1996年的六七倍。
记者采访蔡天守时,恰逢晋江东石镇镇政府的一位干部找他商谈梅塘村旧村改造第三期工程的事。这位干部对记者说,作为企业家的蔡天守,能把企业家的理念和胆识,运用到村务管理中,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比如集体开采石矿,把村里的山坡和店铺都出租给农民,增加村财收入。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当时梅塘村50亩破旧空房的拆迁。按当时村民的传统观念,拆祖厝是犯大忌的。蔡天守前后开了30多次村民会,自己掏钱带领老人们到马塘、厦门等地参观他们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他差不多对村民做了300多次的思想工作,有一户人家他一天走了七八次。最后,终于拆迁了旧房98座,新建8座别墅式新房、6000平方米村级公园、入村一纵二横三条水泥路,还有拥有1000多册图书、多件乐器和体育用品的老人活动中心、灯光篮球场、菜市场、纪念堂,盘活了16000多平方米荒地变成建设用地、安置了48户拆迁户。
蔡天守说,当时拆祖厝时,有的村民鼓动大家下届不要选他,可是后来这些村民理解了他,并且主动参与拆迁工作,还捐资旧村改造。蔡天守几次换届选举都是满票,他想辞去党支书的职务,安心做自己的企业,可村民们说,没有了你,谁带领我们过好日子呢。
长汀的“招商局长”
真正让蔡天守声名远播的,是2003年蔡天守到长汀投资,创建了山海合作的长汀模式,实现了纺织业从沿海到内地的承接和转移。省有关领导认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山海合作中,蔡天守在长汀的创业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蔡天守与长汀结缘,实属偶然。有着敏锐企业家意识的他对记者说,晋江是一个劳动力短缺的沿海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的资源条件越来越不能适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沿海产业必须整合,转向高科技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必须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内地转移。出于这种考虑,他接受朋友的邀请,到江西考察。从江西回来的路上,他路过长汀。长汀的一个朋友向他介绍了长汀的情况,带他拜访了长汀县的领导,看了一些倒闭的国有企业。他还讲了一个小故事,话说那天,他们到长汀的时候,车陷入了一个小坑里,当地的农民帮他们把车拉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拿钱给那些农民兄弟,但是,憨厚的农民笑笑的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该做的事。他想长汀与江西的资源、地理条件相似,作为福建人,不如在长汀干一番事业?
当时的长汀腾飞工业区一眼望去都是光地,连水泥路都没有。由于县里的资金很困难,工业区连总体的图纸规划都没有。他决定先上短平快的项目。他买下了一个倒闭的人造板厂,转产做服装厂。2003年初,天守服装厂正式在长汀开工。为了修整工厂,他投入了1500万。单单是垃圾,就运了2000多车出去。第一年,他在当地招了1200个工人。
他将长汀当作第二故乡,确定了以晋江总部为窗口,以长汀为基地的发展思路。2004年7月,他建成了龙岩市第一家喷胶棉厂。他投资2个亿建纺织厂,占地300亩,计划下半年投产,可安排1800人就业。他还投资兴建一个四星级大酒店,为长汀的招商引资搭建投资洽谈的平台。此外,天守树脂厂、皮革厂、植绒厂、织唛厂等,都将陆续在长汀落地。
由于蔡天守在长汀投资,他的不少朋友都到长汀看望他。其中有香港、台湾、上海、杭州等地的企业家,他们为长汀的投资环境以及蔡天守的热情所感染,纷纷与当地洽谈投资,目前已有18家大型企业入驻长汀,累计投资7.8亿元,带动长汀2万多名劳动力就业。
蔡天守说,他刚到长汀的时候,企业寥寥无几,普通职员一个月只有350元。现在,整个工业区厂房鳞次栉比。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整个城区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4年,蔡天守当选长汀县政协常委、长汀闽南商会会长。蔡天守笑着对记者说,在长汀,他还有一个绰号,人们都叫他“招商局长”。
蔡天守他们机构有个党支部,也做了不少好事,党支部书记是个很好很好的老人家,有一次,我去跟他们谈点生意,虽然没有谈成,但是他老人家还很客气地留我们吃饭。
本文转载自福建日报,有部分我做了点分析,主要是我的感想。我认为蔡天守可算是泉州企业里的一个传奇,所以今天就先谈谈他的创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