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5年2月之统计,台湾地区人口有二千二百多万,姓氏则有1989姓。而台湾前十大姓(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其人口数将近一千二百万,占全台湾总人口的52。63%,由此可见台湾前十大姓的重要性与代表性。
本论文拟从台湾十大姓的人口统计、人口分布、姓氏渊源、郡望堂号、来台始祖、宗祠宗亲会、家训祖训、昭穆字辈、历代名士、当今名人等十个项目人手,以提纲撷要的方式,加以绍,庶几让现代人,尤其是年轻族群,能够快速且完整的获取信息,一如网络上的知识搜寻;但不是漫漫无边的,而是精要确实的资料。
台湾前十大姓,和中国前十大姓的顺序虽有所不同,但相差不大。台湾前十大姓中陈、黄、张、李、王、吴、刘、杨八姓均列为中国前十大姓,只有林、蔡两姓,不在中国前十大姓中(按;林、蔡两姓分别位居,中国前百大姓的第十九与第四十四大姓)。兹附上台湾与中国前十大姓顺序表格如下,以供参考:
台湾前十大姓: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2005年);
中国前十大姓: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2007年)。
壹、陈姓宗族大观
陈姓是台湾地区的第一大姓,在中国大陆则是第五大姓。
陈姓发迹于中原地区,但在西晋末年中原板荡之际,陈、林、黄、郑四大姓即率先迁入闽、粤两省,再加上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五十八姓经江西进入福建,陈姓遂成为东南沿海之大族.复拜地域之便,明清两代陈姓族人大量来台,成为台湾第一大姓。
一、人口统计
(一)
1.陈姓目前为台湾第一大姓,占有全台人口总数的11.06%,人口数为2511818人。2.陈姓在彰化县也是第一大姓,陈姓在彰化县的人口数为159042人,占彰县人口总数的12.08%。
(以上数据采自2005年2月内政部户政司的统计资料。)
(二)
1.陈姓在中国则排名第五,占全中国人口的4.53%,人口总数约有五千四百万(以上根据1982年中国人口调查的统计资料,当时全中国人口总数,以12亿人口计算)。2.又据2007年,中国大陆最新人口全面之普查,陈姓仍然排名全国第五大姓。
二、人口分布
(一)陈姓人口在台湾分布最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台中县、高雄市、桃园县、彰化县与台南县。陈姓人口分布最多的乡镇(市),依序为板桥、三重、新庄、中和,三民(高市)、桃园市、风山市、士林、北投与大安(北市)。
(二)陈姓人口在全台各乡镇(市),占有百分比率特高者,计有南投县名间乡,陈姓人口占该乡总人口的32.8%,其次望安乡25.18%、埔境乡23.65%、琉球乡22.98%、二水乡22.76%、田中镇22.14%、龙井乡21.96%、褒忠乡21.52%、沙鹿镇21.2%与六脚乡21.04%。(以上根据2005年2月内政部之统计资料查考所得)
三、姓氏渊源
陈姓姓源主要有五;(一)出自妫姓,其始祖是妫满,也是虞舜的后裔.周灭商之后,妫满被封为陈侯,后世即以国名(陈)为姓氏。(二)出自陈厉公之后,十一世孙田和并齐自立为齐威王,又至十六世孙田轸时改为陈姓.东汉时陈实为当朝名士,后被奉为陈氏颍川派始祖台湾的陈姓宗支大多出自此派.(三)汉末鲁相(佚名)无于,以外孙刘矫为后嗣。(四)白氏改姓.隋初白永贵将军,原为陇右(陇山以西)地区的胡人,改姓陈。(五)外族改姓.南北朝时,鲜卑族有一支三字姓“侯莫陈”者,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四、郡望堂号
古人取用“郡望”,用以纪念先祖最初的发祥地;或自取和先人有关的德望、功业、嘉言、懿行为“堂号”。历来陈姓之郡望堂号有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河南(已上是郡号)、德星、德聚、德馨、三恪、绳武、存诚等,其中又以颖川、汝南堂最为著名。
注:古之颖川郡,在今河南省许昌市;汝南郡,在今河南省汝亩县。
五、来台始祖
明清两代,陈姓族人渡海来台者,以开漳圣王陈元光、太傅陈忠、南朝陈霸先三大支派为主。当时陈姓族人渡海来台之众,位列其它各姓之首,因限于篇幅,以下仅列出移垦至彰化县之事迹,以供参考.移垦至其它县、市者,则请参考杨绪贤先生编撰的(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一书。
(一)来自福建泉州府:
1.乾隆末叶,陈犬、体、建、福四兄弟入垦今彰化大城、溪湖.
2.乾隆五十七年,陈武、陈举兄弟人垦今彰化秀水,其后传衍,成为望族,家号陈益源。
3.雍正年间,陈赞、陈郡、陈候人垦今彰化和美。4.乾隆初叶,陈夺人垦今和美。5.乾隆初叶,陈玉起入垦今彰化埔盐。
(二)来自福建漳州府:
1.乾隆初叶,陈穆入垦今彰化二水。
2.嘉庆年间,陈瑞兴入垦今二水。
3.乾隆初叶,陈德贺人垦今彰化田中。
(三)来自广东潮州府:乾隆初叶,陈声荣等人垦今彰化田尾。
六、陈氏宗祠、宗亲会
台北市有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台南市有“德聚堂”,彰化县田中镇有“聚星堂”,永靖乡有“绳武堂”,云林县北港有“昭烈堂”,桃园县芦竹有“德馨堂”,与宜兰市有陈氏家庙“鉴湖堂”等。
台湾“世界陈氏宗亲总会”成立于民国63年1月,现任理事长陈根旺,秘书长陈家骥。会址:台北市北投区泉源路49号4楼之3,电话02—28949061。
七、陈氏家训、祖训
(一)陈氏家训
1.陈立夫:至孝笃亲,行为世法,公忠谋国,教以人伦。
2.脓维英:数十年克勤克俭祖宗创业,第一等不仁不义兄弟争田。
3.宜兰陈氏家庙:学岂在穷通,6S行者贵;士何分显晦,无品则污。
4.清•陈梭山: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
5.清•陈研楼:作有用人,必读有用书;戒无益事,先绝无益友。
6.明•陈献章:少不勤苦,老必艰辛。
7.唐•陈于昂:智者不为愚者谋,勇者不为怯者死。
8.晋•陈寿: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二)陈氏祖训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勿怠勿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摘录自《陈氏大族谱》,陈建章等主编)
八、陈氏昭穆[字辈)
(一)晋江支派;瑞云应芳彦,爵登华殿臣,诗书绍祖德,燕翼贻孙谋。
(二)同安青阳派:拔世昌隆功成明正道,举代兴盛志遂显精忠。
(三)霞寮支派:宗应有承,绍厥嘉铭,诗书鼎继,奕派绵声。
九、历代名士(略)
十、当今名人(略)
贰、林姓宗族大观
林姓是台湾地区的第二大姓,在中国大陆则是第十九大姓。
两地之间落差颇大,这和林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颇有关系。闽南与粤东是林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因地域之便,早期林姓族人即大量移民来台,而成为台湾的第二大姓。
一、人口统计
(一)林姓,目前为台湾第二大姓,占有全台人口的8.28%,人口总数有1880277人(以上为2005年2月内政部户政司的统计数目)。
(二)1.林姓,在中国则排名第十六,占全中国人口的1.2%,人口总数约有一千四百多万(以上根据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当时全中国人口总数,以12亿人口计算)。2.又据2807年,中国大陆最新人口全面之普查,林姓排名变为全国第十九。
二、人口分布
(一)林姓人口在台湾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台中县、桃园县、高雄市、彰化县与台中市。林姓人口分布较多的乡镇(市),依序为板桥、三重、中和、新庄、三民(高市)、桃园市、风山市、士林(北市)、北投(北市)与大安(北市)。
(二)林姓人口在全台各乡镇(市),占有百分比率特高者,计有云林县台西乡,林姓人口占该乡总人口的33.47%,其次麦寮乡27.43%、莉桐乡22.29%、五结乡22.1%、丰滨乡21.36%、壮围乡20.01%。(以上根据2005年2月内政部之统计资料查考所得)
三、姓氏渊源
林姓姓塬主要有四:
(一)林坚之后.据传商朝暴君纣王的叔叔比干,因忠谏而遭到杀害,他的儿子林坚,避难于长林山,并以林为姓。
(二)林开之后。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
(三)林放之后。春秋时鲁人林放曾问礼于孔子。
(四)南北朝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于魏孝文帝汉化运动时改姓林。
四、郡望堂号
历来林姓之郡望堂号有西河、南安(以上是郡号)、问礼、忠孝、永泽、林本、善庆、祟本、十德、济南、九牧等堂号,其中又以西河堂最为着名。
注:古之西河郡,在今山西省汾阳县。
五、来台始祖
明清两代,林姓族人渡海来台者人数众多,以下仅列移垦台中县、市者为例;其它之移垦详情,请参考杨绪贤先生《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一书。
(一)来自漳州府:
1.林大鹏人垦今台中市(康熙末叶)。
2.林良入垦龙井(雍正末年)。
3.林成祖入垦大甲(雍正12年)。
4.林志聪入垦潭子;林壮入垦大甲(乾隆中叶)。
5.林爽文人垦大里(乾隆初年)。
6.林石入垦大里,其子移垦雾峰(乾隆初年).
7、林上秧入垦今台中市(乾隆中叶)。
8.林双美人垦丰原、潭子(乾隆末叶)。
(二)来自泉州府:
1.林祖源入垦清水(乾隆初叶)。
2.林管人垦清水<乾隆初叶)。
3.林谦入垦彰化二水,后裔移垦龙井(乾隆末叶)。
4.林三其人垦丰原(乾隆末叶)。
5.林良济兄弟入垦神冈(嘉庆年间)。
(三)来自潮州府:
1.林仕泰入垦今台中石冈,分传苗栗三义、通霄(雍正年间)。
2.林元梅、林元开、林明周及林怀二,人垦今丰原。
3.林元滨、林元茂及林仁曹,入垦今台中东势。
4.林仁茬、林仁英人垦今潭子,分传卓兰(乾隆初叶)。
5.林元、林钦健人垦今台中市。
6.林孙嗣人垦今石冈(乾隆中叶》。
7.林学諵、金榜父子及林阿来人垦今丰原(乾隆末叶)。
8.林能乞人垦今丰原(嘉庆年间)。
9.林世隆、林世传人垦今丰原,分传东势(雍正年间)。
(四)来自汀州府:林增皆、林兴应入垦今台中市(乾隆中叶)。
(五)来自惠州府:林傻曾入垦今神冈,分传通霄(康熙末叶)。
六、林氏宗祠、宗亲会
(一)台北市有全国林姓宗庙,台中市有林氏宗庙,宜兰市、草屯镇有林氏家庙,竹山镇有林氏祖庙“崇本堂”,新竹县竹北市有“大夫第”、“问礼堂”、“林家祠”三座林氏祠堂等。
(二)“世界林氏宗亲总会”成立于民国71年10月,理事长:林嘉政,秘书长:林镇海.会址:台北市民权西路27号4楼,电话:(02)2595-6660。
七、林氏家训、家规
(一)林氏家训
1.林百里:政治是一时的,经济是长期的,文化则是永远的。
2.林语堂:(1)人生,活着要快乐。(2)幽默与讽刺相近,却不以讽刺为目的。(3)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3.林定征:养德以养身,亦养身以养德。
乙林致之:有礼义,则虽贫贱,人亦敬仰之;无礼义,则虽富贵,人亦鄙视之。
s.清•林则徐:(1)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2)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6.宋•林逋:(1)好胜者,必争;贪勇者,必辱。(2)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3)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4)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5)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作善方便者,其后(子孙)受惠。
7.唐•林宽: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二)乌石林氏大宗家规:1.立宗法。2.尊祖庙。3.崇礼节.4.敦和气。5.安生业。6.谨围门。7.重师道.8.速完粮。9.慎创置。10.厉禁约。11.御童仆。12.睦乡里。13.禁****。
八、林氏昭穆(字辈)
(一)龙溪支派:金玉满堂贵、文章世泽长、科甲联登生、财富两吉昌。
(二)乌石支派:君尹思日螽恒、万寿松柏茂辰、维皇降福山阜、岗陵保定尔禄。
(三)石公派下(雾峰林家):文朝资正义、武德在其功、太鼎铭昭旧、元常纪伟庸。
九、历代名士(略)
十、当今名人(略)
叁、黄姓宗族大观
黄姓是台湾地区的第三大姓,在中国大陆则是第七大姓。
黄姓人口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其次是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五省.也因占地域之便,早期黄姓族人即大量来台移垦,遂成为台湾的第三大姓。
一、人口统计
(一)黄姓目前为台湾第三大姓,占全台人口的6.01%,人口总数有1364176人(以上为2005年2月内政部户政司的统计数目)。
(二)
1.黄姓在中国则排名第八,占全中国人口的2.23%,人口总数约有二千六百八十万(以上根据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当时全中国人口总数,以12亿人口计算)。2.又据2007年中国大陆最新人口全面之普查,黄姓排名变为全国第七。
二、人口分布
(一)黄姓人口在台湾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桃园县、高雄市、高雄县、彰化县与台中县.黄姓人口分布较多的乡镇(市),依序为板桥、三民(高市)、新庄、三重、凤山市、桃园市、中和、中坜市、大安(北市)与安南(南市)。
(二)黄姓人口在全台各乡镇(市),占有百分比率特高者,计有彰化县线西乡,黄姓人口占该乡总人口的36.2s%,其次七股乡23.33%、六脚乡20.69%、埔心乡18.84%、佳里乡16.16%与林园乡15.57%。(以上根据2005年2月内政部之统计资料查考所得)
又彰化县黄姓人口中,有许多的“福佬客”(即说闽南话的客家人),员林镇与埔心乡的黄姓人口实为“客家人”的后裔。
三、姓氏渊源
黄姓姓源主要有五:(一)出自嬴姓,为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大约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二)伯益之后,以黄为氏。伯益同为颛顼之后裔。(三)少吴裔孙台骀之后。(四)《黄氏族谱》载,十三世石公辅佐周朝有功,被赐为黄姓.(五)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
四、郡望堂号
历来黄姓之郡望堂号有江夏、栎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以上是郡号)、紫云、种德等堂号。而以江夏、紫云为最著名。
注:古之江夏郡,在今湖北省云梦县。
五、来台始祖
明清两代,黄姓族人渡海来台者人数众多,以下仅列移垦彰化县者为例:
(一)来自福建泉州府:1.乾隆初叶,黄仲漳、黄朝仪人垦今彰化鹿港。2.嘉庆年间,黄季厚入垦今鹿港。
(二)来自福建漳州府:1.雍正年间,黄英哲、黄平候人垦今彰化埔心.2.黄盛漳入彰化员林。3.黄端云入垦今彰化溪湖.4.黄国帖、国查兄弟人垦今彰化大村。5.黄君宠人垦今溪湖。6.黄聆人垦今埔心。
(三)来自广东嘉应州:黄富其人垦今彰化永靖,后迁台中东势。
(四)来自广东潮州府:康熙中、末叶,黄仕卿人垦今彰化埔心,凿“十五庄圳”,与施世榜所凿施厝圳合称“八堡圳”,灌溉彰化平原。
(五)不详省别者:康熙末叶,黄利英入垦今彰化北斗。
六、黄氏宗祠、宗亲会
(一)台北市有黄氏大宗祠“种德堂”一座,内湖、土城,深坑、金山乡与彰化县花坛乡、嘉义县竹崎乡亦各有一座黄氏祠堂。
(二)台湾“世界黄氏宗亲总会”成立于民国69年4月,理事长黄咏强,秘书长黄文庆。会址:台北市广州街265巷3号,电话(02)2304—3507。
七、黄氏家训、祖训诗
(一)黄氏家训
1.黄兴:天下无难事,只有坚忍二字,为成功之要诀。
2.清•黄宗蓑:(1)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2)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3.明•黄道周:世路即不以廉耻待人,吾辈当以廉耻自与。
4.宋•黄唏:积善之家,必有余休;积不善之家,必有余忧。
5.宋•黄庭坚:(1)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2)木之能茂其枝叶者,以其根定也;水之能鉴万物,以其尘定也。
(二)祖训诗
黄峭,宋乾德三年(965年)进士,累官至天斗阁直学士,娶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孙,以诗遣诸子散处各地,诗曰:“骏马匆匆出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黡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八、黄氏昭穆(字辈)
(一)燕山派:仁元体干开等世守怡和,衍贞应德顺秀得耀道光。
(二)晋江派:胜天极气振、皇家进朝廷、孝友公孙业、文章克典升。
(三)金浦乌狮社:圣德温良恭、俭让聪明于、君子通密察、正智艺宗支。
九、历代名士(略)
十、当今名人(略)
肆、张姓宗族大观
张姓是台湾地区的第四大姓,在中国大陆则是第三大姓。
张姓人口在中国主要分部于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其次是江苏、湖北、辽宁、广东、安徽、黑龙江各省。
一、人口统计
(一)张姓,目前为台湾第四大姓,占全台人口的5.26%,人口总数有1194611人(以上为2005年2月内政部户政司的统计数目)。
(二)张姓,在中国则排名第三大姓,占全中国人口的6.83%,人口总数约有八干七百五十万人(以上为2007年中国最新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
二、人口分布
(一)张姓人口在台湾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台中县、桃园县、彰化县、台中市与高雄市。张姓人口分布较多的乡镇(市),依序为板桥、三重、新庄、中和、桃园市、三民(高市)、士林、风山市、中坜市与大安(北市)。
(二)张姓人口在全台各乡镇(市),占有百分比率特高者,计有彰化县埔心乡张姓人口占有该乡总人口的16.94%,其次为林内乡16.8%、员林镇14.14%、大雅乡13.26%、斗六市12.12%、八里乡12.09%、芬园乡11.77%、褒忠乡11.2%、车城乡11.07%、丰原市11%、大埤乡10.8%与中察乡10.7%。(以上根据2005年2月内政部之统计资料查考所得)又:彰化县员林镇与埔心乡一带的张姓人氏和黄姓一样,大多为“客家人”的后裔。
三、姓氏渊源
张姓姓源主要有四:(一)出自黄帝之后,张挥为始祖。黄帝之子少吴,其第五子名挥,始制弓矢,子孙被赐姓为张。(二)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张)为姓。(三)张良的后裔,有司徒张砍的后人迁居清河,其族最盛。(四)出自赐姓与他族的改姓。
四、郡望堂号
历来张姓之郡望堂号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以上是郡号)、百忍、金鉴等,而以清河最为著名。
注:古之清河郡,在今河北省清河县。
五、来台始祖
明、清二代,张氏族人渡海来台祖,以张化孙十八大房、鉴湖等派居多,以下仅列移垦台中县、市者为例:
(一)来自漳州府:1.乾隆初叶,张志和人垦今台中市西屯区;乾隆中叶,张水生人垦今台中雾峰。2.乾隆中叶,张放人垦今台中市西屯。3.乾隆末叶,张贤、张清标,人垦今台中太平、乌日。4.张鸿毅入垦今台中市西屯。5.康熙末叶,张涌昌入垦今大雅。6.张嫣厚入垦今台中龙井,其后裔张泉源移垦今大雅,是为十二甲张家。7.乾隆中叶,张何业入垦今龙井。8.乾隆末叶,张天赐入垦今大雅。9.张俊直入垦今台中大里。10.嘉庆年间,张丙、张基、张顺及张鹤生等,先后入垦今龙井。11.张公成人垦今台中市。
(二)来自泉州府:1.张炳文、张圻招及张彦七,人垦今台中后里。2.张荷及张伯适、张伯益叔侄等,入垦今台中大甲。3.张送春人垦今后里,后移垦台中神冈。4.张验、张低、张年、张瞻、张盖及张改、张因等兄弟,入垦今大甲。5.乾隆末叶,张水、张忍及张罕兄弟等,入垦今大甲。6.乾隆五十年,张昭川入垦今后里。7.嘉庆年问,张成、张迎禧及张维春等,先后入垦今后里。8.嘉庆年间张再兴人垦今后里。9.张建学兄弟等六人,人垦今台中大安。
(三)来自汀州府:1.嘉庆年间,张佛元人垦今台中市南屯区。2.嘉庆年间,张祥云初居今大甲,后移垦后里。
(四)来自潮州府:1.张信堡入垦今大雅。2.张口入垦今台中市。3.康熙五十年,张达京入垦今神冈,集资凿圳,岸里社番割地换水,后为岸里四社总通事。4.雍正十二年,张达朝、张达标兄弟,人垦今台中潭子。5.乾隆初叶,张廷连入垦今台中市北屯区。6.乾隆中叶,张科寿人垦今潭子。7.张尚错入垦今台中新社。8.雍正年间,张结生人垦今台中东势。9.乾隆十二年,张元香初居今台中清水,后移垦台中丰原。
六、张氏宗祠、宗亲会
(一)台中市西屯、员林、白河与神冈各有张氏神庙一座,台北木栅、后里、南投、内埔与竹田乡则各有张氏宗祠一座。
(二)“张廖简宗亲会台湾总会”成立于民国“年4月,理事长张瑞桢,秘书长简明峰。会址:台中市中港路2段智光巷l号,电话:04--22235590。
七、张氏家训
1.张群“不老歌”:睡得好、起得早、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
2.清•张英: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
3.明•张居正: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无节,则乏。
4.元•张养浩: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
5.宋‘张文节:顾人之常情,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
6.唐•张巡:忠信应无敌,坚贞谅不移。
7.五代•张昭远: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8.汉•张奂《诫兄子书》:年少多失,改之为贵。
八、张氏昭穆(字辈)
(一)饶平瓜园社支派:文宗孔盂、武绍尚良、道明先正、勋耀前光、善能集福、和可致祥。
(二)南安前盘乡支派:永成家煌烟懋炳折锡泽松耀基汉桂焕境铜江。
(三)惠州隆丰支派:朝关琳云德、菊桂绍书香、基业传宗鉴、蕃衍奕世昌。
九、历代名士(略)
十、当今名人(略)
伍、李姓宗族大观
李姓是台湾地区的第五大姓,却是中国大陆的第二大姓,这和大唐王朝为李渊所开创,李姓宗族受庇荫而壮大,再加上李唐大量赐姓给功臣,似颇有关系。
李姓在中国主分布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其次是河北、广东、湖南、湖北四省。李姓人口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故早期移民来台人数,不及人口主要分布于东海地区的陈、林、黄三姓。
一、人口统计
(一)李姓目前为台湾第五大姓,占全台人口的5.11%,人口总数有1160059人(以上为2005年2月内政部户政司的统计数目)。
(二)李姓在中国则排名第二,占全中国人口的7.19%,人口总数约有九千二百零七万人.(以上为2007年中国最新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
二、人口分布
(一)李姓人口在台湾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桃园县高雄市、台南县、台中县与高雄县.李姓人口分布较多的乡镇(市),依序为板桥、三重、新庄、中和、桃园市、三民(高市)、士林、凤山市、中坜市与大安(北市)。
(二)李姓人口在全台各乡镇(市),占有百分比率特高者,计有云林县仑背乡,李姓人口占该乡总人口的22.4l%,其次元长乡16.99%、口湖乡16.38%、二仑乡15.28%、花坛乡14.7%、万丹乡14.5%、竹田乡12.99%、麻豆镇12.79%、草屯镇12.41%、绿岛乡11.21%与水林乡11.81%。(以上根据2005年2月内政部之统计资料查考所得)
三、姓氏渊源
李姓姓源主要有四:(一)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相传商纣时,有利贞氏因逃难,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遂改姓李。(二)始自老子,老子姓李,名耳,为中国著名之思想家。(三)三国蜀汉时,有外族改姓为李。(四)唐时,有徐、安、杜、郭、麻、鲜于、拓跋……等十六姓,因有功于唐,被赐予李姓。
四、郡望堂号
宋代的《广韵》称李姓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与南阳等十二郡望,而以陇西最为著名。
注:古之陇西郡,在今甘肃省临洮县。
五、来台始祖
明清两代,李姓族人渡海来台者,多属李火德派下,以下仅列移垦彰化县者为例:
(一)来自福建泉州府:1.南安县:乾隆中叶,李酿入垦今彰化花坛;李换入垦今彰化埔盐。道光年间,李世思人垦今花坛;李山霖入垦今彰化和美。2.安溪县:康熙末叶,李元仁、元智兄弟,入垦今花坛。
(二)来自福建漳州府;1.龙溪县:雍正年间,李侃直人垦今彰化市。乾隆中叶,李顶硕人垦今彰化市。2.平和县:永历二十二年,李玉书人垦今彰化田尾。雍正年间,李胎人垦今彰化芬园,后移垦南投草屯,子孙蕃衍,为当地大族。
(三)来自福建永春府:永春县:雍正年间,李洪愿人垦今和美。
六、李氏宗祠、宗亲会
(一)台北市、桃园市、宜兰市、芦洲、仑背乡与花坛乡各有李氏宗祠一座;草屯镇则有李氏宗祠“太清官”。
(二)台湾“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成立于民国62年3月,理事长李逢梧,秘书长李敏.会址:台北市新生北路2段35号2楼,电话:(02)2541—1156。
七、李氏家训
1.李嗣涔(台大校长,致毕业生):你的态度,决定你未来的高度;大家要谦虚、敬业、不诿过、守时,处处为人着想。
2.清•李光地:先世以孝友勤劳而兴。
3.清•李惺: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
4.明•李豫亨:君子所贵在守道。
5.唐•李咸用:(1)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2)多为势利朋,少有岁寒操。
6.唐•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7.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8.周•李耳(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3)知足者富。
八、李氏昭穆(字辈)
(一)同安山边;干元亨利曾、维丕承祖德、乃克绍文明。
(二)南靖三团社;元庆光永清、衍绍穗馨英、兰桂联芳起、祖宗易显荣。
(三)诏安二都秀篆:国兆世善先荣茂、家传诗训后江洋、书香丕振流芳远、耀族光宗永吉昌。
九、历代名士(略)
十、当今名人(略)
陆、王姓宗族大观
王姓是台湾地区的第六大姓,在中国大陆则是第一大姓。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到了唐末,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明永乐年间,这支王姓族人始入台湾地区.王姓人口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形成长江以北高于长江以南的情形。
一、人口统计
(一)王姓目前为台湾第六大姓,占全台人口的4.12%,人口总数有935416人<以上为2005年2月内政部户政司的统计数目)。
(二)王姓在中国则排名第一,占全中国人口的7.25%,人口总数约有九千二百八十八万人(以上为2007年中国最新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
二、人口分布
(一)王姓人口在台湾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台中县、高雄市、台南县与桃园县。王姓人口分布较多的乡镇(市),依序为板桥、中和、三民(高市)、三重、新庄与风山市等。
(二)王姓人口在全台各乡镇(市),占有百分比率特高者,计有台南县安定乡,王姓人口占有该乡总人口的22.87%,其次为梧栖镇13.08%、北门乡12.26%、神冈乡11.75%、鱼池乡lO.97%、清水镇lo.84%、路竹乡l0.83%与延平乡l0.46%。(以上根据2005年2月内政部之统计资料查考所得)
三、姓氏渊源
王姓姓源主要有五:(一)出自姬姓,由此又衍生出三大派别:1.周灵王之后人,由洛阳迁居太原、琅琊,时人号称为王家。2.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居京兆、河间两郡.3.周平王太孙赤的后裔,居河东郡。(二)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三)出自妫姓,有北海、陈留两地之王姓者。(四)北方外族改姓。(五)出自赐姓或冒姓。
四、郡望堂号
历来王姓之郡望堂号有太原、璃琊、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中山、河南、三槐等,以太原、琅琊最为著名。
注:古之大原郡,在今之山西省大原市;琅邪郡,在今之山东省临沂县。
五、来台始祖
明清两代,王姓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籍居多。以下仅列移垦台中县、市者为例:
(一)来自福建漳州府:1.漳浦县:明永历年间,王院人垦今台中大肚。嘉庆年间,王正迁居今台中大甲。2.龙溪县:雍正年间,王绵远人垦今大肚。
(二)来自福建泉州府:1.同安县:永历十三年,王北入垦今台中清水、大甲。乾隆中叶,王番婆人垦今台中神冈,分传台中丰原;王日华、王成耀人垦今神冈。乾隆末叶,王仕得入垦今神冈,分传丰原。嘉庆年间,王文超入垦今神冈.2.南安县:康熙中叶,王端入垦今神冈,分传丰原;王醒入垦今神冈,分传台中外埔.乾隆中叶,王时沃、时沙兄弟,人垦今大甲,分传清水、沙鹿;王时蔡人垦今神冈。3.安溪县:康熙中叶,王承诏入垦今台中梧栖;王吟入垦今台中大安,分传清水。雍正年间,王仰人垦今台中龙井,分传清水。乾隆初叶,王杉才人垦今台中沙鹿;王中浩入垦今梧栖;王思人垦今神冈。乾隆中叶,王祖入垦今神冈。
(三)自福建(不详府别者):康熙末叶,王成楚入垦今台中市南屯区。
六、王氏宗祠、宗亲会
(一)台北市、神冈乡、嘉义市、太保市与台南市各有王氏宗祠一座。
(二)台湾“世界王氏宗亲总会”成立于民国77年9月,理事长王玺瑜,秘书长王根基。会址:台北市南京东路二段62号5楼,电话02--22562332。
七、王氏家训
1.王永庆:勤劳者得以长寿,朴实者得以成功。
2.清•王太岳:当于有时思无时,莫待无时思有时。
3.清•王啤:诚信相接,如坐春风中。
4.明•王阳明:
(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宇。(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3)谦为众善之基,傲为众恶之魁。
5.元•王恽: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
6.宋•王安石: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固书而贵。
7.宋•王应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8.唐•王勃:祸不入慎家之门。
9.隋•工通:(1)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2)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
10.后汉•王符: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诡谲,此乱道之根也。
八、王氏昭穆(字辈)
(一)西湖塘派:伯王荣先令、衣冠奕既清、明贤欣踵起、科甲自然登。
(二)伯国应克令、依冠奕记清、贤能欢踵起、科甲白联登。
(三)石狮二房派:子千年显善良文章能富有、植焕培钟泽集煌在锦清荣。
九、历代名士(略)
十、当今名人(略)
柒、吴姓宗族大观
吴姓是台湾地区的第七大姓,在中国大陆则是第九大姓。
吴姓发祥于江南,是中国华南地区的大族。吴姓当今人口主要集中于广东、山东、四川、湖南、江苏与福建六省,形成子长江以南大大多于长江以北的格局。广东地区居住了吴姓总人口的9.2%,为吴姓第一大省。
一、人口统计
(一)吴姓目前为台湾第七大姓,占全台人口的4.04%,人口总数有917587人(以上为2005年2月内政部户政司的统计数目)。
(二)1.吴姓在中国则排名第十,占全中国人口的2.05%,人口总数约有二千四百六十万人(以上根据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当时全中国人口总数,以12亿人口计算)。2.又据2007年中国大陆最新人口全面之普查,吴姓排名变为全国第九。
二、人口分布
(一)吴姓人口在台湾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高雄市、桃园县、台中县、高雄县与台南县‘吴姓人口分布较多的乡镇(市),依序为板桥、新庄、三重、三民(高市),中和、与风山市等。
(二)吴姓人口在全台各乡镇(市),占有百分比率特高者,计有云林县四湖乡,吴姓人口占有该乡总人口的42.8%,其次为元长乡19.37%、将军乡18.73%、贡寮乡18.23%、礁溪乡13.18%、东势乡13%、台西乡11.72%、白河镇11.66%、弥陀乡11.2l%、铜锣乡10.83%、水林乡10.49%、北港镇10.48%与茄楚乡10.36%等.(以上根据2005年2月内政部之统计资料查考所得)
三、姓氏渊源
吴姓姓源主要有四:(一)出自姬姓,黄帝轩辕氏之后,始祖为周代的泰伯。相传古公?耋?父(即周太王)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子,古公有意立季历继位,泰伯决心让位成全,避居荆蛮之地,自号勾吴,子孙遂以国名(吴)为姓.(二)出自虞姓.相传周文王封仲雍的后代于虞国,金文中的虞、吴字相通,遂以吴为姓。(三)古帝王颛顼时吴权的后代。(四)夏代少康时吴贺的后代。
四、郡望堂号
历来吴姓之郡望堂号有延陵、渤海、濮阳(以上是郡号)、让德、种德、三让、树德、秀聚、源远、思敬、五凤等堂号。其中又以延陵最为著名。
注:古之延陵郡,在今江苏省武进县。
五、来台始祖
明、清两代,吴姓族人渡诲来台者,以吴坤派下最众,以下仅列出移垦彰化县者为例:
(一)来自福建泉州府:1.南安县:清康熙年间,吴米入垦今彰化鹿港;吴元增、吴垂裕入垦今彰化市。2.晋江县:乾隆年间,吴南明人垦今彰化花坛;吴国钟人垦今彰化线西;吴可必、吴锦、吴清华等,先后入垦今鹿港;吴子隆人垦今彰化市;吴金篆入垦今鹿港。3.安溪县:康熙年间,吴神佑入垦今彰化秀水。乾隆年间,吴旺人垦今彰化市;吴莺歌入垦今彰化芬园。4.惠安县:乾隆年间,吴举人垦今彰化市。
(二)来自福建漳州府:1.龙溪县:康熙年间,吴访、吴纯直人垦今彰化田尾。乾隆年间,吴文汉人垦今彰化永靖。2.平和县:乾隆年间,吴春满、吴能智、吴扶生、吴扶章等人垦今彰化埔心;吴复兴、吴朴直人垦今彰化员林;吴忠朴、吴由入垦今彰化大村;吴茶入垦今彰化市。
(三)来自广东惠州府:陆丰县:康熙年间,吴式鸿入垦今田尾。
(四)来自广东潮州府:饶平县:康熙末叶,吴亨泰人垦今彰化市乾隆年间,吴禹仪入垦今埔心;吴金安人垦今永靖;吴查某人垦今大村。
六、吴氏宗祠、宗亲会
台北市有“让德堂”、名间乡有“种德堂”,大林镇有“孝思堂”,台南市有“全台吴姓大宗祠”。
台湾“世界吴氏宗亲总会”成立于民国?1年11月,理事长:吴文俊,秘书长:吴美珊.会址:高雄市茎雅区四维三路263号5楼之一,电话07—2163577。
七、吴氏家训
1.吴口:事事培元气,其人必寿;念念存本心,其后必昌。
2.吴公贤:富贵人不肯从宽,必招横祸;聪明人不肯从厚,必天天年。
3.清•吴汝纶《谕儿书》:忍让为居家美德。
4.明•吴承恩: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5.明•吴麟征《家诫要言》: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
6.宋•吴处厚:诫之所感,触处皆通。
7.唐•吴兢:克勒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
8.东晋•吴隐之: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八、吴氏昭穆(字辈)
(一)晋江坑东派:桥宗廷世日日启、珍仕进益以时生。
(二)同安石兜社:缵善弘奇敷、克伯宜甫忠、嗣续祯恭宽、信敏惠万历、年逢三十春。
(三)蕉岭招福乡:仲永华昆秀、新盛锦上添、文章华国宝、道德定芳贤。
九、历代名士(略)
十、当今名人(略)
捌、刘姓宗族大观
刘姓是台湾地区的第八大姓,在中国大陆则是第四大姓。
刘姓发祥于黄河流域,至平民皇帝刘邦开创了大汉皇朝,子孙大受庇荫,封王封侯分布于全国各地,汉朝成为刘姓最鼎盛的发展时期。当今刘姓人口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四省,形成刘姓人口在长江以北多于长江以南的情形。
一、人口统计
(一)刘姓,目前为台湾第八大姓,占全台人口的3.17%,人口总数有718943人(以上为2005年2月内政部户政司的统计数目)。
(二)1.刘姓,在中国则排名第四,占全中国人口的5.4%,人口总数约有六干四百多万人(以上根据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当时全中国人口总数,以12亿人口计算)。2.又据2007年,中国大陆最新人口全面之普查,刘姓排名不变,仍为全国第四。
二、人口分布
(一)刘姓人口在台湾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桃园县、台中县、高雄县与高雄市.刘姓人口分布较多的乡镇(市),依序为中坜、板桥、中和、新店、桃园市与大安(北市)。
(二)刘姓人口在全台各乡镇(市),占有百分比率特高者,计有台中县东势镇,刘姓人口占有该乡总人口的13.76%,其次为石冈乡12.14%、公馆乡12.1l%、新社乡11.02%、美浓镇10.97%与湖内乡10.45%。(以上根据2005年2月内政部之统计资料查考所得)
三、姓氏渊源
刘姓姓源主要有四;(一)源出于帝尧。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唐县),后世遂以国为姓。(二)出自姬姓.周成王封王季(季历)之子于刘邑(在今河南僵师县西南),其后裔以邑名为姓。(三)汉高祖刘邦赐异姓功臣姓刘。(四)外族改姓。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到南北朝鲜卑族改姓,再到清朝满州八旗汉化,这中间均有外族人改姓为刘。
四、郡望堂号
历来刘姓之郡望堂号有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粱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竞陵、长沙、河南<以上系郡号)、藜照、德馨、五忠等,其中又以彭城最为着名。
注:古之彭城郡,在今江苏省铜山县。
五、来台始祖
明清两代,刘姓族人渡海来台者,以刘开七派下居多。以下仅列移垦台中县、市者为例,兹依籍别分述如下:
(一)来自福建漳州府:乾隆中叶,刘秉高、刘籴兴入垦今台中市,分传苗栗苑里。
(二)来自广东嘉应州:1.乾隆末叶,刘定安、定常、定宏、定宝、定守五兄弟,先入垦今台中丰原,分传台中东势、苗栗头份。2.乾隆末叶,刘棋补人垦今台中潭子,分传东势。
(三)来自广东潮州府:1.乾隆初叶,刘授臣入垦今丰原、潭于,分传东势。2.乾隆中叶,刘光袍、光柑兄弟入垦今台中乌日,分传丰原。3.康熙末叶,刘廷魁入垦今彰化员林,后移垦台中石冈;刘廷皎入垦今台中西屯区,分传丰原.4.雍正年间,刘延皦人垦今丰原。5,康熙五十年,刘元龙入垦今台中神冈,后移垦石冈。s.乾隆初年,刘士秀人垦今东势,后移垦公馆。
六、刘氏宗祠、宗亲会
(一)新竹县新埔镇、芎林乡、台中县东势镇与屏东县万峦乡,各有刘氏宗祠一座。
(二)台湾“世界龙冈亲议总会”,会址:台北市中山区长安东路一段27号4楼,电话02—25627345。
七、刘氏家训
1.刘念台:居官先厚民风,处事先求大体。
2.清•刘鹗:自欺欺人,不诚极矣。
3.明•刘基: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与定国。
4.明•刘克庄:力学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5.宋•刘过:但知笑他人,不觉自己非。
6.唐•刘兼:劝汝立身须苦志,月中丹桂自扶疏。
7.三国•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8.汉•刘向: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八、刘氏昭穆(字辈)
(一)版寮世代序辈:万恤念仲季世文宗汉源益乘奕鼎光。
(二)洪都派:洪都源本家兴隆、雁塔宗基世泽长、文章华国宜诗礼、忠臣孝子萃桢样。
(三)文科公派下:文东应昆俊运通、宁嘉启美达畿中、含章静会修宽裕、岳毓维钦雅兆融。
九、历代名士(略)
十、当今名人(略)
玖、蔡姓宗族大观
蔡姓是台湾地区的第九大姓,在中国大陆则是第四十大姓。
蔡姓发祥于中原地区,但在唐初与唐末两度移民至福建,到了宋朝,蔡姓主力已经在福建形成。当今蔡姓人口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其次是四川、湖北、台湾、安徽、福建五省。
一、人口统计
(一)蔡姓,目前为台湾第九大姓,占全台人口的2.91%,人口总数有660836人(以上为2005年2月内政部户政司的统计数目)。
(二)1.蔡姓,在中国则排名第四十四,占全中国人口的o.46%,人口总数约有五百五十多万人(以上根据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当时全中国人口总数,以12亿人口计算).2.又据2007年中国大陆最新人口全面之普查,蔡姓排名变为全国第四十。
二、人口分布
(一)蔡姓人口在台湾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县、高雄县与彰化县。蔡姓人口分布较多的乡镇(市),依序为板桥、三民(高市)、三重、新庄、风山市与清水镇。
(二)蔡姓人口在全台各乡镇(市),占有百分比率特高者,计有屏东县琉球乡,蔡姓人口占该乡总人口的14.
88%,其次为东石乡14.65%、四湖乡12.96%与清水镇12.10%。(以上根据2005年2月内政部之统计资料查考所得)
三、姓氏渊源
蔡姓姓源主要有三:(一)出自姑姓。黄帝二十五子中,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有姑姓。姑姓又分为蔡、光、鲁等姓氏。姑姓封于燕,大致在今河北北部。(二)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大封同姓诸侯,封文王第五子叔度于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蔡叔度为蔡姓始祖。(三)外族改姓。金女真人,清满州八旗军,以及贵州和广西少数民族均有改姓为蔡之事迹。
四、郡望堂号
历来蔡姓之郡望堂号有济阳、贺岁堂等。
注:古之济阳郡,在今山东省定陶县。
五、来台始祖
明、清二代,蔡氏族人渡悔来台祖,以青阳、琼林二派居多。以下仅列出移垦至彰化县之事迹,以供参考。
来自福建泉州府:(1)道光年间,蔡光岱迁居今彰化鹿港。(2)乾隆初叶,蔡继党迁居今东石,其孙文杞迁居鹿港。(3)乾隆中叶,蔡转、岳、三、仰等四兄弟,入垦今彰化芬园。
来自福建漳州府:(1)乾隆中叶,蔡选入垦今彰化二水,分传云林斗六。(2)嘉庆初年,蔡希畅初居今鹿港,后迁彰化。
来自广东潮州府:(1)道光初年,蔡生人垦今彰化员林。
六、蔡氏宗祠、宗亲会
(一)澎湖马公有蔡氏宗祠,高雄、台南、嘉义则各有“柯蔡宗祠”一座。
(二)台湾“世界蔡氏宗亲总会”成立于民国67年l0月,现任理事长:蔡清潭,秘书长:蔡惠程。会址:台北市中山区吉林路109号4楼,电话02—25633881。
七、蔡氏家训
1.蔡元培:人身犹一机器耳,受一定天然法则之支配;用之合法,则活动之时间可长;如不合法,则其作用立时可以停止。
2.蔡英;做人,以居心宽厚,气度和平为主。
3.蔡文庄:欲为一世经纶手,须熟数篇紧要书。
4.蔡虚斋: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惟细人、狂人、妄人,乃多言耳。
5.北宋•蔡襄:(1)孝慈友弟,敦厚信让.(2)好问益广,去邪勿迟。
6.东汉•蔡邕: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人之.人咸知饰其面,而不修其心,惑矣!
八、蔡氏昭穆(宇辈)
(一)琼林派:允克君子、仲尚永世、承基显模、衣朱王烈。
(二)鸿儒派:源深择必长、缵绪踵书香、悠远华封祝、万年喜克昌。
(三)塘东派:周鲁宗邦、本支实继、敦尔文照、荣华百世、五子登科、三元及第。
九、历代名士(略)
十、当今名人(略)
拾、扬姓宗族大观
杨姓是台湾地区的第十大姓,在中国大陆则是第六大姓。
杨姓发祥于中原地区,但早在西汉时已进入四川,东汉时已达浙西。随后杨坚建立了隋朝,使得杨姓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唐僖宗时,杨震的后裔率兵进驻贵州,子孙遂蕃衍于中国西南地区。当今杨姓人口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其次是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五省。
一、人口统计
(一)杨姓,目前为台湾第十大姓,占全台人口的2.66%,人口总数有603555人(以上为2005年2月内政部户政司的统计数目)。
(二)1.杨姓,在中国则排名第六,占全中国人口的3.08%,人口总数约有三千七百万人(以上根据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当时全中国人口总数,以12亿人口计算)。2.又据2007年中国大陆最新人口全面之普查,杨姓排名不变,仍为全国第六。
二、人口分布
(一)杨姓人口在台湾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桃园县、台中县、彰化县与高雄市。杨姓人口分布较多的乡镇(市),依序为板桥、溪湖、三重、中和、新庄与三民(高市)。
(二)杨姓人口在全台各乡镇(市),占有百分比率特高者,计有台南县大内乡,杨姓人口占有该乡总人口的29.57%。(以上根据2005年2月内政部之统计资料查考所得)
三、姓氏渊源
杨姓姓源主要有三:(一)姬姓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封次于伯侨于杨,称杨侯,这是杨姓的受姓始祖。(二)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杨、李等姓.(三)董氏改姓。有二说:1.唐末五代之初,董思安以子附养杨家。2.宋高宗时,余杭董世兴仕于闽,与泉州杨梦龄感情甚笃,以子附养杨家,后世遂有董、杨联宗之谊。
四、郡望堂号
历来杨姓之郡望堂号有弘农、天水、河东、安阳(以上系郡号)、四知、栖霞、三嬗、鸿仪、鸿山、新杨、道南等。其中又以弘农堂最为著名。
注:古之弘农郡,在今河南洛田、嵩县、内乡县一带。
五、来台始祖
明、清二代,杨氏族人渡海来台祖,以福建籍居多。以下仅列出移垦至彰化县之事迹,以供参考。
来自福建泉州府者:(一)晋江县:康熙三十年,杨古人垦今云林北港。(二)同安县:康熙中、末叶,杨国扬入垦今彰化市。嘉庆初年,杨孟怀派下,杨咸石、杨咸琴迁居今彰化及鹿港。(三)南安县:乾隆初年,杨方曹移垦今彰化溪湖。乾隆末年,杨士琬、杨士琴、杨士丕、杨方意、杨土代率子文爽等先后入垦今溪湖;嘉庆二十五年,杨万片、杨万爪、杨万接、杨万夏等人垦今溪湖(杨正发以下,皆屑杨敦素派下)。(四)不详县别者:康熙中叶,杨志申人垦今彰化县,募资凿二八圳及福马圳。
六、杨氏宗祠、宗亲会
(一)屏东县佳冬乡有“杨氏宗祠”,金门湖美则有“杨氏家庙”。
(二)台湾“全球董杨宗亲总会”成立于民国62年1月,理事长:杨宝发,秘书长:杨淮清。会址:台北市重庆南路一段63号11楼1103室,电话02--23818660。
七、杨氏家训
1.清•杨逸:到处尽心,即为快事;举步踏实,便是坦途。
2.明•杨继盛: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3.宋•杨万里: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4.宋•杨时:(1)一德立而百善从之。(2)进学不诚则杂。(3)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
s.唐•杨炯:多士之林,不扶自直。
6.晋•杨泉:有公心,必有公道。
7.汉•杨震:以“四知”戒勉子孙: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
八、杨氏昭穆(字辈)
(一)朝仙公支派:舜德升斟天、家庭孝敬、祖宗继圣、世代忠良。
(二)江西派:本支肇兴、大承先烈、孝友传家、文章华国。
(三)东汉杨震之后,传十一至杨赐保避居福建同安,杨赐保派下昭穆为:保福甫文秉、允俊虚继卿、汉章元运咸、舒芳克绍诸、基奕皇,自明初沿用至今。
九、历代名士(略)
十、当今名人(略)
|