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传承,作为一门民间老手艺,“津门蔡氏贡掸”已经走过了百余年历史。如今,作为第四代传人,蔡成浩将祖传的手艺申报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房日。过去,鸡毛掸子是百姓家中掸灰除尘不可缺少的用品。如今,人们买掸子则更多地看中了它蕴含的文化味,用做装饰家居的工艺品,寓意平安吉祥。日前,记者采访了2009年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津门蔡氏贡掸”的第四代传人蔡成浩。
进入店铺,一排排贡掸映入眼帘,光亮、有垂感又富有层次的羽毛,配上典雅的檀木杆,在中国结和玉佩的装饰下,每一个贡掸都是如此精致和富贵。
蔡成浩开始接触掸子制作时才13岁,很不喜欢制掸过程中的脏、累、烦以及难闻气味。制掸子到蔡成浩父亲这代已经不受关注了,可是作为独子,蔡成浩不得不肩负起这个传承的责任。父亲说:“只许不干,不许不学。”15岁的蔡成浩正式随父学习扎掸技艺,一年后已能扎制高档贡掸。
1966年他被分配到毛衣厂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父亲的病故,再加上失去了经营权和原料的提供,蔡氏贡掸正式停产。2003年年底,蔡家养了只美国猫,爱玩鸡毛,为了哄猫,他老伴想从卖掸子的土产店捡点鸡毛回家。走了一圈,她回来说:“一把掸子竟然卖38元!”听了老伴念叨,蔡成浩心里一动,自己是贡掸的传人,干脆再试试扎掸子吧。2004年大年初六,蔡家父子奔赴河南采购原料,重新扎起了掸子。由于蔡家的掸子选料好、工序多,卖价比普通掸子贵出好几倍,但市场反响非常好。从此,蔡成浩又重新开始扎掸子。
蔡成浩说,蔡氏贡掸的选料十分严格,首先要取活鸡毛,即杀鸡时血刚放净,在鸡乍毛的一刻取下的鸡毛,过早取毛会连肉或者断根。如果用开水烫过的死鸡毛,则会失去原来的光泽,失去了轻盈和动感。最普通的一把贡掸要250克鸡毛,要精选至少同色的一百只鸡的毛。极品贡掸所取一至四岁的成年公鸡身上不超过十根羽毛。采到的鸡毛要经过去脂、去味、洗涤、加热消毒等处理,然后经过蔡氏家传特殊工艺处理和绑扎技法扎制等18道工序,历时1个月之久才能完成。
现在蔡成浩已经将贡掸的手艺传给了儿子蔡雪滨和女儿蔡红英。虽然制作贡掸要付出很大的辛苦,但儿子和女儿对掸子的制作非常感兴趣,决心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在与众多顾客的接触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心理也较为浮躁。将掸子挂在家中,是寓意荡去心中的尘埃。这就是贡掸今天能重获人们青睐的原因。从过去官宦人家祈求吉祥的饰品,到如今装点百姓家居,掸子的文化内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蔡成浩深有感悟地说�?
新闻链接:
清朝末年,北京黄村的蔡锡九,扎制出的鸡毛掸子非常美观,与众不同,因此远近闻名。当时的很多王公大臣都来蔡家订做鸡毛掸子,蔡家的掸子生意异常兴隆。后来,蔡家被皇姑寺引见专门为宫中制作贡掸,并成立了一家专门给宫廷制掸的作坊,取名为“皇姑庵掸子作坊”,得到了宫中的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